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与大学生认知的发展,选取大学生活中不起眼的心理现象切入,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影响,讨论影响大学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对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等相应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
现今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也在不断衍生变革,这给了高校大学生们更多的求知空间。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网络,但便捷的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如很多大学生对心理症状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知;大学生活
一、研究背景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的过程,是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之一。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认知在科学上被认为是刺激-反应的中介,一个人的情绪、行为等反应,并非由刺激直接引发,还有认知做出了间接的“贡献”。因此个体对事件的评价、解释和预测都有认知的重大参与,它引领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认知偏差即对刺激事件的消极加工,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不良情绪及行为。
在大学生认知的误区中,首当其冲的是“去心理咨询室是可耻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偏差。学生从网络上检索,查找符合某个症状的某一点标准,随即开始给自己“戴帽子”。近些年类似的心理状态屡见不鲜,这对校园的心理咨询工作及心理课堂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截止2019年底,全国共9亿网民,其中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他们从网络中能够自由获取新鲜事,开阔大视野。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的他们,对新媒体理解容易不够透彻、有所偏颇,个人价值体系也容易迷失、偏离方向,因心理健康问题伤害自身也有发生。
二、为什么大学生更容易戴上认知偏差的“帽子”
在高校,如果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不了解认知偏差的存在,思维就容易被这些大脑中的“帽子”所困住,陷入到恶性循环:如执着的坚持自己符合抑郁症某些情绪低落的症状,从而加深自己就是抑郁症的某些信念。
(一)新媒体文化多元 认知水平整体偏低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认知能力相对不成熟,也没能形成经验性的评价,分辨能力不够,不具备足够的判断力。面对多元的新媒体世界,整体偏低的认知让他们容易看不到事件全局,时常面临诈骗、被侵犯的境遇。
(二)过度依赖网络 加深不良认知
新媒体很能够适应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新鲜度,这让他们容易过度依赖于网络价值观,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认知能力随之降低。长期的网络认知偏差会引发焦虑感、自卑感,加深不良认知,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有些大学生甚至网络成瘾,迷失自我。
(三)平台资源相对匮乏 心理科普难度高
如今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仅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课堂及课外的社团活动,我国心理学在高校的建设发展程度也较低,正在不断的完善。由于传统文化的各种影响,心理科普难度也很高,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也需适应性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新媒体的有利力量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抗压能力差 认知消极循环
不能正确看待挫折也会出现认知偏差的现象,比如说在多次六级考不过、家庭挫折、竞选干部落选、恋爱受挫、被嘲笑过的经历等等。往往认知偏差的大學生在认识问题的时,也会对整个事件分析不具备全面性,对待自己很消极,常否定自己,消极认知恶性循环。
(五)自我价值感偏低 越逃避越自卑
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常常用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比较,产生自卑心理状态。例如,自身的家庭条件不好、对自己身材不满意、或自己是农村的而显得会格外逃避谈论家庭出处。自卑的心态亦会衍生出相应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为缺乏进取之心,甚至自暴自弃。
三、从新媒体入手 改善认知偏差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搭建在高校这个平台上,利用好网络文化的影响,借力新媒体的快捷高效,是高校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潮流趋势。
(一)巧用新媒体 心理学科普全视角
知识的传播必然需要借助平台,新媒体是非常好的信息载体,不仅要借助新媒体对校内心理知识做更好的推进,也应与校外链接,对接新鲜的心理专业热潮。当然,课堂教学也可借助热点的心理认知话题,在课堂上做到更有价值的效果。
(二)加强新媒体监管 消解误会
新媒体的融合对于科普是恰到好处的机会,很多校园内外事件非常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网络引发焦虑、情绪蔓延是迅速的,大量的原发性消息会导致大学生不能全方面的看待突发事件,而以偏概全的理解,从而引发部分心理状态。舆论发生时新媒体的对心理状态的适当安抚,也许在平息危机的同时,科学的心理知识也能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
(三)全视角看问题 批判思维不可少
使用与解读新媒体,这需要大学生具有社会性、批判性的能力。个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应尝试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舆情的冲击,这是能够扭转认知的手段之一,这样在认识事物时不会失去主观能动性,能够不被大众舆论席卷。
四、从个体成长入手 改善认知偏差的建议
我们谈到新媒体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认识偏差下手,合理调适个人认知。
(一)找到源头 积极面对
当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时(不良的认知偏差),应从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入手,找出是什么影响自己而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和行为。比如,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会过低评价自己,往往与片面的比较有关,我们常常强调既要与比自己强的人比,也要和同自己差不多及比自己差的人比。当然通过与他人直接沟通,获得全面而客观的评价结果也十分重要。
(二)认识挫折 正确归因
进入大学后,自由的生活环境碰壁是常事,要敢于正视挫折,不否定、拒绝和逃避。当然,归因是很重要的,要用全面客观的归因方法来解释失败。不能简单地把挫折做主观归因,如“我能力不行”、“我脑子笨”,同时应对失败做好客观评价。
(三)建立关系 克服刻板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我们不自主的以貌取人或因一点不好否定他人,这是最难以克服的刻板印象。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学会建立“空白纸”,通过对他人的全面观察、去努力了解他人,多方面建立对他人的印象。积极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秉着平等、真诚、宽容的原则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影响还有很多,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等相应现象,还有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希望以上的发现与思考对高校教育者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潘峤,1993年5月,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心理学方向。
