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已为数不多,但是先生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师生探讨。《祥林嫂》、《阿Q正传》和《祝福》这仅存的三篇小说在词语锤炼、句式选用、修辞格使用上具有创新意识。修辞艺术的分析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词语锤炼;句式;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90-02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阿Q正传》和《祝福》。在他的作品中,“鲁迅一贯重视修辞,他认为不修辞就不能达意,不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作品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①笔者以语言为切入点,从修辞角度对高中教材中鲁迅小说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修辞特色
词语锤炼、句式选择需要作者富于创新精神。鲁迅先生是词语锤炼、句式选用的表达高手。
(一)词语精心锤炼与短句巧妙结合
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中不仅重视“炼字”,而且重视“炼句”,尤其是短句的使用。短句每句的词语较少,而一段文字中的停顿较多,所以运用短句和词语锤炼巧妙结合。
1.倒装式短句与动词的精心选用
(1)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祝福》)
例(1)中精心选用动词“扫”、“洗”、“杀”、“宰”、“煮”等一系列表示烹饪的动作、行为的词,同时将“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短句,置于“担当”的前面,投射出祥林嫂的劳动是多么繁重。
2.省略式短句与同义词语的选用
鲁迅小说的人物对话大多采用省略式短句,同时根据语境精心选用同义词语,借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词语的同义关系,既指词汇学里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又指在词汇学里本不同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临时用来同指某一对象的几个词之间的关系。”②
(2)……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祝福》)
对于祥林嫂的离开人世,三个人的对话均采用省略主语的短句。同一种意义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谬种”、“老了”、“死了”,这三个词其实分别反映了三个人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性差异等。
(二)恰当选用的方言词、外来词和专门术语
1.方言词语
例如,《阿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肚里一轮”;《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药》中的“拗开”,“乖角儿”,等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2.外来词和专业术语
《药》中的“移植”,《阿Q正传》中的“保险灯”,等等,就是一些外来词。
(3)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喜欢玩笑他。(《阿Q正传》)
例子中的“主义”原本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或“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是一个专业术语。文中的“怒目”显然是既谈不上什么“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更数不上什么“制度”、“体系”,鲁迅冠之以“主义”,这一专业词语的妙用,便将阿Q妄自尊大的劣根性表现了出来。
(三)常式辞格与冷僻辞格的巧妙结合
1.常式辞格的运用
例如,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
(4)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药》)
(5)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药》)
例(5)中运用比喻,把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用一个“八”字描写,突出展现出了小栓的骨瘦如柴、病势严重,将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在了一起。例(6)中夏瑜坟上不知有谁放置了“一圈红白的花”,这个花环象征着人民中间还有人记着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革命者的血并没有白流。
2.冷僻辞格运用
第一,异呼
异呼是出于表达需要,改变对人物的称呼,或运用几个不同的称谓称呼某一人物。这种修辞手法以称谓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表现性格特征,反映心理变化,语言委婉含蓄。
(6)“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阿Q正传》)
这里运用了“异呼”这种修辞手法,秀才在赵太爷两次称呼“老Q”却未引起阿Q注意的情况下,“只得直呼其名了”,这一直呼不同于以往的轻蔑,而是秀才急于引起阿Q的注意,并想与之攀谈的迫切心理的反映;赵白眼称呼“阿……Q哥”,看似很滑稽,但这滑稽却透着真实,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封建地主的代表人物试图探听革命党口风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投机心理。
第二,矛盾
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件事物,这就是矛盾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7)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阿Q正传》)
“又钝又锋利”中的“钝”指看客们对阿Q这些下层人民任人宰杀的命运毫无同情心,毫无感悟;“锋利”描写看客们盯着垂死的阿Q并从中寻求精神刺激的猎奇眼光。“又钝又锋利”这矛盾修辞意蕴深广。
第三,精细
所谓精细,是指数字运用中本来可以模糊的地方,作者却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十分精确的数字来表达。数字本来抽象、枯燥、平淡、乏味,但寻常的数字一经进入文学语言的艺术天地,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8)“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祝福》)
详细列出工钱的数目,既表现了祥林嫂勤劳节俭的品德,也在不动声色地谴责了祥林嫂的婆家对她的刻薄残忍,控诉了封建父权的罪恶。
三、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修辞特色的意义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如果还局限于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八股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对语言的赏析所给予的关注还远不够。结果是,教师在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进行教学时,要么对行文的逻辑结构作理性分析,要么按教案上的条条框框和课后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结果是:学生对鲁迅作品似懂非懂。
