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一袭红衣、小手托着下巴、圆圆滚滚的胖女娃,伴着“中国梦,我的梦”的大主题,获得了覆盖大江南北的出镜率,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梦娃”。这就是“泥人张”彩塑主题“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
“泥人张”彩塑从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先生至今,已经过了180多年。2014年,天津繁华地段的广告牌都铺天盖地地换上了第六代“泥人张”张宇的大幅宣传海报。画面中的张宇好像在凝视着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群说:“其实我们可以慢下来。”又好像在说:“我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呢?”
『非遗』技艺,独具匠心
今天这个时代,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捷径,用机器取代技艺。然而,即使在工业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依然有为数不多的具有匠心精神的“非遗”传承人保持着对品质的坚守。传承者之所以能够保持传统手艺,是因为拥有一颗匠人之心。
2014年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韩国期间,在赠送朴槿惠总统的礼品中,有一件是来自苏州的刺绣工艺品——《木槿花开》。《木槿花开》以传统针法与现代针法相结合,既灵活又细腻,既洒脱又平整,画面虚实相间。为了表现木槿花的光泽与精致,制作者运用了12套色系116种颜色的丝线。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如今已经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两千多年来,苏绣依旧保持纯手工刺绣,一针一线都渗透进人性化的品位。苏绣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同样作为国礼而名扬海外的还有宜兴的紫砂壶,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拥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制作紫砂壶的设计构思要求新颖独特,但又不离传统。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工艺复杂并极其考究,十分考验制作紫砂壶大师的手艺。曾经赠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国领导人及部长的每一把紫砂壶都要画出20多张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且制作也并不容易,单是烧制就烧坏了7把壶。
金漆木雕是一种广东潮州汉族民间的艺术。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作品经历千雕万镂方始成形。构思奇巧之上,刀锋险峻之处,髹漆贴金之后,又达金碧辉煌、瑰丽精美、至高无上而精彩纷呈之艺术境地。著名艺人张鉴轩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设计制作的两件大型金漆木雕《花鸟》和《鱼虾》是金漆木雕传统题材鱼虾蟹篓的代表作。
从苏州的刺绣到宜兴的紫砂壶,再到广东的金漆木雕,依旧散发出千年前传统技艺的光芒。“泥人张”世家有训诫:“不偏重技艺,重技者小匠。”对手工艺者而言,偏重技艺的传承者只是个小匠人,匠人更重要的是心性。他们将艺术融入生活之中,用艺术改变生活。
【微评】熟悉操作一台流水线的机器只需三天,但真正掌握一门手艺却需要三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传统工艺品虽小,但它们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体现。它们蕴藏着这个时代的独特气息,并传达了中国最古老也最鲜活的文化传统。对“非遗”传承人而言,最大的梦想就是将古老的民间艺术带向全世界。这是“非遗”传承人的梦,也是中国的梦。
『非遗』人物,传承保护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核心要素在“人”,人既是“非遗”的持有者,也是“非遗”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作为“非遗”的传承者,他们不仅需要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而且也要在传承之中实现创新。
抖空竹的“快乐老头”——李连元
李连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称“快乐的老头”。这个年近60岁的老人精通各项空竹表演的绝技,他曾把空竹绝技带到了悉尼街头,被当地人誉为“了不起的行为艺术”。2008年,李连元率领西城区广内空竹艺术团将空竹抖上了北京奥运会。不过对他而言,最大的爱好却是教授抖空竹技艺。
2002年,李连元放弃了高薪的外企工作,他选择了担任北京市西城区老墙根社区的文体委员。“当时社区想活跃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我提议发展空竹文化。”为了把抖空竹技艺发扬光大,2003年,李连元同老墙根第三小学达成协议,他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孩子们抖空竹。起初,兴趣小组只有8个人,现在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参与了抖空竹的学习活动。
李连元把记忆法运用到教授抖空竹技法中,他编了抖空竹6字诀。在学校教孩子们抖空竹时,他通过6字诀,教孩子们快速记住抖空竹的技术动作。李连元不仅教孩子们抖空竹,而且还把自己积累的学习记忆法传授给孩子们。李连元从中挑出几十个抖空竹抖得好的孩子组成了儿童空竹队。现在儿童空竹队一直坚持练习,每逢节庆日,他们都会进行抖空竹技艺表演。
“所以,如今我常对徒弟们和空竹爱好者说,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无论是空竹技艺还是其他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素材速写}坚守“小我”,还是关照“大我”?选择安逸,还是守护激情?“小我”是只为自己考虑的“我”,或者说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的“我”。“大我”是为了集体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我”,“我”不只代表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在人们还徘徊于“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时候,李连元先生却用“为传绝活弃高薪”的实际行动“舍弃小我,实现大我”。一个人的传承不是传承,只能称得上继承,正如李连元所说“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李连元传承的不只是一项民间艺术技艺,还有中国人“舍弃小我,实现大我”的精神。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始于2003年,迄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这项工作不但系统地摸清了中国活态类遗产的家底,同时,也使国人对自身遗产的保护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非物质”层面,从“静态保护”层面上升到了“活态保护”层面,从“器物保护”层面上升到了对器物制作者——“人的保护”层面,从而实现对我国文明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传承。 ◎ 用时间跑赢“时间”——王淼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说与做。我们的责任是,缩短愿景与使命、理想与现实、思考与行动、说与做的距离。”这是王淼的著作《风生水起》中的一句话,也是他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王淼是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十余年从事“非遗”工作,写下135万字工作笔记。在他的带领下,浙江“非遗”事业从无到有,再到“浙江模式”“浙江经验”领跑全国。
