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效是专题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创作风格和载体也正在由单一向多层面和多侧面发展,更加追求生活化,更尊重观众的审美情趣。同时,音效也最擅长揭示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恰恰弥补了画面语言在特殊时候表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乏力。有人说音效就好比是个暗器,为专题片增加了很大的杀伤力。
用音效深化主题
一部好的专题片的音效是服务于整体构思的,而不是按照某个情节来设计的。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题音乐在不知不觉中煽动观者情绪,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在纪录片《歌魂》中,整部片子的音乐就是山西左权的村民随口唱出的民歌,配乐与片子高度融合,让观众在这些歌声中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当然,各个艺术元素都围绕着主题思想,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深化主题也是多种元素综合表现的结果。
在创作文献纪录片《冀南风暴》时,我们同样大量地运用了音乐和音效,有力地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片子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选用了情绪激昂、震撼人心的鼓点声,这段音乐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题片的艺术品位。所以说,有时候音效还是画面和解说词的继续、发展和深入。在创作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调度了动画、图片、影视史料和音效,特别是通过音效将其他元素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写实性的音效
一提到专题片,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意识地将它与“纪实”“新闻”等概念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电视专题片在写实方面的重要性。一部优秀的电视片要充分地展示主题的真实性,除了要有真实的画面内容外,还要具备真实的音效。人们习惯于将音效作为画面素材表达的辅助手段,运用得恰当,可使专题片内容的真实性得到强化。
专题片音效的来源不外乎两种渠道:前期录音和后期配音。
前期录音是在拍摄的同时,用摄像(影)机自带或外带的收音器收取到的所有声音,这些声音主要来自画面主体发出的和周围环境产生的,其录音效果虽然有些杂乱,但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很容易令人信服。后期配音主要是指在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将特定的音效加入到画面中,以达到音画和谐、自然、统一的目的。对于写实性专题片来说,其后期音效须慎重运用,如果选配得当,当然能对专题片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选配制作不当,就会失真,进而影响整部片子的效果。相对于前期录音,后期音效主要以音乐选配为主,没有特殊情况,音响一般不额外添加。后期的音乐须紧贴主题内容,应景而配,过于夸张或过于离题的音乐都不宜用,不然专题片会显得不伦不类,写实意味大打折扣。在长达18分钟的《冀南风暴》中,我们大部分采取了写实性后期音效,比如枪声和熊熊烈火等音效的运用,有力地烘托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当时特定的环境里。在表现暴动前夜的情境时,配上了蛐蛐的叫声,一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情境,另一方面表现了暴动前夜的寂静,利用蛐蛐微弱的叫声打破沉闷,预示了曙光即将到来。
写意性的音效
写意性音效重抒发情感,用在电视专题片中,应以营造环境氛围、抒发情感为主。它是根据内容表现的特殊需要,对自然性音效进行加工再创作的声音效果。与写实性音效构筑听觉上的真实世界有别,写意性音效更注重的是对于观众心理感受的影响。
在《冀南风暴》这部片子中,创作者大量运用了这种音效,运用写意性音乐和音响,配合画面变化节奏,让观众瞬间领略到了70年前发生在冀南大地上的这场暴动。为了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音响的写意功能,我们在该片的创作中还有意识地发挥了更多的想象力。片子开始,天空乌云低沉,风雨欲来,这时运用的是低沉缓慢的音乐,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百姓困苦、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社会黑暗的时代氛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很多时候,写实性音效和写意性音效是综合运用的,这对于专题片的情节氛围会起到平衡作用。发电报声音的运用就是写实和写意的综合,它不仅再现了当时的情境,而且向观众传达了战斗、生死较量、革命暴动前的准备等诸多隐藏信息。
诠释人物内心的音效
一部好的专题片能够用音效去表现观众看到或看不到的场景。当我们看到人物内心比较凄惨的时候,片子总会插入一段音乐,这是因为这时的音乐总是能够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此时此刻的环境气氛,强化表现张力,起到语言和画面无法达到的效果。此时的配乐,就是旨在揭示人物内心的主体音效。当然,这样的音效,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种,有画外音,也有画内音;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乐曲。
首先是通过画外独白直面人物的内心感受。解说词是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画外独白。如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当中,解说词就是一条贯穿影片的主线,深刻地表达了舟舟对音乐的追求。因为舟舟是一个弱智儿童,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如果没有解说词,这部作品就根本无法表现出舟舟的故事和生活,我们也就无法从舟舟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舟舟对音乐和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是通过画内音效烘托人物的内心状态。如在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中,有一种音效贯穿了整部影片,那就是劈木头、钻石头的声音,主人公刘焕章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声音得到了完美表达。
最后是通过背景音乐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冀南风暴》中,讲述刘子厚的胞弟刘文信被捕后,面对敌人的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这一段落的音乐舒缓渐起,轻吟低唱,哀婉悲壮,既表达出了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讴歌,同时也为1936年国民党镇压冀南革命、使革命陷入低潮的历史背景做铺垫。
连贯作用
音效在专题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立情节上的连贯感。我们在构思《冀南风暴》这部文献专题片时,有意识地利用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音效。把性质不同的各个情节连贯到一起,形成一条隐性的情感脉络。这也是一种音乐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片子里,不同的段落使用音乐的基调和风格是一致的,这样就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