现今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也在不断衍生变革,这给了高校大学生们更多的求知空间。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网络,但便捷的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如很多大学生对心理症状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知;大学生活
一、研究背景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的过程,是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之一。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认知在科学上被认为是刺激-反应的中介,一个人的情绪、行为等反应,并非由刺激直接引发,还有认知做出了间接的“贡献”。因此个体对事件的评价、解释和预测都有认知的重大参与,它引领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认知偏差即对刺激事件的消极加工,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不良情绪及行为。
在大学生认知的误区中,首当其冲的是“去心理咨询室是可耻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偏差。学生从网络上检索,查找符合某个症状的某一点标准,随即开始给自己“戴帽子”。近些年类似的心理状态屡见不鲜,这对校园的心理咨询工作及心理课堂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截止2019年底,全国共9亿网民,其中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他们从网络中能够自由获取新鲜事,开阔大视野。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的他们,对新媒体理解容易不够透彻、有所偏颇,个人价值体系也容易迷失、偏离方向,因心理健康问题伤害自身也有发生。
二、为什么大学生更容易戴上认知偏差的“帽子”
在高校,如果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不了解认知偏差的存在,思维就容易被这些大脑中的“帽子”所困住,陷入到恶性循环:如执着的坚持自己符合抑郁症某些情绪低落的症状,从而加深自己就是抑郁症的某些信念。
(一)新媒体文化多元 认知水平整体偏低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认知能力相对不成熟,也没能形成经验性的评价,分辨能力不够,不具备足够的判断力。面对多元的新媒体世界,整体偏低的认知让他们容易看不到事件全局,时常面临诈骗、被侵犯的境遇。
(二)过度依赖网络 加深不良认知
新媒体很能够适应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新鲜度,这让他们容易过度依赖于网络价值观,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认知能力随之降低。长期的网络认知偏差会引发焦虑感、自卑感,加深不良认知,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有些大学生甚至网络成瘾,迷失自我。
(三)平台资源相对匮乏 心理科普难度高
如今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仅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课堂及课外的社团活动,我国心理学在高校的建设发展程度也较低,正在不断的完善。由于传统文化的各种影响,心理科普难度也很高,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也需适应性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新媒体的有利力量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抗压能力差 认知消极循环
不能正确看待挫折也会出现认知偏差的现象,比如说在多次六级考不过、家庭挫折、竞选干部落选、恋爱受挫、被嘲笑过的经历等等。往往认知偏差的大學生在认识问题的时,也会对整个事件分析不具备全面性,对待自己很消极,常否定自己,消极认知恶性循环。
(五)自我价值感偏低 越逃避越自卑
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常常用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比较,产生自卑心理状态。例如,自身的家庭条件不好、对自己身材不满意、或自己是农村的而显得会格外逃避谈论家庭出处。自卑的心态亦会衍生出相应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为缺乏进取之心,甚至自暴自弃。
三、从新媒体入手 改善认知偏差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搭建在高校这个平台上,利用好网络文化的影响,借力新媒体的快捷高效,是高校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潮流趋势。
(一)巧用新媒体 心理学科普全视角
知识的传播必然需要借助平台,新媒体是非常好的信息载体,不仅要借助新媒体对校内心理知识做更好的推进,也应与校外链接,对接新鲜的心理专业热潮。当然,课堂教学也可借助热点的心理认知话题,在课堂上做到更有价值的效果。
(二)加强新媒体监管 消解误会
新媒体的融合对于科普是恰到好处的机会,很多校园内外事件非常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网络引发焦虑、情绪蔓延是迅速的,大量的原发性消息会导致大学生不能全方面的看待突发事件,而以偏概全的理解,从而引发部分心理状态。舆论发生时新媒体的对心理状态的适当安抚,也许在平息危机的同时,科学的心理知识也能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
(三)全视角看问题 批判思维不可少
使用与解读新媒体,这需要大学生具有社会性、批判性的能力。个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应尝试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舆情的冲击,这是能够扭转认知的手段之一,这样在认识事物时不会失去主观能动性,能够不被大众舆论席卷。
四、从个体成长入手 改善认知偏差的建议
我们谈到新媒体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认识偏差下手,合理调适个人认知。
(一)找到源头 积极面对
当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时(不良的认知偏差),应从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入手,找出是什么影响自己而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和行为。比如,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会过低评价自己,往往与片面的比较有关,我们常常强调既要与比自己强的人比,也要和同自己差不多及比自己差的人比。当然通过与他人直接沟通,获得全面而客观的评价结果也十分重要。
(二)认识挫折 正确归因
进入大学后,自由的生活环境碰壁是常事,要敢于正视挫折,不否定、拒绝和逃避。当然,归因是很重要的,要用全面客观的归因方法来解释失败。不能简单地把挫折做主观归因,如“我能力不行”、“我脑子笨”,同时应对失败做好客观评价。
(三)建立关系 克服刻板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我们不自主的以貌取人或因一点不好否定他人,这是最难以克服的刻板印象。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学会建立“空白纸”,通过对他人的全面观察、去努力了解他人,多方面建立对他人的印象。积极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秉着平等、真诚、宽容的原则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影响还有很多,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等相应现象,还有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希望以上的发现与思考对高校教育者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潘峤,1993年5月,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心理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