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质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动机以及对教学方式的评价等,从而为更好的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1 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3个班,他们分别来自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共99人,其中男生占20 %,女生占80 %。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问卷以选择题为主。老师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该课程背景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目标、对课程的兴趣、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等。
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对选修该课程的班级整体抽样发放问卷,学生无记名自行填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9份,收回99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百分比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理论背景知识的考察
对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来说,有44.44%同学缺乏该课程的背景知识,其中2.02%同学没有了解,42.42%同学了解不多。
由于高中阶段大部分学校开设过遗传学、普通生物学、细胞学等相关课程,有55.55%的同学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了解,只有11.11%的同学系统了解该课程理论知识,表明部分同学在高中的先导课程中未能建立起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 ],因将近半数的学生对细胞学和遗传学这些先导课程的遗忘,导致其现有的发展水平偏低,最终其通过教学可能达到的水平会受到直接影响,比如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本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使其不能更好的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在知识概念的构架和联想方面也会存在劣势。
这就要求我们讲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之前,有必要抽出时间回顾必备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同学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主动构建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
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来说,有37.37%同学从未动手操作过,另外有过少数几次动手经验的同学仅占53.54%。
该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实验课程开设之前需要让同学实际动手操练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例如移液器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核酸电泳的原理和方法等,使其得到足够的训练以保证后续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见,在实验课程开课之前,有必要对同学进行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初步调查,如果能够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组授课,会让实验课程更具有挑战性,这样会增加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选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调查发现69.7%的同学认为考试成绩和实验技能一样重要,只有11.11%的同学把考试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由此体现出本课程实用性的一致要求。
因此,实验课程改革时需要增加实验技术的可操作性,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这将是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进一步分析同学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共性需求,对于提升该门课程的实用性有很要的指导意义。
与同学的预期目标相一致的是,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实验技能。调查发现,50.51%的同学愿意承担实验全部的准备工作,只有2.02%同学不愿意参与实验准备,体现了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配置实验试剂和准备实验用具的方式更快地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流程。
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占98.99%,其中7.07%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仅有1.01%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2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除了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占很大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外,也需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感兴趣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因为分子生物学有用或有趣而对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占33.33%,因为教师精讲启发、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而对该课程感兴趣的是35.35%,这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原则和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原则。
任课教师必须博学笃行,才能够轻松驾驭该课程,若是术业不精,则必定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突出该门课程的实用性及实践性,也是今后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2.3 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意见调查
合理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可以根据学生对某种教学方式的喜好程度有目的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增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学模式的调查发现95.96%学生更青睐于以“科研设计——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十分感兴趣的占10.1%,只有4.04%表示对此教学方式不感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不断的将选修该门实验课程的学生纳入相关的科研团队,让其围绕实际的科学问题开展并实施科学实验,使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在对本学期教学改革的评价中,认为“3或5人一组实验,不能人人动手操作”的占74.75%,而“不喜欢动手做实验,多人一组更好,不用自己动手”的仅占3.03%,可见学生已经改变以往被动上实验课的习惯,绝大部分同学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4,5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要更加突出以个人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的重要性,以满足同学们独立操作实验的迫切心情。
调查同学对该门课程的建议,发现60.61% 同学认为“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围绕大纲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积极性更高”,仅有10.1%同学认为“这样上实验很有收获,无需改革”。
可见,大多数学生不满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该课程实验内容,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主动权,并给学生提供较多动手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将是该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方向。
最后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在是否达到最初对该门课程预想的目标的调查中,仅有9.09% 认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90.91%认为达到预定目标,其中10.1%同学表示“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很满意”。
可见,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只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自围绕实际科研问题设计研究思路,这将为其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 结论
常言道“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要顺应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形势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同时,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深入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文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仅做了初步实践和探索,要进行该课程系统的改革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本次调研将为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
[2] 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
[3] 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2.
[4] 曲萌,马晓晴.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
[5] 吕欣,张晓妮.从调查问卷看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J].高校论坛, 2013.
