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无小事,点点滴滴都是教育。快乐教育就是从点点滴滴中寻找突破。北京一师附小在这条路上探索了22载,形成了自己快乐教育的“三乐”特色: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的乐教善教之乐以及学生的乐学会学之乐。
  这“三乐”像一场三重奏,奏响了一师附小快乐教育的和谐乐曲。
  
  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
  用一百种语言激励每一位学生
  
  北京一师附小从1986年开始进行快乐教育实践研究,是全国首批实施快乐教育的七所学校之一。
  张忠萍从1981年开始便在一师附小工作,1999年任校长。她见证了快乐教育从诞生到成果丰硕的点点滴滴。在一师附小快乐教育的和谐乐曲中,作为三重奏的作曲和指挥,校长张忠萍感慨颇深。
  有一件事情,让张忠萍至今难以忘怀。
  张忠萍每天早上都会站在校门口迎候学生和老师。听到校长亲切的问候声,师生和送孩子的家长都感觉学校特别亲切、温暖。其中,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弱智孩子,每次见了张校长就笑,也不说话。
  时间长了,张校长注意到了这个学生。有一次,张校长笑呵呵地问:“你见到我,也不问我好,为什么总是笑啊?”他不说话,只是笑。当问到第三次的时候,他笑着说:“因为你最美。”
  这件事让张忠萍至今激动不已,而且引发了她的深思:与这个孩子的接触,不过是每天早晨的迎面微笑问好,为什么孩子的感受如此美好?这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最后,她明白了,是真、是善,是老师对孩子的那份热爱,而这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深深感受到。
  只有倾注了爱,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才能够和谐。张忠萍引导教师将爱体现在尊重、理解、信任、接纳、赏识每一位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等待、期待、帮助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上;体现在“严慈相济、情理相融”的真情互动中;体现在“用一百种语言激励每一位学生,用一百种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艺术中。
  一师附小的老师积极地把这样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他们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从细微的地方关心他们,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课堂上,某个孩子回答完问题时,老师们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表扬。为了培养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常用非常好奇的情绪、非常兴奋的语气,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你说的真有意思,你是怎么想的?”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也要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练习写字时,老师会帮他们把握笔的姿势摆正了,把小腰板挺直了;课间,走过学生课桌前看到谁的文具没有摆好,会顺手帮他整理一下;看到谁的指甲长了,就一边和他聊天一边给他剪一剪。教师批改作业时不会忘记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他们把特别的爱送给随班就读的孩子,他们给犯错误的孩子改过的机会,也勇敢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在一师附小,不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和谐,老师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没有上下之分,大家更像兄弟姐妹。遇到工作上的困惑了,教学研究有新想法了,甚至家里出啥事了,大事小事,大家都愿意跟张忠萍说说,有时候忙,见不到本人,就发短信。张忠萍经常会收到特别感人的短信,每次,她都不舍得删,直到手机存不下为止。
  虽然这只是一些细微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些活泼的小音符奏响了快乐教育和谐乐章的第一部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
  
