“现代毕昇”王选的方正人生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3日16时54分,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10余名形色严肃的工作人员鱼贯而入。大厅内,一幅以未名湖、博雅塔为主题的画卷引人注目。此前的11时0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王选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
  这位享年70岁的老人还有三院院士的头衔,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这一天,正是北大教职工开学的第一天。几个小时内,北大新闻网开设了王选网上纪念馆,校园BBS上也出现了多篇怀念文章。
  而王选一手创办的方正集团也发出了两千字的长文缅怀这位老人,文中说,“没有王选及其激光照排技术就没有方正集团,更没有方正集团的今天”。北大和方正,正是王选人生的两个基点。
  
  未能参加校庆聚会
  
  “58届的第一代计算机系学生本想今年校庆时搞一次聚会,王老已经答应了。”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金东瀚说,前天,他和妻子还在说这件事,却没想到这位老朋友走得这么早。
  20世纪60年代初金东瀚即与王选相识,爱人朴女士又是王选的学生,与王选的妻子关系很好,两家人维持了多年交往。
  1937年,王选生于上海,其家庭可谓满门才俊。他的曾祖父是同治进士,现在北京国子监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外祖父是中国第一代留学日本的学生,王选的父亲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大学。
  熟知其人者介绍,王选小时候数理化成绩并不好,父亲就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
  金东瀚第一次见王选是在校园里,“人很干净,皮肤白,但是看着身体比较虚弱”。当时,王选已经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9年起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金东瀚回忆,王选当时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发队伍中的一员。1958年毕业后,这位年轻人狂热地投入计算机的设计、调试工作,常常夜宿实验室。
  之后,一场大病袭击王选,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转院多次未曾好转。王选回上海养病,一去三年。
  “那时侯的王选身体虽然不好,外表看起来也很平和,但是做起项目来非常用心,而且有种志在必得的霸气。”金东瀚回忆,他1971年到北大无线电系当老师,无线电系流传着一句话:“计算机系的骨干是无线电系的人”,最主要的就是指王选。
  1974年,王选与金东瀚分别申请北京市的科研项目,金东瀚申请到的是关于地震方面的课题,而王选则申请的是汉字排版方面的课题,“当时称为汉字字符的创建工作”。1978年至1995年,王选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文革”开始之后,被迫参加体力劳动的王选再次病倒,“心情坏到极点”,曾“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文革”结束后,他又经历了18年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究,从没休过节假日。
  金东瀚说,王选和妻子最常用的运动方式就是在校园里散步,坚持了几十年。他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夫妻两人在未名湖畔散步,“我们当时戏称是两个病号”。
  
  “改变一个时代”
  
  “毕昇传承了我们活字印刷术/从此,用泥字和铅字,我们印刷历史/他推广了激光照排/从此,用激光,我们就可以快速地排版历史。”在网上纪念馆,有人留下了这样评价王选的诗句。
  上世纪80年代,王选发明编码汉字输入。金东瀚有一次带着外国朋友去王选那里参观,当时看到打字员一分钟打出200字,“我和外国的朋友都非常惊讶”。王选则一直微笑。
  1954年,就读北京大学二年级的王选面临着分专业,数学、力学、计算数学。很多学生选择数学不愿和计算机打交道,而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里讲到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这让时年17岁的王选投入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中。
  1975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而当时日本流行第二代照版系统,美国流行第三代照版系统,王选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吃惊。见诸媒体的一则消息写到当年有人对王选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当时,王选已重病10年,靠拿劳保度日,每月40来元,关于生活拮据的一个例证是,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为了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他就自己抄。
  面前的困难是,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王选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使之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种被王选用数学描述的解决方案,甚至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
  1979年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成功;1980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毫之剑》诞生,“北大方正”诞生。
  之后,由王选引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技术革命的创新之举,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这一发明,使中国新闻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1992年,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现代毕昇”。
  《计算机世界》总裁刘九如告诉记者:“王老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改变了科技的进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两度提议科研体改
  