事实上,语言是思想表达的物质外壳,读懂作者的语言才能解读文本内涵的根本,在教学重难点的分配上,加强对语言品读的比重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对鲁迅先生小说的教学。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词语的精心选择、特殊的短句以及修辞格表达方式,我们在上文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
(二)对解读鲁迅小说内容、思想主旨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可谓“文质兼美”,然而在不少人眼中,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现在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视为畏途,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从内容上看、表面之意一般都能读懂,但背后却有更内在、更深刻的隐秘,而这些隐秘,主要是通过形式、技巧暗示给读者的。所以呢,要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就必须以对这些形式、技巧的解读为跳板。
解读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个跳板是修辞,很有必要从语言的修辞艺术着手来品读其文本。在教师精心点拨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行去阅读、品味、领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鲁迅小说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去品味小说的语言魅力,通过语言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乃至主旨。
(三)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说一个人口才好,文笔好,这两个“好”字均与此人对修辞方法的使用有很大关系。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修辞就是一条重要而必须的途径。这其中就涉及词语的锤炼,如对一些新鲜创新、灵活多样的词语的使用,如擦边球、家庭妇男、妻管严等等;涉及炼句,涉及诸多修辞格的使用,如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等。
英国作家约瑟·艾迪生曾经说过:“假如把人们头脑里的想法敞开,我们会发现聪明人和笨人的思想几乎毫无差别,差别仅仅在于聪明人知道如何精心挑选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和别人交谈……而笨人则毫不在乎地让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①所以,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加强修辞艺术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军.中学鲁迅小说教学杂谈[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施军.论鲁迅小说象征化创作[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李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之研究[J].科技信息,2008,(12).
[4]矫健鹰.浅谈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周丽萍.论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艺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6).
关键词:鲁迅小说;词语锤炼;句式;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90-02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阿Q正传》和《祝福》。在他的作品中,“鲁迅一贯重视修辞,他认为不修辞就不能达意,不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作品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①笔者以语言为切入点,从修辞角度对高中教材中鲁迅小说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修辞特色
词语锤炼、句式选择需要作者富于创新精神。鲁迅先生是词语锤炼、句式选用的表达高手。
(一)词语精心锤炼与短句巧妙结合
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中不仅重视“炼字”,而且重视“炼句”,尤其是短句的使用。短句每句的词语较少,而一段文字中的停顿较多,所以运用短句和词语锤炼巧妙结合。
1.倒装式短句与动词的精心选用
(1)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祝福》)
例(1)中精心选用动词“扫”、“洗”、“杀”、“宰”、“煮”等一系列表示烹饪的动作、行为的词,同时将“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短句,置于“担当”的前面,投射出祥林嫂的劳动是多么繁重。
2.省略式短句与同义词语的选用
鲁迅小说的人物对话大多采用省略式短句,同时根据语境精心选用同义词语,借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词语的同义关系,既指词汇学里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又指在词汇学里本不同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临时用来同指某一对象的几个词之间的关系。”②
(2)……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祝福》)
对于祥林嫂的离开人世,三个人的对话均采用省略主语的短句。同一种意义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谬种”、“老了”、“死了”,这三个词其实分别反映了三个人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性差异等。
(二)恰当选用的方言词、外来词和专门术语
1.方言词语
例如,《阿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肚里一轮”;《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药》中的“拗开”,“乖角儿”,等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2.外来词和专业术语
《药》中的“移植”,《阿Q正传》中的“保险灯”,等等,就是一些外来词。
(3)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喜欢玩笑他。(《阿Q正传》)
例子中的“主义”原本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或“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是一个专业术语。文中的“怒目”显然是既谈不上什么“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更数不上什么“制度”、“体系”,鲁迅冠之以“主义”,这一专业词语的妙用,便将阿Q妄自尊大的劣根性表现了出来。