数不清多少次了,王淼微驼着背,以他特有的步调慢慢走出办公楼,值班保安不用看手表就知道,肯定又过了零点。有时,他会在基层走访“非遗”的保护现状,或者正在破解濒危项目的疑难杂症,或者为“非遗”传承人雪中送炭;有时,他会出现在某个偏僻山村戏班子的露天演出中,当一名安静的观众,留下一个清瘦的背影。
2015年3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3月入选名单,王淼入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而王淼,是躺在病床上接获这一消息的。2014年10月29日下午,因连续数日超负荷工作,这位人们眼中“与时间赛跑的超人”昏倒在会议室门口,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
中国文明网是这样点评王淼的:“非遗”保护的能量在于代代相传,王淼一刻不敢懈怠,他跑赢了“时间”,为“非遗”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素材速写}选一行,爱一行,敬一行。人生最大的挑战不是改变命运的选择和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而又极其平凡的日子。如果能在旷日持久的平凡中感受到伟大,在重复单调的过程中享受到丰富的生命,那么他的人生是充实而有价值的。作为一名“非遗”保护者,王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写下135万字的“非遗”笔记,跟时间“赛跑”。别人工作是为了生活,他是生活为了工作。
『非遗』声音,振聋发聩
“非遗”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品格和美德。传承“非遗”,就是要把民族精神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发扬光大。重视“非遗”,最终要落到“人”上,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更是“非遗”发生作用的客体。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传统习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
“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中国文化报》
我们不能把“非遗”当成摇钱树,只想借“非遗”发财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有人只把“非遗”简单当成历史遗迹、名胜古迹,认为将其围起来卖门票即可,这无疑是一种简单、势利、鼠目寸光的想法。诚然,“非遗”作为旅游项目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但仅把“非遗”当成致富的“金饭碗”则大错特错。“非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有形的文化古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明网
【结语】
小技艺代表了一类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坚守传统,向我们传达这个古老国度的生命力。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时刻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上升到保护传承人的层面,但中国展开“非遗”保护工作的时间比较短,现在依旧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刻都在我们身边,任何传统文化都是我们无形的遗产,我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只要我们给多一点关注,就能挽回更多濒临消亡的“非遗”。
“泥人张”彩塑从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先生至今,已经过了180多年。2014年,天津繁华地段的广告牌都铺天盖地地换上了第六代“泥人张”张宇的大幅宣传海报。画面中的张宇好像在凝视着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群说:“其实我们可以慢下来。”又好像在说:“我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呢?”
『非遗』技艺,独具匠心
今天这个时代,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捷径,用机器取代技艺。然而,即使在工业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依然有为数不多的具有匠心精神的“非遗”传承人保持着对品质的坚守。传承者之所以能够保持传统手艺,是因为拥有一颗匠人之心。
2014年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韩国期间,在赠送朴槿惠总统的礼品中,有一件是来自苏州的刺绣工艺品——《木槿花开》。《木槿花开》以传统针法与现代针法相结合,既灵活又细腻,既洒脱又平整,画面虚实相间。为了表现木槿花的光泽与精致,制作者运用了12套色系116种颜色的丝线。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如今已经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两千多年来,苏绣依旧保持纯手工刺绣,一针一线都渗透进人性化的品位。苏绣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同样作为国礼而名扬海外的还有宜兴的紫砂壶,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拥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制作紫砂壶的设计构思要求新颖独特,但又不离传统。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工艺复杂并极其考究,十分考验制作紫砂壶大师的手艺。曾经赠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国领导人及部长的每一把紫砂壶都要画出20多张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且制作也并不容易,单是烧制就烧坏了7把壶。
金漆木雕是一种广东潮州汉族民间的艺术。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作品经历千雕万镂方始成形。构思奇巧之上,刀锋险峻之处,髹漆贴金之后,又达金碧辉煌、瑰丽精美、至高无上而精彩纷呈之艺术境地。著名艺人张鉴轩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设计制作的两件大型金漆木雕《花鸟》和《鱼虾》是金漆木雕传统题材鱼虾蟹篓的代表作。
从苏州的刺绣到宜兴的紫砂壶,再到广东的金漆木雕,依旧散发出千年前传统技艺的光芒。“泥人张”世家有训诫:“不偏重技艺,重技者小匠。”对手工艺者而言,偏重技艺的传承者只是个小匠人,匠人更重要的是心性。他们将艺术融入生活之中,用艺术改变生活。
【微评】熟悉操作一台流水线的机器只需三天,但真正掌握一门手艺却需要三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传统工艺品虽小,但它们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体现。它们蕴藏着这个时代的独特气息,并传达了中国最古老也最鲜活的文化传统。对“非遗”传承人而言,最大的梦想就是将古老的民间艺术带向全世界。这是“非遗”传承人的梦,也是中国的梦。
