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尊的关系:以社会支持为中介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旨在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揭示社会支持在归因方式与自尊关系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对大学生自尊、归因方式与社会支持进行调查。随机抽取济南地区300名本科生为被试,调查数据经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外归因倾向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外归因倾向越高越容易出现低自尊水平;社会支持总分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越容易出现高自尊水平;外归因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客观支持总分无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 键 词] 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自尊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64-02
  一、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对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进行两两相关分析。研究的基本假设:(1)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尊、社会支持与自尊、归因方式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关系;(2)社会支持在归因方式与自尊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随机选取300名大学生,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共280份,剔除的无效问卷有20份,有效率为93.3%。被试情况:28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13人,女生167人;理科生107人,文科生173人;大一53人,大二58人,大三103人,大四66人。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1.自尊测量工具
  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作为自尊的测量工具。由罗森伯格于1965年编制,主要测量个体的整体自尊,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2.归因方式测量工具
  采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作为归因方式的测量工具。该量表由Rotter编制,为自评式量表,在15分钟内完成,最常应用于大学生,也可用于其他人群。
  3.社会支持测量工具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作为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设计,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R1-10在0.89±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三)研究程序
  将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装订成册进行团体施测。
  (四)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及其各维度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自尊与外归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24,p<0.05),自尊与主观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25,p<0.01),自尊与客观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37,p<0.05),自尊与支持的利用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52,p<0.05),自尊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9,p<0.01);外归因总分与主观支持总分(r=-0.245,p<0.01)、支持利用度总分(r=-0.298,p<0.01)、社会支持总分(r=-0.25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客观支持总分之间相关不显著。
  (二)社会支持在归因方式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使用温忠麟等人(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社会支持在归因方式和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根据检验程序,首先以自尊总分做因变量,以归因方式外归因的总分做预测变量,做一元回归分析,所得的结果如表2。
  第二步,以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外归因总分为预测变量,做一元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
  第三步,以自尊总分为因变量,以外归因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为预测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所得的结果如表4。
  从以上的回归分析中,得到中介检验分析结果见下表5。
  注:SE表示的是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P<0.01。
  由表五可见,第一步(T=-2.081,P<0.05)、第二步(T=-4.400,P<0.01)中外归因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但第三步(T=-1.244)中外归因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又因为第三步中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显著(T=3.133,P<0.01),因此社会支持在归因方式对自尊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归因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完全是通过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实现的。
  四、结果讨论
  (一)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
  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两两相关分析表明,自尊与外归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即外归因倾向越高,自尊程度越低。大学生外显自尊越强,他们越能认识到自己具有的能力和付出的努力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成功中的作用,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外控中的背景和运气,这一认知归因是积极的,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利于学生的成功和发展。
  自尊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客观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支持的利用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观支持总分高的大学生,体验到或感受到的支持多,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高;客观支持总分高的大学生,得到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援助多;对支持利用度总分高的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高,能够积极正确地看待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且能够将这种支持与帮助传递下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外归因总分与主观支持总分(p<0.01)、支持利用度总分(p<0.01)、社会支持总分(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客观支持总分之间相关不显著。大学生对事件结局的外归因倾向越高,说明其对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认同感不强,具有较低的成就感。所以,这些人体验到或感受到的支持较少,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较低,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外归因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可见,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自尊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训练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体验或感受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具有较高外归因倾向的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自尊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根据温忠麟、张雷等人(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笔者将社会支持作为归因方式影响自尊的中介变量进行分析。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在归因方式与自尊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这说明归因方式完全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自尊。大学生对事件结局的外归因倾向越高,体验到或感受到的支持较少,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较低,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样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具有较低的安全感、个人感、归属感,而这些恰恰是形成自尊感的要素。
  参考文献:
  温忠麟,张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