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
1.前言
对于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来说,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使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保持信息的联通,使农业的发展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而且农产品所面临的市场也会由于信息化的作用而得以扩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因为信息化的原因也会顺畅有序在农村和城市间流动,进而加强了城镇化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帮助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找到理想的实验基地实践他们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决定了其自身的固有特点——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同时运用先进的贮藏和加工手段,而实现这些的前提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为前提的,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保证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得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软硬两个方面的支撑,其中软的方面的支撑就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经营者获得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相关经济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华素质,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在农业及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建设,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中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甚至是没建设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化网点的覆盖都是不完善的,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都是通过传统的手段,农业活动的开展也是通过人力或者是一些机械设备来开展。信息的传播是很缓慢的,信息量也小,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
3.2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设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涉及多个领域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计算以及传输,这要求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服务人员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相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这会使社会上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待遇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职位的期望,这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少有走向农村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虽然高校内有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学者,但所做的研究一般都只限于发表文章。因此目前虽然关于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多,但真正在农村实践的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3信息资源开发滞后。虽然网络信息内容繁多,但是有针对性、指导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偏少;而且针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处于空白阶段,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善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专家诊断系统,这都有待进一步开发。
3.4信息化意识薄弱。我国农民以及一些基础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接触的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地方的政府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信息的利用。可以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4.1完善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就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有效的分析,处理和传播各类农业经济信息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只有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才能将信息资源整合并利用与农业经济的决策。
4.2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加大人才培养这一块,我们既要搞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也要着重农村当地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实施有力的措施,做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组织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团队。另一方,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唯有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3创新信息化的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主要是从其主体的社会化、内容的多元化和载体的多样化来体现。首先,农业经济信息主体化是以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的建设为模式,有效并快速的推进农经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的。其次,提供内容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例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可以是农业经济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传递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农业信息服务载体的多元化,主要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的的制约,在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新载体和传统载体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4.4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协调和组织职能。政府需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其协调和职能,整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提过农业经济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5.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时代特征且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切实需要的。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通过促进信息高效、实时、便捷的传播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2]吕晓艳,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6(4).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
1.前言
对于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来说,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使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保持信息的联通,使农业的发展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而且农产品所面临的市场也会由于信息化的作用而得以扩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因为信息化的原因也会顺畅有序在农村和城市间流动,进而加强了城镇化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帮助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找到理想的实验基地实践他们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决定了其自身的固有特点——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同时运用先进的贮藏和加工手段,而实现这些的前提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为前提的,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保证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得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软硬两个方面的支撑,其中软的方面的支撑就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经营者获得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相关经济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华素质,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在农业及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建设,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中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甚至是没建设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化网点的覆盖都是不完善的,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都是通过传统的手段,农业活动的开展也是通过人力或者是一些机械设备来开展。信息的传播是很缓慢的,信息量也小,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
3.2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设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涉及多个领域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计算以及传输,这要求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服务人员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相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这会使社会上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待遇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职位的期望,这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少有走向农村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虽然高校内有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学者,但所做的研究一般都只限于发表文章。因此目前虽然关于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多,但真正在农村实践的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3信息资源开发滞后。虽然网络信息内容繁多,但是有针对性、指导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偏少;而且针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处于空白阶段,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善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专家诊断系统,这都有待进一步开发。
3.4信息化意识薄弱。我国农民以及一些基础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接触的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地方的政府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信息的利用。可以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4.1完善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就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有效的分析,处理和传播各类农业经济信息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只有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才能将信息资源整合并利用与农业经济的决策。
4.2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加大人才培养这一块,我们既要搞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也要着重农村当地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实施有力的措施,做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组织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团队。另一方,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唯有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3创新信息化的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主要是从其主体的社会化、内容的多元化和载体的多样化来体现。首先,农业经济信息主体化是以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的建设为模式,有效并快速的推进农经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的。其次,提供内容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例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可以是农业经济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传递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农业信息服务载体的多元化,主要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的的制约,在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新载体和传统载体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4.4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协调和组织职能。政府需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其协调和职能,整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提过农业经济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5.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时代特征且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切实需要的。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通过促进信息高效、实时、便捷的传播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2]吕晓艳,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