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进行探讨,并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关键词] 信息素养 项目任务教学 自主性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计算机基础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
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了定义。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计算机基础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计算机基础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基础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了解计算机基础的发展与应用。
(4)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基础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5)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计算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计算机基础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基础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 “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教学环境: 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或在安装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的机房中上,并且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机房,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教师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将教学课件及教案存放在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查阅,把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学习用)。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将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在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任务,通过上机的操作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更广泛的角度积极适度地去評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会在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中产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动力。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
从第一周开始,我们就让学生掌握局域网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通过局域网、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的用途,网络信息的交流方式,网络的管理。
接下来的几周主要是介绍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专用服务器安装较多的学习软件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学习用。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学习后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我们认为应尽可能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学生可以边做边学),利用考试系统实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评判和质量分析。
2.强调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基本素质。但是,它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获取信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
3.以“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实战训练——培养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软件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源的能力以后,教师将提出两个或三个工作任务与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任务。
4.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是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实,通过与实际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开发的过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计算机基础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董玉琦教授访谈
[2]《信息素养论》,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
[3]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晏玉坤
作者简介:
魏建成(1973- ),男,讲师。毕业后从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 信息素养 项目任务教学 自主性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计算机基础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
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了定义。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计算机基础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计算机基础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基础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了解计算机基础的发展与应用。
(4)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基础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5)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计算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计算机基础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基础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 “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教学环境: 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或在安装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的机房中上,并且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机房,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教师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将教学课件及教案存放在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查阅,把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学习用)。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将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在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任务,通过上机的操作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更广泛的角度积极适度地去評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会在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中产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动力。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
从第一周开始,我们就让学生掌握局域网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通过局域网、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的用途,网络信息的交流方式,网络的管理。
接下来的几周主要是介绍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专用服务器安装较多的学习软件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学习用。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学习后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我们认为应尽可能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学生可以边做边学),利用考试系统实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评判和质量分析。
2.强调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基本素质。但是,它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获取信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
3.以“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实战训练——培养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软件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源的能力以后,教师将提出两个或三个工作任务与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任务。
4.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是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实,通过与实际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开发的过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计算机基础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董玉琦教授访谈
[2]《信息素养论》,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
[3]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晏玉坤
作者简介:
魏建成(1973- ),男,讲师。毕业后从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