  教师的乐教善教之乐:
  用教育的智慧驾驭课堂
  
  在快乐教育实践中,张忠萍倡导教师追求自主发展。在她看来,教师自觉主动地探索,将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地学而乐教、善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将引领着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学习成长。
   如何让教师在自主发展中提高乐教善教的本领呢?张忠萍请来专家帮助教师做人格测试,引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对教师独到的见解,她总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并指导、支持教师大胆实践。2001年她提出“以研促教”的思路,帮助教师制订个人研究专题,要求老师“带题授课”,撰写教学反思,让教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工作变成一种探索。
  在这种氛围中,一师附小的老师不仅把教学工作视为一门科学,更把工作看作一种教育艺术。他们运用引入学境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激励创新策略,力求学生在美好的境界下学习,让快乐在创新中扎根。
  看一看李辉老师教学《我爱家乡的柿子》一课时的三个片断,我们也许能够理解:老师的善教是如何让学生品味到学习的快乐的。
  【第一次笑】
  李辉范读时,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引起了学生的一片笑声。李辉问一个笑得前仰后合的学生:“你为什么笑呢?”这个孩子说:“我看他们笑,我也笑了!”
  李辉又问一位掩嘴而笑的学生:“你为什么笑呢?”
  “老师,我觉得你和我们读书不一样。”
  李辉再请一位认真倾听的同学站起来:“你为什么不笑呢?”
  “老师,我在欣赏!”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学生们一下子静了下来。
  李辉走到了这位同学的身边:“你真了不起!”接着,她转向同学们:“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称赞他?”
  “因为别人笑他不笑!”
  “因为他特别有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懂得欣赏!”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孩子们不笑了,课堂继续进行;被赞美的学生嘴角边流露出甜甜的笑意。
  此时,李辉很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出精彩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的笑,李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他们从不认同到融合,再到认同。老师并没有把简单的结论——“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次笑】
  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书后,一位学生举手,主动要求对全班同学朗读。他刚读了两句,教室里又传出了轻微的笑声。
  李辉问原因。一位学生说:“他这样读书,和以前读得不一样了,特逗!”
  “别的同学同意他的看法吗?” 李辉没有直接做出结论,而是请学生发表意见。
  一位学生站起来:“我想对发笑的同学说,如果是嘲笑,那最该嘲笑的人是你,因为你不懂得欣赏;如果是赞扬,那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不要出声打断人家的朗读。”
  班上又响起了掌声。
  面对学生的问题,李辉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把教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因为他深知,有的时候,同伴间的三言两语会胜过教师的谆谆教导。这样的老师,便是深谙“善教”之道的老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被人认同的快乐,一定是充满自信、勇于欣赏的学生。
  【第三次笑】
  李辉设计通过一场读书比赛,教给学生评读的方法。
  李辉与一位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学生读,李辉评;与他们比赛的,则是另一位大家公推出来的学生,由全班学生进行评。
  “我们双方不仅要读得好,还要评得好,才能算胜利。我们输了,我们认罚!同学们,你们输了,也得认罚!” 李辉将了学生一军,调动起了大家的兴趣。
  与李辉结对的学生读完后,李辉开始评价她的“战友”,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
  评完后,李辉问学生:“老师是怎样评的呢?”
  “您首先指出了戴晓轩读得好的地方,又提出了不足,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您抓住了他读得好的重点词语,体会到了他读的感情。”
  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读完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点评。
  下课铃响了。
  “老师,不用下课!”一个学生站起来了,“咱们接着比。”课堂上笑声一片。
  这一次的“笑”,是“别有洞天”的笑,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的满足的笑!与老师比赛,在比赛的情境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这样的教育,便是一师附小多年来倡导的“善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张忠萍没少想办法:开辟“名师课堂”时段,使教师们目睹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育心得与成长历程;开辟“聚焦人物”时段,大力宣传校内的典型;举办“快乐论坛”,由教师自由讨论,变“一人之得”为“大家之得”。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快乐杯基本功大赛、专题研究课系列活动、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跨校跨区教研等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老师们不断探索“善教”之道。
  而要让老师们“乐教”,就必须关注教师精神状态,善于捕捉老师们的心理变化。为此,一师附小每年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
  小活动有大意义。张忠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给大家一个方向,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健康,让自己焕发青春活力,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不断给生活和工作增添快乐的元素,找到快乐的理由,自己快乐、健康,也给别人带来快乐。
  
