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使用的是封闭型的数学题目,教学主要以理解记忆数学公式、定理等,以此获得解题技能。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被动思考,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开放型的数学题目,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开放型题目设计范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型题目是指题目的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题目的答案不确定或不唯一、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的数学题目。其特点:一是题目所给的问题或条件往往是不确定的,需要学生收集或挖掘其它信息才能解答;二是没有固定的解答方式,题目部分答案能直观求出,但大部分答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三是题目答案不唯一,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发散能力;四是教师不宜用灌输式方式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所以,教师在设计开放题目时,应该根据开放题目的特点,进行设计,避免走进封闭题的老路,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指导和鼓励。
二、开放型题目设计策略
(一)题目条件开放
条件开放型题目设计时,可设计成:条件多余、条件不足、条件可选、条件隐含等类型。学生在解答条件开放型题目时,必须认真审题,要学会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只有抓住核心条件、必要条件,才能快速、高效地解答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高。
例1:条件有余
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三年级运动员人数是23 人, 四年级运动员人数比三年级多5 人, 五年级运动员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求:三年级和四年级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审题可知“五年级运动员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这个条件是多余的。
例2:隐含条件
四年一班教室要对墙壁进行粉刷,教室长12米、宽10米、高4米,求:准备多少涂料才够用?
在此题中隐含的条件是教室的 5个面需要涂料粉刷。
例3:条件不足
A、B两人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A每小时行15千米,2小时后,A、B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对于此题,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此题缺少条件,就会主动创设条件使问题解决。这样设计题目,能让学生掌握问题结构,学会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想象力。
(二)题目问题开放
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不同,在题目的已给信息的中,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此类问题开放型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尽量做到面向所有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锻炼,此类题目形式有:解答式、问答式、图表式问题等几种形式,此类题的答案也有三种可能:答案唯一、答案不唯一、答案不存在。
例4:计算题中两个量的比是多少? 今年小明12岁,是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全班有 45人,小明爸爸 38 歲,在文化公司上班,其年薪6万元;小明的妈妈是学校的教师,所在学校有85名教师, 每月工资4000元。
根据给出的条件,此题学生能计算的问题有很多:如计算父子的年龄比是多少?计算小明班中学生人数与妈妈学校教师人数比是多少?如果学生的分析与观察能力强,则可以提出更进一步问题。计算小明父母的年薪比或月薪比是多少?
(三)解题方法开放
此类题目设计时与“一题多解”类似,此类型题目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最佳答案,通过此类题目的解答,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发散性与创造性。
例5:三年级二班有37 名学生,班级计划为每名学生买一套6 元文具,超市规定购买40套或以上能享受7折优惠。根据上述题目条件,请学生设计购买方案。
根据题目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利用题目信息,来设计购买方案,并找出最佳购买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此题可选择如下三个方案:
方案1:学生个人购买,班级结帐。6×37=222(元)
方案2:班级统一购买,并多买3本,班级结帐。6×40×70%=168(元)
方案3:和其它班级共同购买,班级结帐。6×37×70%=155.4(元)
从这三个购买方案看出,方案3是最佳方案,求解此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题目答案开放
此类题目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出能符合条件的答案,此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有多种,是不固定的。但此类问题的解答,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全面的思考,才能找出最佳的答案。该类题目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6:如下统计图是对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吃水果情况的调查情况。
根据统计图的信息,如果题目问题是求:三年级1班比三年级2班有多少人喜欢吃水果?或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少)?这样的问题就成了封闭式的问题了。如果如下问题,就是开放式的问题了:一是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二是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三是掌握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型的题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加强此类题目的训练。
一、开放型题目设计范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型题目是指题目的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题目的答案不确定或不唯一、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的数学题目。其特点:一是题目所给的问题或条件往往是不确定的,需要学生收集或挖掘其它信息才能解答;二是没有固定的解答方式,题目部分答案能直观求出,但大部分答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三是题目答案不唯一,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发散能力;四是教师不宜用灌输式方式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所以,教师在设计开放题目时,应该根据开放题目的特点,进行设计,避免走进封闭题的老路,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指导和鼓励。
二、开放型题目设计策略
(一)题目条件开放
条件开放型题目设计时,可设计成:条件多余、条件不足、条件可选、条件隐含等类型。学生在解答条件开放型题目时,必须认真审题,要学会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只有抓住核心条件、必要条件,才能快速、高效地解答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高。
例1:条件有余
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三年级运动员人数是23 人, 四年级运动员人数比三年级多5 人, 五年级运动员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求:三年级和四年级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审题可知“五年级运动员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这个条件是多余的。
例2:隐含条件
四年一班教室要对墙壁进行粉刷,教室长12米、宽10米、高4米,求:准备多少涂料才够用?
在此题中隐含的条件是教室的 5个面需要涂料粉刷。
例3:条件不足
A、B两人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A每小时行15千米,2小时后,A、B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对于此题,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此题缺少条件,就会主动创设条件使问题解决。这样设计题目,能让学生掌握问题结构,学会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想象力。
(二)题目问题开放
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不同,在题目的已给信息的中,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此类问题开放型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尽量做到面向所有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锻炼,此类题目形式有:解答式、问答式、图表式问题等几种形式,此类题的答案也有三种可能:答案唯一、答案不唯一、答案不存在。
例4:计算题中两个量的比是多少? 今年小明12岁,是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全班有 45人,小明爸爸 38 歲,在文化公司上班,其年薪6万元;小明的妈妈是学校的教师,所在学校有85名教师, 每月工资4000元。
根据给出的条件,此题学生能计算的问题有很多:如计算父子的年龄比是多少?计算小明班中学生人数与妈妈学校教师人数比是多少?如果学生的分析与观察能力强,则可以提出更进一步问题。计算小明父母的年薪比或月薪比是多少?
(三)解题方法开放
此类题目设计时与“一题多解”类似,此类型题目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最佳答案,通过此类题目的解答,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发散性与创造性。
例5:三年级二班有37 名学生,班级计划为每名学生买一套6 元文具,超市规定购买40套或以上能享受7折优惠。根据上述题目条件,请学生设计购买方案。
根据题目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利用题目信息,来设计购买方案,并找出最佳购买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此题可选择如下三个方案:
方案1:学生个人购买,班级结帐。6×37=222(元)
方案2:班级统一购买,并多买3本,班级结帐。6×40×70%=168(元)
方案3:和其它班级共同购买,班级结帐。6×37×70%=155.4(元)
从这三个购买方案看出,方案3是最佳方案,求解此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题目答案开放
此类题目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出能符合条件的答案,此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有多种,是不固定的。但此类问题的解答,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全面的思考,才能找出最佳的答案。该类题目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6:如下统计图是对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吃水果情况的调查情况。
根据统计图的信息,如果题目问题是求:三年级1班比三年级2班有多少人喜欢吃水果?或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少)?这样的问题就成了封闭式的问题了。如果如下问题,就是开放式的问题了:一是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二是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三是掌握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型的题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加强此类题目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