总之,音乐和其他元素综合作用在一起,便形成了一部专题片的音效风格。娴熟地运用音效,可以极大地提高一部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观众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用音效深化主题
一部好的专题片的音效是服务于整体构思的,而不是按照某个情节来设计的。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题音乐在不知不觉中煽动观者情绪,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在纪录片《歌魂》中,整部片子的音乐就是山西左权的村民随口唱出的民歌,配乐与片子高度融合,让观众在这些歌声中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当然,各个艺术元素都围绕着主题思想,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深化主题也是多种元素综合表现的结果。
在创作文献纪录片《冀南风暴》时,我们同样大量地运用了音乐和音效,有力地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片子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选用了情绪激昂、震撼人心的鼓点声,这段音乐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题片的艺术品位。所以说,有时候音效还是画面和解说词的继续、发展和深入。在创作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调度了动画、图片、影视史料和音效,特别是通过音效将其他元素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写实性的音效
一提到专题片,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意识地将它与“纪实”“新闻”等概念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电视专题片在写实方面的重要性。一部优秀的电视片要充分地展示主题的真实性,除了要有真实的画面内容外,还要具备真实的音效。人们习惯于将音效作为画面素材表达的辅助手段,运用得恰当,可使专题片内容的真实性得到强化。
专题片音效的来源不外乎两种渠道:前期录音和后期配音。
前期录音是在拍摄的同时,用摄像(影)机自带或外带的收音器收取到的所有声音,这些声音主要来自画面主体发出的和周围环境产生的,其录音效果虽然有些杂乱,但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很容易令人信服。后期配音主要是指在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将特定的音效加入到画面中,以达到音画和谐、自然、统一的目的。对于写实性专题片来说,其后期音效须慎重运用,如果选配得当,当然能对专题片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选配制作不当,就会失真,进而影响整部片子的效果。相对于前期录音,后期音效主要以音乐选配为主,没有特殊情况,音响一般不额外添加。后期的音乐须紧贴主题内容,应景而配,过于夸张或过于离题的音乐都不宜用,不然专题片会显得不伦不类,写实意味大打折扣。在长达18分钟的《冀南风暴》中,我们大部分采取了写实性后期音效,比如枪声和熊熊烈火等音效的运用,有力地烘托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当时特定的环境里。在表现暴动前夜的情境时,配上了蛐蛐的叫声,一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情境,另一方面表现了暴动前夜的寂静,利用蛐蛐微弱的叫声打破沉闷,预示了曙光即将到来。
写意性的音效
写意性音效重抒发情感,用在电视专题片中,应以营造环境氛围、抒发情感为主。它是根据内容表现的特殊需要,对自然性音效进行加工再创作的声音效果。与写实性音效构筑听觉上的真实世界有别,写意性音效更注重的是对于观众心理感受的影响。
在《冀南风暴》这部片子中,创作者大量运用了这种音效,运用写意性音乐和音响,配合画面变化节奏,让观众瞬间领略到了70年前发生在冀南大地上的这场暴动。为了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音响的写意功能,我们在该片的创作中还有意识地发挥了更多的想象力。片子开始,天空乌云低沉,风雨欲来,这时运用的是低沉缓慢的音乐,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百姓困苦、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社会黑暗的时代氛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很多时候,写实性音效和写意性音效是综合运用的,这对于专题片的情节氛围会起到平衡作用。发电报声音的运用就是写实和写意的综合,它不仅再现了当时的情境,而且向观众传达了战斗、生死较量、革命暴动前的准备等诸多隐藏信息。
诠释人物内心的音效
一部好的专题片能够用音效去表现观众看到或看不到的场景。当我们看到人物内心比较凄惨的时候,片子总会插入一段音乐,这是因为这时的音乐总是能够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此时此刻的环境气氛,强化表现张力,起到语言和画面无法达到的效果。此时的配乐,就是旨在揭示人物内心的主体音效。当然,这样的音效,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种,有画外音,也有画内音;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乐曲。
首先是通过画外独白直面人物的内心感受。解说词是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画外独白。如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当中,解说词就是一条贯穿影片的主线,深刻地表达了舟舟对音乐的追求。因为舟舟是一个弱智儿童,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如果没有解说词,这部作品就根本无法表现出舟舟的故事和生活,我们也就无法从舟舟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舟舟对音乐和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是通过画内音效烘托人物的内心状态。如在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中,有一种音效贯穿了整部影片,那就是劈木头、钻石头的声音,主人公刘焕章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声音得到了完美表达。
最后是通过背景音乐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冀南风暴》中,讲述刘子厚的胞弟刘文信被捕后,面对敌人的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这一段落的音乐舒缓渐起,轻吟低唱,哀婉悲壮,既表达出了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讴歌,同时也为1936年国民党镇压冀南革命、使革命陷入低潮的历史背景做铺垫。
连贯作用
音效在专题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立情节上的连贯感。我们在构思《冀南风暴》这部文献专题片时,有意识地利用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音效。把性质不同的各个情节连贯到一起,形成一条隐性的情感脉络。这也是一种音乐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片子里,不同的段落使用音乐的基调和风格是一致的,这样就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
总之,音乐和其他元素综合作用在一起,便形成了一部专题片的音效风格。娴熟地运用音效,可以极大地提高一部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观众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