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4岁那一年,拿着一沓习作,去拜访一位写手,请他指点。见到他时,他正在院子里浇花。他坐在花树下,看了我的稿子,对我说:要想让文章生动,你不能就事论事,得让文章适当地发些杈。他指着面前的一棵树说,你看这棵树,中间有一个主干,主干上发出些枝杈,整棵树看上去生机勃勃;要是没有那些枝杈,看上去就没生气了。不过,你得记住,那杈不能发得太多、太长,不然就主次不分了。
他又说,苏东坡论文章,说过八个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般人只注意“文理自然”,不注意“姿态横生”。其实,好文章都是姿态横生的。要想使文章姿态横生,就要让文章适当地发点杈。
后来读文章多了,发现好文章果然多是在行文中时不时地发点杈。人教版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收有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一文,这是一篇非常棒的散文,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发杈的。
《云南的歌会》第二段写歌手在山野间对歌。山野对歌写罢,作者不再继续写唱歌,而是宕开一笔,转而写起了昆明附近村子里的女子,于是文章发出一个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作者写了女子漂亮的穿着打扮,活灵活现,十分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这么漂亮的女子,唱着那么动听的山歌,可谓人美歌美风情美。
接着,作者的笔继续宕开,又写了年轻女子荡秋千的事,文章又发出了一个杈: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荡秋千这样的事,和对歌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很能体现女子开朗活泼的性情,具备这种性情才会在对歌会中有神采飞扬的表现,分出的杈是和文章内容相关的。所以这样的分杈,使文章既生动活泼,又不游离主题。
《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的主线是写赶马女孩在山路上唱歌,作者更是收放自如,文章一会儿分出一个杈,一会儿又回到主线上来,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确有姿态横生之妙。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山野花树、鸟雀飞鸣。你不妨再读读这一段,找出贯穿始终的主线,然后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主线让文章巧妙地发杈,又是怎样及时把宕开的文思收回到主线上来的。
所谓让文章发杈,就是围绕文章的主线,写一些与主题若即若离的内容。文章分出的杈,可以是某个细节,如前面提到的关于村里年轻女子的外貌描写;可以是某个事件,如前面提到的女子荡秋千;可以是某个场景,如前面提到的山野花树、鸟雀飞鸣,等等。让文章适当地发杈,一要把握好发杈的时机,要在文章主线上的合适节点上把文思宕开,要“节”上生枝,不要“节”外生枝;二要把握好发杈的长度,岔开的文思要及时回到主线上来,不能失去控制。中学生写的作文,一般篇幅较短,若能适当发那么一两个小杈,就有可能使文章生出灵气来。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6期载有一位初中生写的作文《别了,青山》,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是思路开阔,内涵丰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在行文中善于让文思发杈。如,有一段写“山上的草很青”,“我”喜欢躺在上面看云,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文思发出一个小杈,写了一个精巧的细节:蚂蚁从“我”身上爬过,“我”轻触蚂蚁,它发现“我”是活物,慌慌张张地跑掉。这精彩的一笔,看似和山无关,却很好地表现了人置身山上,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宁静安适,甚至带出了那么一点落寞的味道,生动有趣。有一段写“夏天的山很漂亮”,重点写了山上的白色、紫色、淡黄色小花,介绍完山上的花,作者文思又顺势一展,写了作者看花时的感叹:小花生命很短,却在绚烂中度过一生,自有价值。作者点到为止,不做更多生发,文思发杈发得自然、适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特别是在写山旁边的池塘的一段里,作者文思岔开,写了稻田、村庄和城市,描画出一幅和美的风景,文章显得更加丰茂。你看,作者写“青山”,又不拘泥于写“青山”,文思时不时地顺势宕开,发些小杈,使整篇文章显得摇曳生姿。
文章适当发点杈,可丰富文章内容,使文意曲折变化,给文章带来勃勃生气。虽是一种不大容易掌握的技巧,却是“杀伤力”极强的功夫,爱好写作的中学生朋友不可不知、不可不试哦。
他又说,苏东坡论文章,说过八个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般人只注意“文理自然”,不注意“姿态横生”。其实,好文章都是姿态横生的。要想使文章姿态横生,就要让文章适当地发点杈。
后来读文章多了,发现好文章果然多是在行文中时不时地发点杈。人教版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收有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一文,这是一篇非常棒的散文,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发杈的。
《云南的歌会》第二段写歌手在山野间对歌。山野对歌写罢,作者不再继续写唱歌,而是宕开一笔,转而写起了昆明附近村子里的女子,于是文章发出一个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作者写了女子漂亮的穿着打扮,活灵活现,十分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这么漂亮的女子,唱着那么动听的山歌,可谓人美歌美风情美。
接着,作者的笔继续宕开,又写了年轻女子荡秋千的事,文章又发出了一个杈: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荡秋千这样的事,和对歌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很能体现女子开朗活泼的性情,具备这种性情才会在对歌会中有神采飞扬的表现,分出的杈是和文章内容相关的。所以这样的分杈,使文章既生动活泼,又不游离主题。
《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的主线是写赶马女孩在山路上唱歌,作者更是收放自如,文章一会儿分出一个杈,一会儿又回到主线上来,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确有姿态横生之妙。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山野花树、鸟雀飞鸣。你不妨再读读这一段,找出贯穿始终的主线,然后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主线让文章巧妙地发杈,又是怎样及时把宕开的文思收回到主线上来的。
所谓让文章发杈,就是围绕文章的主线,写一些与主题若即若离的内容。文章分出的杈,可以是某个细节,如前面提到的关于村里年轻女子的外貌描写;可以是某个事件,如前面提到的女子荡秋千;可以是某个场景,如前面提到的山野花树、鸟雀飞鸣,等等。让文章适当地发杈,一要把握好发杈的时机,要在文章主线上的合适节点上把文思宕开,要“节”上生枝,不要“节”外生枝;二要把握好发杈的长度,岔开的文思要及时回到主线上来,不能失去控制。中学生写的作文,一般篇幅较短,若能适当发那么一两个小杈,就有可能使文章生出灵气来。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6期载有一位初中生写的作文《别了,青山》,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是思路开阔,内涵丰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在行文中善于让文思发杈。如,有一段写“山上的草很青”,“我”喜欢躺在上面看云,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文思发出一个小杈,写了一个精巧的细节:蚂蚁从“我”身上爬过,“我”轻触蚂蚁,它发现“我”是活物,慌慌张张地跑掉。这精彩的一笔,看似和山无关,却很好地表现了人置身山上,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宁静安适,甚至带出了那么一点落寞的味道,生动有趣。有一段写“夏天的山很漂亮”,重点写了山上的白色、紫色、淡黄色小花,介绍完山上的花,作者文思又顺势一展,写了作者看花时的感叹:小花生命很短,却在绚烂中度过一生,自有价值。作者点到为止,不做更多生发,文思发杈发得自然、适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特别是在写山旁边的池塘的一段里,作者文思岔开,写了稻田、村庄和城市,描画出一幅和美的风景,文章显得更加丰茂。你看,作者写“青山”,又不拘泥于写“青山”,文思时不时地顺势宕开,发些小杈,使整篇文章显得摇曳生姿。
文章适当发点杈,可丰富文章内容,使文意曲折变化,给文章带来勃勃生气。虽是一种不大容易掌握的技巧,却是“杀伤力”极强的功夫,爱好写作的中学生朋友不可不知、不可不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