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价其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我县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手足口病发病共5124例,其中重症病例34例,无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18起;发病人群中,男2935例,女2189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34:1;手足口病患者年龄以3岁幼儿居多,占24.0%,其次为2岁、1岁幼儿,分别占22.7%和21.3%;手足口病的发病从第二季度开始见多,到第三季度的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之后发病率逐月下降。结论 手足口病有其鲜明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更好的控制疫情。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58-02
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手、足皮肤疱疹,少数严重患者能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能引发患者死亡,多数患者疾病进程表现为自限性,预后良好[1]。资料显示,手足口病患者以1-3岁幼儿居多[2],多为学龄前儿童。为了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流行病学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我县“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发病时间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均符合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3] 诊断标准,对应人口资料来自“基本信息系统”以及县统计局提供的本时期内人口资料。各项防控措施情况来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档案资料。
1.2方法 抽取县疾控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终审卡手足口病患者资料,从发病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及个案调查等方面分析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流行因素。针对手足口病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2结果
2.1发病基本情况 我县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手足口病发病共5124例,其中重症病例34例,无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18起,见表1。
2.2性别分布 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发病人群中,其中男2935例,女2189例,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例数之比为1.34:1,见表2。
2.3年龄分布 2010-2015年间,手足口病患者年龄以3岁幼儿居多,占比为24.0%,其次为2岁、1岁幼儿,分别占比22.7%和21.3%,患者最小年龄为月龄5个月,最大19岁,详见表3。
2.4 发病时间分布 从发病时间分布看,手足口病的发病从第二季度开始见多,到第三季度的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之后发病率逐月下降。见图1。
3 讨论
本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2015年期间我县手足口病共发病5124例,重症病例较少,未发现死亡病例,其中2013年和2015年出現聚集性疫情高峰较多;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来看,我县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中以男童居多,发病年龄以3岁左右儿童占较大比例,发病时间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二、三季度,在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期。
依据本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①做好防控预案工作。由于手足口病疫情来势凶猛,短期内可能患者人数迅速增加,因此,防疫站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提前做好防控预案工作。从发生第一例疫情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并由卫生防疫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疫情督导小组,分赴各地进行防控措施的调查和落实工作。②防控物资的准备。进度第二季度开始,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县政府分拨专项防控款项后,及时储备消毒液、防病毒药物等物资,并及时发放到各区域及乡镇,并要求各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储备一定的生石灰,以消毒患者排泄物[4]。③设立隔离区。随着疫情的爆发,由于门诊和住院患者会出现交叉感染,因此,在疫情爆发期专门设立隔离区,一般会抽取特定的卫生院作为传染病隔离区,并及时向全县宣传告知,让患者直接到规定医院就诊或住院。④严格控制传染源。在重点隔离医院区,要严格进行传染源的控制,要求住院患者进行病家终末消毒,门诊患者则要求家属控制患者外出,并确保患者的物品、排泄物进行及时消毒[5]。
此外,在开展以上防控措施的同时,防疫站要联合各幼托机构,在疫情爆发期实行进校严密查看制度,以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疫情严重的可考虑临时放假,以避免在幼托机构内发生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林雅萍,马桂君,陈凯,等.敦化市2010-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6,15(1):33-35.
[2]范明,黄飚,曲日胜.实用传染病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362.
[3]江波,陈国平.寿县2008-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5,21(3):176-177,202.
[4]覃平,郭志忠,聂俊雄,等.常德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9):1086-1088.
[5]潘希平,战扬.吉林省2009-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253-254.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58-02
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手、足皮肤疱疹,少数严重患者能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能引发患者死亡,多数患者疾病进程表现为自限性,预后良好[1]。资料显示,手足口病患者以1-3岁幼儿居多[2],多为学龄前儿童。为了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流行病学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我县“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发病时间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均符合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3] 诊断标准,对应人口资料来自“基本信息系统”以及县统计局提供的本时期内人口资料。各项防控措施情况来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档案资料。
1.2方法 抽取县疾控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终审卡手足口病患者资料,从发病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及个案调查等方面分析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流行因素。针对手足口病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2结果
2.1发病基本情况 我县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手足口病发病共5124例,其中重症病例34例,无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18起,见表1。
2.2性别分布 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发病人群中,其中男2935例,女2189例,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例数之比为1.34:1,见表2。
2.3年龄分布 2010-2015年间,手足口病患者年龄以3岁幼儿居多,占比为24.0%,其次为2岁、1岁幼儿,分别占比22.7%和21.3%,患者最小年龄为月龄5个月,最大19岁,详见表3。
2.4 发病时间分布 从发病时间分布看,手足口病的发病从第二季度开始见多,到第三季度的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之后发病率逐月下降。见图1。
3 讨论
本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2015年期间我县手足口病共发病5124例,重症病例较少,未发现死亡病例,其中2013年和2015年出現聚集性疫情高峰较多;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来看,我县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中以男童居多,发病年龄以3岁左右儿童占较大比例,发病时间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二、三季度,在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期。
依据本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①做好防控预案工作。由于手足口病疫情来势凶猛,短期内可能患者人数迅速增加,因此,防疫站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提前做好防控预案工作。从发生第一例疫情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并由卫生防疫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疫情督导小组,分赴各地进行防控措施的调查和落实工作。②防控物资的准备。进度第二季度开始,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县政府分拨专项防控款项后,及时储备消毒液、防病毒药物等物资,并及时发放到各区域及乡镇,并要求各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储备一定的生石灰,以消毒患者排泄物[4]。③设立隔离区。随着疫情的爆发,由于门诊和住院患者会出现交叉感染,因此,在疫情爆发期专门设立隔离区,一般会抽取特定的卫生院作为传染病隔离区,并及时向全县宣传告知,让患者直接到规定医院就诊或住院。④严格控制传染源。在重点隔离医院区,要严格进行传染源的控制,要求住院患者进行病家终末消毒,门诊患者则要求家属控制患者外出,并确保患者的物品、排泄物进行及时消毒[5]。
此外,在开展以上防控措施的同时,防疫站要联合各幼托机构,在疫情爆发期实行进校严密查看制度,以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疫情严重的可考虑临时放假,以避免在幼托机构内发生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林雅萍,马桂君,陈凯,等.敦化市2010-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6,15(1):33-35.
[2]范明,黄飚,曲日胜.实用传染病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362.
[3]江波,陈国平.寿县2008-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5,21(3):176-177,202.
[4]覃平,郭志忠,聂俊雄,等.常德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9):1086-1088.
[5]潘希平,战扬.吉林省2009-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