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语言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是教师用以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技术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在反复的形体练习过程中,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体育教学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语言必须与各种身体练习相结合,这种结合按其时间特征可分预前性语言、同步性语言、快速即时性语言和滞后性语言。
一、预前性语言
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包括接受信息,形成动作表象,建立动作程序,发出指令,完成动作和反馈调整动作五个环节。预前性语言是学生完成动作的初始信息,影响到学生整个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形成动作表象,建立动作程序和发出动作指令都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运用预前性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完整地表达出所要学习的动作结构。预前性语言作为初始信息源,如果不完整地反映出动作的基本结构,学生在大脑皮层内所形成的动作表象,必然残缺不全,而影响运动技术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要尽可能地按照动作的结构层次和练习时肌肉工作的顺序进行讲述。学生通过教师的预前语言,获得完成动作的原始信息,在大脑皮层经过分析、选择加工建立动作程序。如果教师发出信息的层次与动作结构的层次不一致,就增大了在脑皮质的分析、选择加工建立动作程序的困难。这就有如往书架上上书,如上书时,不是分门别类地上,那列到书架上还得再次进行归类整理。对于学生初次学习的动作和技术,人为地设置掌握和领会上的障碍,复杂的动作更是让学生无法掌握。
第三,预前性语言因为要完整地反映出动作的结构,讲述的内容往往较多,教师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一般主要讲述动作的基本空间特征。由于神经中枢在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过多或种类复杂,机体对它的反应会推迟或根本不作反应。
第四,预前性语言应与示范、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在大脑皮质留下较深刻的知觉痕迹,提高预前性语言的效果。其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先讲解,后直观;先直观,后讲解;和直观与语言同步进行。选择何种方式可根据动作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技能的多少,练习时的情绪加以选择。
第五,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记忆系统,使新输入的信息和储存的信息很好的结合起来。以减少科学性接受新信息的困难,这类储存的信息可能是动作表象也可能是符号概念。教师可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动作经验以及生活学习经验加以选择调用。
二、同步性语言
同步性语言是在学生做练习的同时教师给予语言刺激。同步性语言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动作的空间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强化学生对动作的时间特征、力量特征和节奏特征的理解,同步性语言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运用身体内部信息,身体内部信息是由肌体的牵张和位置变化作用于皮肤、肌梭、肌腿和关节中的感觉末梢而产生的。学生在练习时,往往难以准确地感知这一内部信息,需要教师在肌肉活动时,给予提醒和引导。特别对练习时间较长的动作,其作用更大。教师在利用同步性语言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同步性语言要力求简单、明了、洪亮。如学生做支撑跳跃练提臂分腿、推手时,教师要喊“快”,而不宜说“注意,推手要快”。因为学生在练习时,运动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果语言过多大脑皮层就会推迟反应或不产生反应。
第二,教师在运用同步语言时,事先应对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测。这样才能保证同步性语言有针对性,而不是无的放矢。
第三,应根据动作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确定同步性语言的重点,一般在动作技能初学阶段着重于动作的空间特征和主要环节上;在改进阶段应着重于动作的时间特征、力量特征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提高阶段着重于动作的节奏特征。
三、快速即时性语言
快速即时性语言最好在学生完成动作后5-30秒内给予,最迟不得超过一分钟。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即时记忆,持续时间大约0.25-2秒,记忆内容量百分之九十以上;人的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约5-30秒,记忆量70%-80%左右,超过30秒记忆内容将大大的减少。因此,快速即时性语言应在学生完成后的5-30秒之内给予,最迟不得超过一分钟。即时性语言对于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细微感觉记忆和习惯性错误动作的纠正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练习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获得动作的各种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关动作细微感觉的信息,如肌肉用力感、空间感、方向感、平衡感、速度感和细微差异,如果练习后不及时用语言加以强化,这些信息将会很快流失掉,难以注入动作记忆系统。因此,教师在运用快速即时性语言时应把重点放在强化动作的细微知觉上。
对于习惯性错误动作,学生练习后,往往难以感知动作的错误,应即时运用快速语言加以纠正。
由于即时性语言是在练习后5-30秒内给予,这时运动中枢尚处于较高的兴奋状态,练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在运用快速性语言时,应尽量简洁、明了、具体。
四、滞后性语言
它是在一项练习内容完全结束后,教师对练习过程中所采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给学生有分析的指导,修正动作表象,强化学生对动作的完整记忆。教师运用滞后性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讲解要有启发性,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探索、总结,使学生主动投入体验、想象和回忆过程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对动作有了一定的体会,但这种体会,往往只限于对动作表层的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抓主要环节和各种技术环节的联系。