作者简介:
葛风伟(1976-),女,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1 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3个班,他们分别来自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共99人,其中男生占20 %,女生占80 %。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问卷以选择题为主。老师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该课程背景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目标、对课程的兴趣、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等。
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对选修该课程的班级整体抽样发放问卷,学生无记名自行填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9份,收回99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百分比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理论背景知识的考察
对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来说,有44.44%同学缺乏该课程的背景知识,其中2.02%同学没有了解,42.42%同学了解不多。
由于高中阶段大部分学校开设过遗传学、普通生物学、细胞学等相关课程,有55.55%的同学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了解,只有11.11%的同学系统了解该课程理论知识,表明部分同学在高中的先导课程中未能建立起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 ],因将近半数的学生对细胞学和遗传学这些先导课程的遗忘,导致其现有的发展水平偏低,最终其通过教学可能达到的水平会受到直接影响,比如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本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使其不能更好的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在知识概念的构架和联想方面也会存在劣势。
这就要求我们讲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之前,有必要抽出时间回顾必备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同学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主动构建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
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来说,有37.37%同学从未动手操作过,另外有过少数几次动手经验的同学仅占53.54%。
该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实验课程开设之前需要让同学实际动手操练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例如移液器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核酸电泳的原理和方法等,使其得到足够的训练以保证后续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见,在实验课程开课之前,有必要对同学进行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初步调查,如果能够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组授课,会让实验课程更具有挑战性,这样会增加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选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调查发现69.7%的同学认为考试成绩和实验技能一样重要,只有11.11%的同学把考试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由此体现出本课程实用性的一致要求。
因此,实验课程改革时需要增加实验技术的可操作性,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这将是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进一步分析同学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共性需求,对于提升该门课程的实用性有很要的指导意义。
与同学的预期目标相一致的是,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实验技能。调查发现,50.51%的同学愿意承担实验全部的准备工作,只有2.02%同学不愿意参与实验准备,体现了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配置实验试剂和准备实验用具的方式更快地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流程。
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占98.99%,其中7.07%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仅有1.01%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2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除了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占很大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外,也需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感兴趣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因为分子生物学有用或有趣而对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占33.33%,因为教师精讲启发、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而对该课程感兴趣的是35.35%,这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原则和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原则。
任课教师必须博学笃行,才能够轻松驾驭该课程,若是术业不精,则必定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突出该门课程的实用性及实践性,也是今后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2.3 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意见调查
合理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可以根据学生对某种教学方式的喜好程度有目的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增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学模式的调查发现95.96%学生更青睐于以“科研设计——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十分感兴趣的占10.1%,只有4.04%表示对此教学方式不感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不断的将选修该门实验课程的学生纳入相关的科研团队,让其围绕实际的科学问题开展并实施科学实验,使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在对本学期教学改革的评价中,认为“3或5人一组实验,不能人人动手操作”的占74.75%,而“不喜欢动手做实验,多人一组更好,不用自己动手”的仅占3.03%,可见学生已经改变以往被动上实验课的习惯,绝大部分同学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4,5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要更加突出以个人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的重要性,以满足同学们独立操作实验的迫切心情。
调查同学对该门课程的建议,发现60.61% 同学认为“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围绕大纲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积极性更高”,仅有10.1%同学认为“这样上实验很有收获,无需改革”。
可见,大多数学生不满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该课程实验内容,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主动权,并给学生提供较多动手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将是该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方向。
最后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在是否达到最初对该门课程预想的目标的调查中,仅有9.09% 认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90.91%认为达到预定目标,其中10.1%同学表示“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很满意”。
可见,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只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自围绕实际科研问题设计研究思路,这将为其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 结论
常言道“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要顺应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形势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同时,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深入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文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仅做了初步实践和探索,要进行该课程系统的改革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本次调研将为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
[2] 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
[3] 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2.
[4] 曲萌,马晓晴.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
[5] 吕欣,张晓妮.从调查问卷看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J].高校论坛, 2013.
作者简介:
葛风伟(1976-),女,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