  事实上,王选不仅全力投入科研项目,还重视对科研体制的改革。
  2005年8、9月间,王选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全国政协提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个是《提高与科技相关的执法水平》。他提出希望打击软件盗版和对伪造国家科技奖证书进行打假。
  而在此之前的6月14日,王选致函《科学时报》“打假”,引起学界轰动。
  另一份提案题目为《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他在这份提案中指出,我国科研的投入产出比不能令人满意,真正對国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往往是少数科研团队,他们的人数在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中大概只占百分之几,甚至更小的比例。
  “一些单位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弄钱,因为评业绩时获得的经费数目也是一项指标,而且科研经费还可以个人提成。不少单位从未有过可应用的成果,但可以凭关系不断获得经费,公关能力往往比科研攻关能力更重要。”这位政协副主席直指科研的不良风气,认为对于真正能出大成果的团队是很不公平的。
  王选建议,当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在他看来,高技术和新产品是核心,诺贝尔奖甚至只是个副产品。
  
  淡泊名利
  
  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里也是方正集团的总部。
  “这是王选一手带大的‘孩子’。”一名方正集团的高层人士说。
  2003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团,助手也未换。
  在这座大厦的一楼展厅,一直挂着一幅王选和江泽民握手的照片,还有其本人的一幅肖像。而在方正集团内部,能明显感觉到王选身后留下的恢弘事业和集团上下对他的敬重。
  昨天下午,王选的助手丛中笑在电话中声音哽咽,说自己很难过,无法接受记者采访。
  “他很谦虚,在同学同事面前都没有架子。”金东瀚说,王选很少用汽车,甚至在方正集团给他配备了汽车后,他也不在家门口坐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到方正。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专访王选的记者获知,江泽民还在电子工业部时就对激光照排特别关注。2002年,王选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8年,《北京晚报》记者曾询问王选:“如果您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您会接受这笔在知识分子看来乃是天文数字的巨款吗?”王选听了一笑,给记者讲了一个孔子弟子周游列国花重金赎回很多人却坚决不要赏金遭孔子批评的故事之后说,“你问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劳动所得,我会欣然接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就在这一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奖学金的名称没有叫“王选”,如同当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没有用“王选”命名一样。
  