(三)常式辞格与冷僻辞格的巧妙结合
1.常式辞格的运用
例如,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
(4)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药》)
(5)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药》)
例(5)中运用比喻,把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用一个“八”字描写,突出展现出了小栓的骨瘦如柴、病势严重,将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在了一起。例(6)中夏瑜坟上不知有谁放置了“一圈红白的花”,这个花环象征着人民中间还有人记着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革命者的血并没有白流。
2.冷僻辞格运用
第一,异呼
异呼是出于表达需要,改变对人物的称呼,或运用几个不同的称谓称呼某一人物。这种修辞手法以称谓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表现性格特征,反映心理变化,语言委婉含蓄。
(6)“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阿Q正传》)
这里运用了“异呼”这种修辞手法,秀才在赵太爷两次称呼“老Q”却未引起阿Q注意的情况下,“只得直呼其名了”,这一直呼不同于以往的轻蔑,而是秀才急于引起阿Q的注意,并想与之攀谈的迫切心理的反映;赵白眼称呼“阿……Q哥”,看似很滑稽,但这滑稽却透着真实,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封建地主的代表人物试图探听革命党口风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投机心理。
第二,矛盾
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件事物,这就是矛盾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7)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阿Q正传》)
“又钝又锋利”中的“钝”指看客们对阿Q这些下层人民任人宰杀的命运毫无同情心,毫无感悟;“锋利”描写看客们盯着垂死的阿Q并从中寻求精神刺激的猎奇眼光。“又钝又锋利”这矛盾修辞意蕴深广。
第三,精细
所谓精细,是指数字运用中本来可以模糊的地方,作者却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十分精确的数字来表达。数字本来抽象、枯燥、平淡、乏味,但寻常的数字一经进入文学语言的艺术天地,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8)“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祝福》)
详细列出工钱的数目,既表现了祥林嫂勤劳节俭的品德,也在不动声色地谴责了祥林嫂的婆家对她的刻薄残忍,控诉了封建父权的罪恶。
三、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修辞特色的意义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如果还局限于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八股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对语言的赏析所给予的关注还远不够。结果是,教师在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进行教学时,要么对行文的逻辑结构作理性分析,要么按教案上的条条框框和课后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结果是:学生对鲁迅作品似懂非懂。
事实上,语言是思想表达的物质外壳,读懂作者的语言才能解读文本内涵的根本,在教学重难点的分配上,加强对语言品读的比重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对鲁迅先生小说的教学。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词语的精心选择、特殊的短句以及修辞格表达方式,我们在上文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
(二)对解读鲁迅小说内容、思想主旨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可谓“文质兼美”,然而在不少人眼中,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现在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视为畏途,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从内容上看、表面之意一般都能读懂,但背后却有更内在、更深刻的隐秘,而这些隐秘,主要是通过形式、技巧暗示给读者的。所以呢,要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就必须以对这些形式、技巧的解读为跳板。
解读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个跳板是修辞,很有必要从语言的修辞艺术着手来品读其文本。在教师精心点拨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行去阅读、品味、领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鲁迅小说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去品味小说的语言魅力,通过语言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乃至主旨。
(三)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说一个人口才好,文笔好,这两个“好”字均与此人对修辞方法的使用有很大关系。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修辞就是一条重要而必须的途径。这其中就涉及词语的锤炼,如对一些新鲜创新、灵活多样的词语的使用,如擦边球、家庭妇男、妻管严等等;涉及炼句,涉及诸多修辞格的使用,如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等。
英国作家约瑟·艾迪生曾经说过:“假如把人们头脑里的想法敞开,我们会发现聪明人和笨人的思想几乎毫无差别,差别仅仅在于聪明人知道如何精心挑选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和别人交谈……而笨人则毫不在乎地让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①所以,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加强修辞艺术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军.中学鲁迅小说教学杂谈[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施军.论鲁迅小说象征化创作[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李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之研究[J].科技信息,2008,(12).
[4]矫健鹰.浅谈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周丽萍.论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艺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