第三,教师在运用滞后性语言时,事先应及时仔细地对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观察,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讲述,切忌泛泛而谈。
一、预前性语言
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包括接受信息,形成动作表象,建立动作程序,发出指令,完成动作和反馈调整动作五个环节。预前性语言是学生完成动作的初始信息,影响到学生整个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形成动作表象,建立动作程序和发出动作指令都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运用预前性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完整地表达出所要学习的动作结构。预前性语言作为初始信息源,如果不完整地反映出动作的基本结构,学生在大脑皮层内所形成的动作表象,必然残缺不全,而影响运动技术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要尽可能地按照动作的结构层次和练习时肌肉工作的顺序进行讲述。学生通过教师的预前语言,获得完成动作的原始信息,在大脑皮层经过分析、选择加工建立动作程序。如果教师发出信息的层次与动作结构的层次不一致,就增大了在脑皮质的分析、选择加工建立动作程序的困难。这就有如往书架上上书,如上书时,不是分门别类地上,那列到书架上还得再次进行归类整理。对于学生初次学习的动作和技术,人为地设置掌握和领会上的障碍,复杂的动作更是让学生无法掌握。
第三,预前性语言因为要完整地反映出动作的结构,讲述的内容往往较多,教师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一般主要讲述动作的基本空间特征。由于神经中枢在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过多或种类复杂,机体对它的反应会推迟或根本不作反应。
第四,预前性语言应与示范、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在大脑皮质留下较深刻的知觉痕迹,提高预前性语言的效果。其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先讲解,后直观;先直观,后讲解;和直观与语言同步进行。选择何种方式可根据动作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技能的多少,练习时的情绪加以选择。
第五,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记忆系统,使新输入的信息和储存的信息很好的结合起来。以减少科学性接受新信息的困难,这类储存的信息可能是动作表象也可能是符号概念。教师可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动作经验以及生活学习经验加以选择调用。
二、同步性语言
同步性语言是在学生做练习的同时教师给予语言刺激。同步性语言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动作的空间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强化学生对动作的时间特征、力量特征和节奏特征的理解,同步性语言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运用身体内部信息,身体内部信息是由肌体的牵张和位置变化作用于皮肤、肌梭、肌腿和关节中的感觉末梢而产生的。学生在练习时,往往难以准确地感知这一内部信息,需要教师在肌肉活动时,给予提醒和引导。特别对练习时间较长的动作,其作用更大。教师在利用同步性语言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同步性语言要力求简单、明了、洪亮。如学生做支撑跳跃练提臂分腿、推手时,教师要喊“快”,而不宜说“注意,推手要快”。因为学生在练习时,运动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果语言过多大脑皮层就会推迟反应或不产生反应。
第二,教师在运用同步语言时,事先应对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测。这样才能保证同步性语言有针对性,而不是无的放矢。
第三,应根据动作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确定同步性语言的重点,一般在动作技能初学阶段着重于动作的空间特征和主要环节上;在改进阶段应着重于动作的时间特征、力量特征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提高阶段着重于动作的节奏特征。
三、快速即时性语言
快速即时性语言最好在学生完成动作后5-30秒内给予,最迟不得超过一分钟。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即时记忆,持续时间大约0.25-2秒,记忆内容量百分之九十以上;人的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约5-30秒,记忆量70%-80%左右,超过30秒记忆内容将大大的减少。因此,快速即时性语言应在学生完成后的5-30秒之内给予,最迟不得超过一分钟。即时性语言对于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细微感觉记忆和习惯性错误动作的纠正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练习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获得动作的各种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关动作细微感觉的信息,如肌肉用力感、空间感、方向感、平衡感、速度感和细微差异,如果练习后不及时用语言加以强化,这些信息将会很快流失掉,难以注入动作记忆系统。因此,教师在运用快速即时性语言时应把重点放在强化动作的细微知觉上。
对于习惯性错误动作,学生练习后,往往难以感知动作的错误,应即时运用快速语言加以纠正。
由于即时性语言是在练习后5-30秒内给予,这时运动中枢尚处于较高的兴奋状态,练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在运用快速性语言时,应尽量简洁、明了、具体。
四、滞后性语言
它是在一项练习内容完全结束后,教师对练习过程中所采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给学生有分析的指导,修正动作表象,强化学生对动作的完整记忆。教师运用滞后性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讲解要有启发性,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探索、总结,使学生主动投入体验、想象和回忆过程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对动作有了一定的体会,但这种体会,往往只限于对动作表层的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抓主要环节和各种技术环节的联系。
第三,教师在运用滞后性语言时,事先应及时仔细地对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观察,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讲述,切忌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