『非遗』人物,传承保护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核心要素在“人”,人既是“非遗”的持有者,也是“非遗”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作为“非遗”的传承者,他们不仅需要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而且也要在传承之中实现创新。
抖空竹的“快乐老头”——李连元
李连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称“快乐的老头”。这个年近60岁的老人精通各项空竹表演的绝技,他曾把空竹绝技带到了悉尼街头,被当地人誉为“了不起的行为艺术”。2008年,李连元率领西城区广内空竹艺术团将空竹抖上了北京奥运会。不过对他而言,最大的爱好却是教授抖空竹技艺。
2002年,李连元放弃了高薪的外企工作,他选择了担任北京市西城区老墙根社区的文体委员。“当时社区想活跃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我提议发展空竹文化。”为了把抖空竹技艺发扬光大,2003年,李连元同老墙根第三小学达成协议,他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孩子们抖空竹。起初,兴趣小组只有8个人,现在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参与了抖空竹的学习活动。
李连元把记忆法运用到教授抖空竹技法中,他编了抖空竹6字诀。在学校教孩子们抖空竹时,他通过6字诀,教孩子们快速记住抖空竹的技术动作。李连元不仅教孩子们抖空竹,而且还把自己积累的学习记忆法传授给孩子们。李连元从中挑出几十个抖空竹抖得好的孩子组成了儿童空竹队。现在儿童空竹队一直坚持练习,每逢节庆日,他们都会进行抖空竹技艺表演。
“所以,如今我常对徒弟们和空竹爱好者说,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无论是空竹技艺还是其他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素材速写}坚守“小我”,还是关照“大我”?选择安逸,还是守护激情?“小我”是只为自己考虑的“我”,或者说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的“我”。“大我”是为了集体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我”,“我”不只代表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在人们还徘徊于“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时候,李连元先生却用“为传绝活弃高薪”的实际行动“舍弃小我,实现大我”。一个人的传承不是传承,只能称得上继承,正如李连元所说“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李连元传承的不只是一项民间艺术技艺,还有中国人“舍弃小我,实现大我”的精神。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始于2003年,迄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这项工作不但系统地摸清了中国活态类遗产的家底,同时,也使国人对自身遗产的保护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非物质”层面,从“静态保护”层面上升到了“活态保护”层面,从“器物保护”层面上升到了对器物制作者——“人的保护”层面,从而实现对我国文明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传承。 ◎ 用时间跑赢“时间”——王淼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说与做。我们的责任是,缩短愿景与使命、理想与现实、思考与行动、说与做的距离。”这是王淼的著作《风生水起》中的一句话,也是他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王淼是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十余年从事“非遗”工作,写下135万字工作笔记。在他的带领下,浙江“非遗”事业从无到有,再到“浙江模式”“浙江经验”领跑全国。
数不清多少次了,王淼微驼着背,以他特有的步调慢慢走出办公楼,值班保安不用看手表就知道,肯定又过了零点。有时,他会在基层走访“非遗”的保护现状,或者正在破解濒危项目的疑难杂症,或者为“非遗”传承人雪中送炭;有时,他会出现在某个偏僻山村戏班子的露天演出中,当一名安静的观众,留下一个清瘦的背影。
2015年3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3月入选名单,王淼入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而王淼,是躺在病床上接获这一消息的。2014年10月29日下午,因连续数日超负荷工作,这位人们眼中“与时间赛跑的超人”昏倒在会议室门口,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
中国文明网是这样点评王淼的:“非遗”保护的能量在于代代相传,王淼一刻不敢懈怠,他跑赢了“时间”,为“非遗”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素材速写}选一行,爱一行,敬一行。人生最大的挑战不是改变命运的选择和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而又极其平凡的日子。如果能在旷日持久的平凡中感受到伟大,在重复单调的过程中享受到丰富的生命,那么他的人生是充实而有价值的。作为一名“非遗”保护者,王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写下135万字的“非遗”笔记,跟时间“赛跑”。别人工作是为了生活,他是生活为了工作。
『非遗』声音,振聋发聩
“非遗”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品格和美德。传承“非遗”,就是要把民族精神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发扬光大。重视“非遗”,最终要落到“人”上,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更是“非遗”发生作用的客体。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传统习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
“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中国文化报》
我们不能把“非遗”当成摇钱树,只想借“非遗”发财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有人只把“非遗”简单当成历史遗迹、名胜古迹,认为将其围起来卖门票即可,这无疑是一种简单、势利、鼠目寸光的想法。诚然,“非遗”作为旅游项目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但仅把“非遗”当成致富的“金饭碗”则大错特错。“非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有形的文化古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明网
【结语】
小技艺代表了一类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坚守传统,向我们传达这个古老国度的生命力。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时刻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上升到保护传承人的层面,但中国展开“非遗”保护工作的时间比较短,现在依旧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刻都在我们身边,任何传统文化都是我们无形的遗产,我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只要我们给多一点关注,就能挽回更多濒临消亡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