  “凡人”王选
  
  金东瀚印象中的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穿西服都有些不习惯。”他说,王选去参加外面的活动,总是随身带着西服,到方正集团里面把西服穿上,活动完了,再脱下来,换上平日装束。
  王选的助手丛中笑在其所著的传记《王选的世界》中回忆,1985年王选家中还只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他工资很低,没有奖金,却已多次去香港和国外。有一次在香港的商场看见一些人在买高档首饰,他忽发奇想:“将来历史会证明,这些买高档物品的人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他很欣赏北大学生的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科学时报》记者任黎明就曾目睹王选的朴素。2005年10月,任黎明在方正大厦采访王选,王选就穿着一双布鞋。
  “当时王老师看上去很消瘦。”2月13日,任黎明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当时王选身体不太好,说话超过半个小时就觉得疲劳。助手证实他当时已经有病,但坚持工作。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前所长胡亚东说,王选很多年没有休假了。即使是周末,他也几乎从不休息。10年前,在一次科学会议上,王选和胡亚东交谈。言谈中王选表示,他很羡慕那些有业余爱好的人,可惜自己事情多,极少能休闲。
  京剧是这位老人的爱好。他是一名京剧票友,直到生病前,空余时间还喜欢哼几句京戏。
  暮年之时,王选甚至总结出了科技创新和京剧的相通之处,他说:“京剧讲‘一招鲜’,名演员在保留剧目中都有一些绝招,所以久演不衰。科研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这就是创新精神。京剧界讲一台戏就是‘一棵菜’,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一起托戏,搞科研项目,也需要这种团队精神。”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18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日后的中国首富开始其科学试验之途。对于成功之后的一切,施正荣说,自己并不看重。“我每天照样去实验室做研究,同时也要跑市场。”在他看来,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因为3年之后,材料可能已经不紧张了,而成本必然会降低,整个产业也将逐步进入高潮。“我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出生于江苏扬中农村的施正荣,小时候经常坐在家乡的江边冥想。江对岸就是一座大山。   “当时只知
期刊
发自内心的一种自信    主持人:每个企业家都会有他们的一些独特的经营理念,或者我们把他归结为经典的语言。施先生对自己这些年,也就是5年的时间,总结了六个字。这6个字呢,是自信、控制、沟通。  施正荣:对、对、对。  主持人:但是坦率地讲,我觉得自信这个词并不是非常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词。  施正荣:对。  主持人:看起来是有点平常,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单独把它提炼出来。是不是你对这个自信有独特的、和别
期刊
基蘭·马宗达尔-肖(KiranMazumdar-Shan)1953年出生,父亲是酿酒师。她是动物学学士,后学习酿酒技术并获硕士学位。1978年,基兰创立Biocon公司,总部在班加罗尔。公司最初生产工业用酶,现已成为印度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去年3月公司在印度成功上市。  不久后公司还将成为全球首家生产人类胰岛素的公司。基兰的影响力已跨出印度国门,《经济学家》杂志称她为“印度生物科技女王”,《纽约时
期刊
“他送给我戒指的时候就说,带上戒指就不能后悔了啊!我说,我不会再后悔了!所以接受戒指的那一刻,我就已经知道,今后的人生是两个人一起的人生了。”    对于普乐普(中国)公关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魏雪来说,2006年的春节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年。她和自己的新婚丈夫TCL总裁一起,在拉斯维加斯度过婚后的第一个春节。  2006年1月6日下午,记者见到了这位《大宅门》里“白家老号”的后人。刚从深圳新家返京的魏雪一
期刊
第一个吃螃蟹的“合一网络”,迅速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写进MBA教材中,而且已被评为最新的“酷公司”。按照古永鏘的设想,公司有望在三五年中做到盈利,这或许还会引起“搜索资金”热潮。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个外地创业者带着自己的《项目计划书》穿梭在北京冬日的寒风中,他的目的地,是东直门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那里,古永锵的新办公区正在装修中。  就在一个月前,古永锵开始投入第三代互联网的热潮,他的
期刊
在这过去的4年多里,周厚健就像一个神秘人物一样操纵着海信与残酷的市场争斗。他不曾从争斗中赢得个人的美誉;他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的胜利越多,他对他头顶上的星空就愈加敬畏。     海信在2005年把自己变成了中国家电业的主角——它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芯片并且投入应用;更大的轰动是,它静悄悄地收购了科龙,在科龙的顾雏军被拘捕的时候,轰隆隆地抛出了惊动媒体的“大炸弹”。   于是,我们也
期刊
[人物档案]  夏建统,1976年出生于浙江衢州。5岁上小学,14岁上大学,20岁赴美留学。2001年应杭州市政府邀请回国创业,注册成立美国XWHO(艾斯弧)设计公司中国机构及TEAMAX(天夏)科技集团。同时出版了多本专业著作、散文集和杂文集等,包括散文集《做一回哈佛情人》、《我行我诉》,杂文集《手心手背》、《给后现代把脉》等,在网上流传甚广。酷爱足球与飚车。现任天夏集团董事长。    很多人都
期刊
在先驱常常成为“先烈”的时代,卢正刚和他的水晶石却依旧健康向上、“身板”硬朗。  留着艺术家式长发的卢正刚,有着身在商界却迥于商人的特质。当记者问其怎样看待收购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决不会单纯因为‘钱’而卖掉公司。”  1995年,卢正刚与两位伙伴一起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用三维技术“盖房子”(三维建筑效果图)。这是个几乎与世界同步的新兴领域,尽管每天营建着美妙的“空中楼阁”,三人却蜗居在招待所
期刊
澳网赛事总监保罗·麦克纳米这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由于一直困扰胸部的伤病终于得到确诊,俄罗斯人气美少女莎拉波娃决定参加澳网比赛。在抵达墨尔本后的第一次训练中,莎拉波娃表现出了极好的状态。在音乐声以及少量媒体的注视下,莎娃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训练。因为胸部有伤,莎拉波娃并没有过分舒展自己的身体,不过赖以成名的正手依然没有失去威力。今年的澳网,莎娃与卫冕冠军小威、世界排名第一的达文波特以及在悉尼赛征战的比利时
期刊
正如一个退隐江湖的剑客,在造就令人炫目的辉煌神话之后,重归江湖之外的宁静和安逸。然而翻开18年峥嵘画卷,格老慧剑所指,功过是非,尚在争议之中。  但再多的争议也模糊不了格老的光辉。    正如一个退隐江湖的剑客,在造就令人炫目的辉煌神话之后,重归江湖之外的宁静和安逸。然而翻开18年峥嵘画卷,格老慧剑所指,功过是非,尚在争议之中。  但再多的争议也模糊不了格老的光辉。从童年努力到大器晚成,从父母的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