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术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武术训练中常常会因用力过猛、活动不充分、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出现运动损伤,从而对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武术训练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武术训练;运动损伤;预防;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4401
所謂运动损伤,指在运动过程中,因身体素质、动作技术等原因,造成身体受到损伤。由于小学武术训练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所以学生在武术训练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针对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如擦伤、扭伤、脱臼和骨折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调措施,减少运动损伤给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普及防护知识,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既有搏斗运动,又有套路运动,且攻防技击性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常见的有肌肉拉伤、急性腰扭伤、肌肉痉挛等。小学生知识面较窄,对运动损伤的了解不够透彻,缺乏运动防护意识。因此,在武术训练中,教师首先要针对武术的特点,为学生普及基本的防护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运动防护的重要性以及运动损伤的危害。
例如,冲拳、推掌、扎马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武术动作。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讲述某个运动员因没有做准备活动而受伤的例子,使学生产生安全意识。这时有学生说道:“我的姐姐就是因为没有做准备活动,跑800米的时候扭伤了脚踝,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敢下地走路。”其他学生听后议论纷纷,教师顺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冲拳、推掌、扎马步这些武术动作看似不像800米运动那样激烈,但在武术训练前必须进行热身活动,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训练前做热身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此外,教师可将一些基础的安全防护知识传授给学生,如运动损伤发生后该如何处理等,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二、开展整理活动,预防学生运动损伤
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些教师认为整理活动比较浪费时间,且没有什么作用,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没有多大影响,就把整理活动当成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在武术训练中,学生如果不及时放松身体,很容易造成身体疲劳、肌肉酸痛,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运动热情不高,不愿意上体育课,武术训练效果自然不好。
例如,教学武术动作“搂手勾踢”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个动作,再演示动作并讲述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活动。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训练时,每次做10个,共做5组,做完后自由活动,有30秒休息时间,然后接着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训练。通过这样的间歇性训练,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训练结束后,学生都略感疲惫,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放松活动:从上往下轻轻敲打双腿,抖动两个胳膊,然后用手互相敲打胳膊,充分放松。完成整理放松活动后,学生的疲惫感消失了,都感到特别轻松。因此,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学生练习一个动作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简短的放松练习,一般几十秒钟的时间就可以了。学生在这几十秒时间里充分放松,缓解局部疲劳,促使机体逐渐恢复。训练结束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放松活动,这一环节的放松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可以借助抖动、深呼吸、按摩等方式完成。
三、调节训练强度,掌握学生身心特点
活动强度,指学生在训练中承受活动负荷量的大小。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承受长时间的高强度动作训练。因此,在武术训练中,教师应根据训练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恰当的训练强度。如果设置的训练强度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容易造成学生机体受损,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
例如,教学武术动作“缠腕冲拳”时,教师首先对动作进行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后模仿热情高涨,于是教师设置训练任务:将这个动作做十遍。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由于该动作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学生很难完整地将动作做出来。为此,教师将动作分解为两个部分,调整训练强度:先练习第一部分的动作,每个动作做五遍。由于降低了动作的难度系数,减少了训练次数,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第一部分的动作后,教师让学生做第二部分的动作,训练强度和频率与第一部分动作一致。在训练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这样不仅点燃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还能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由于单一的训练内容容易造成机体发展的不均衡,所以在武术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增加或降低训练的内容和强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基。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武术训练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终极追求,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免运动损伤,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武术训练;运动损伤;预防;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4401
所謂运动损伤,指在运动过程中,因身体素质、动作技术等原因,造成身体受到损伤。由于小学武术训练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所以学生在武术训练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针对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如擦伤、扭伤、脱臼和骨折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调措施,减少运动损伤给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普及防护知识,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既有搏斗运动,又有套路运动,且攻防技击性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常见的有肌肉拉伤、急性腰扭伤、肌肉痉挛等。小学生知识面较窄,对运动损伤的了解不够透彻,缺乏运动防护意识。因此,在武术训练中,教师首先要针对武术的特点,为学生普及基本的防护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运动防护的重要性以及运动损伤的危害。
例如,冲拳、推掌、扎马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武术动作。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讲述某个运动员因没有做准备活动而受伤的例子,使学生产生安全意识。这时有学生说道:“我的姐姐就是因为没有做准备活动,跑800米的时候扭伤了脚踝,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敢下地走路。”其他学生听后议论纷纷,教师顺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冲拳、推掌、扎马步这些武术动作看似不像800米运动那样激烈,但在武术训练前必须进行热身活动,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训练前做热身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此外,教师可将一些基础的安全防护知识传授给学生,如运动损伤发生后该如何处理等,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二、开展整理活动,预防学生运动损伤
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些教师认为整理活动比较浪费时间,且没有什么作用,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没有多大影响,就把整理活动当成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在武术训练中,学生如果不及时放松身体,很容易造成身体疲劳、肌肉酸痛,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运动热情不高,不愿意上体育课,武术训练效果自然不好。
例如,教学武术动作“搂手勾踢”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个动作,再演示动作并讲述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活动。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训练时,每次做10个,共做5组,做完后自由活动,有30秒休息时间,然后接着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训练。通过这样的间歇性训练,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训练结束后,学生都略感疲惫,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放松活动:从上往下轻轻敲打双腿,抖动两个胳膊,然后用手互相敲打胳膊,充分放松。完成整理放松活动后,学生的疲惫感消失了,都感到特别轻松。因此,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学生练习一个动作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简短的放松练习,一般几十秒钟的时间就可以了。学生在这几十秒时间里充分放松,缓解局部疲劳,促使机体逐渐恢复。训练结束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放松活动,这一环节的放松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可以借助抖动、深呼吸、按摩等方式完成。
三、调节训练强度,掌握学生身心特点
活动强度,指学生在训练中承受活动负荷量的大小。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承受长时间的高强度动作训练。因此,在武术训练中,教师应根据训练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恰当的训练强度。如果设置的训练强度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容易造成学生机体受损,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
例如,教学武术动作“缠腕冲拳”时,教师首先对动作进行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后模仿热情高涨,于是教师设置训练任务:将这个动作做十遍。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由于该动作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学生很难完整地将动作做出来。为此,教师将动作分解为两个部分,调整训练强度:先练习第一部分的动作,每个动作做五遍。由于降低了动作的难度系数,减少了训练次数,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第一部分的动作后,教师让学生做第二部分的动作,训练强度和频率与第一部分动作一致。在训练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这样不仅点燃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还能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由于单一的训练内容容易造成机体发展的不均衡,所以在武术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增加或降低训练的内容和强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基。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武术训练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终极追求,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免运动损伤,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