  学生的乐学会学之乐: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快乐教育“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张忠萍和老师们一道,引领着学生: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
  为了实践这个办学理念,一师附小积极实践着“五个一“的承诺:让学生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发表一个不同的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获得一次成功体验。
  这些承诺,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争做学习的小主人为乐,并提高他们“乐学、会学“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五个一”,一师附小把与此相关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技能,分解到不同年段,逐步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积极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班主任沙莉老师的班上,有个叫李力(化名)的学生,父母都是来自白洋淀的务工人员。他说话有口音,思维也比较迟钝,一张嘴,同学们就乐,所以他一般不说话。
  沙莉跟同学们谈心,要求大家不要笑话他的口音,更不要歧视他;然后,再去找李力谈,鼓励他在课堂上张口发音。
  李力刚开始有了些改变,上课发言了,同学们也不再笑话他了。但是沙莉发现,隔一段时间,如果不随时提示他,他就又不说话了。再去找他谈,就再好点,反复三次之后,沙莉发现这种办法不灵了。这让沙莉特别“头疼“。
  正在为难之际,沙莉承担了学校“合作学习“的一个子课题。在课题研究当中,沙莉发现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举手的同学会大大增多,李力偶尔也举手。沙莉感觉,这或许是解决课堂发言问题的一个好切口。
  于是,她开始摸索着在班里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人组成,分别担任倾听者、记录员、小组长、发言人四人角色。李力第一次参与讨论,担任的是倾听者的角色。
  沙莉特别嘱咐李力组的组长:“要关注他,让他先说话。即使是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也要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他的意见记录下来。”
  在小范围内,李力没那么拘束了,敢说话了。
  一个月后,李力“轮岗”到了记录员的角色。在记录别人的观点的同时,李力开始从内容上总结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有何不同。他开始把思考落在了发言的内容上,“人家说的比我说得更准一点”。
  慢慢地,李力从开始记得啰里啰唆,到后来居然能归纳别人发言中的重点了。沙莉感觉,时机到了,李力可以当组长了。
  当了组长后,李力的转变特别大。针对一些同学的不同观点,他会去问:“你这个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他有了组织欲望,学会了协调,也越来越自信。他逐渐融入到同学中,课余时间的学生堆儿里,时常能听到李力爽朗的笑声。
  过了一段时间,李力轮换到发言人的角色。他的任务是把小组同学的三四种不同的观点总结出来。虽然他的表达有时还磕磕绊绊,语言不是特别精练,但是他能把同学们的观点表达清楚了。
  渐渐地,李力性格变了,他不再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差,他变得更自信、活泼、开朗。
  “除了课堂,多彩自主的校园社团活动也是让学生养成‘乐学会学’本领的主要渠道。”张忠萍介绍,从2001年开始,一师附小就创建了“小鬼当家服务社”、“金头脑研究社”、“心灵互动贴心社”、“快乐音符活动社”、“小能人风采社”和“小机灵总管社”六个学生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些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是社团活动的小主人,而老师在其中的角色只是帮助、引领、指导他们的工作。
  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的那份情感出来了,创造性也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小学生快乐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师附小学生的心中,读书是学习,生活更是学习。他们在“爱心交易会”上学习什么是关爱,在篮球兴趣上学习什么是健康,在主持人大赛上学习什么是自信……快乐就在这点滴成长中荡漾。
  是啊!快乐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2年的快乐教育,给了一师附小学生快乐成长的有效方法,他们在兴趣中、在自主中、在合作中、在探究中、在成功中、在创造中不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快乐经验。这,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自《人民教育》2008年第9期)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的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述个人的独特感觉。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了帮助大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要求,特别是使低年级学生乐于习作,我想根据学习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及其弟子阿尼,列昂捷夫学术观点的体会,提出下述三项激发低年级学生习作动机的策略。    一、作文训练必须从写
期刊
记者采访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主任刘小兵时,他说:“要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改变学生思维的一个方法,影响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使学生受益终身。”刘小兵要教给学生转化的思想,自己更是一位转化思想的践行者,他所做的许许多多工作都是在需要转化的两端架设桥梁。课堂拼搏:在“学会”与“会教”之间架桥  刘小兵1982年从南昌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镇南镇小学教数学,从此与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为人师。他下决心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片段一】再现情景,激活表达欲望  师: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昨天,我让你们回家做一件事情,想想爸爸妈妈有多爱你,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声“我爱你”。说了吗?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反应?  生1:我勇敢地对爸爸说……  师:勇敢之前呢?小脑瓜里想些什么? 
期刊
□主持人:黄涟微李雪梅  □参与者:王露田战燕熊婷张琪熊琳   李琳周国华魏燕姚辉辉     主持人:我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课堂。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却难以把握。当一厢情愿、面面俱到的预设遭遇众生活跃、千变万化的生成时,教师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如何处理好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呢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上册Let's learn and let's do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 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Miss Chen.  T: What's you name?  S: My name is.  T: Nice
期刊
课堂对话教学设计  的基本原则  □张增田  1.问题导引原则。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情景, 一种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这种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着差距与转换的障碍。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成功转换的召唤,吸引着对话教学的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行为。  2.尊重差异原则。差异性是对话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在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
期刊
也许你要说,99.713分,一个接近100分的好成绩,能有什么悲哀?“悲哀”源自一个孩子的自杀。  《武汉晨报》曾报道这样一件事:湖北省襄樊市某地一所村小班主任因“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导致没能参加考试的13岁孩子蔡小军(化名)于考试当天服毒自杀。  诚然,吴老师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无疑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可又是谁促使吴老师不
期刊
2008年7月5日,定南中学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欢声笑语。这里正在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定南中学当年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喜悦,写在每位与会者的脸上。会议刚开始,家长们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发言,气氛轻松而又热烈。  “非常感谢定南中学对我女儿的培养,使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当初让她选择到这所学校读书。这个决定是对的。对学校和老师为她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期刊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观全书,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了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教
期刊
[编者按]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中国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马云鹏在评课中说:“该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学生不仅学会了量角的方法,而且经历了量角工具的探索过程,把握了量角器的构造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给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一成功案例提供素材,本刊特约请强震球老师谈谈他的设计思路。  “角的度量”这一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