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语文课堂可真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开放活跃、新颖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有些现象却令人担忧:一是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以为只要是在进行读写听说活动就是在学习语文,或以为学习课文的内容就在学习语文。二是因“综合”而异化本体: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有时又以“合作学习”为名,花太多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有时又以运用“多媒体”为名,取消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甚至必要的讲解,等等。
那么语文要教什么?到底应该怎样教呢?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找准语文教学的位置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是不可分离的。
脱离人文性,追求工具性,表现在狭隘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是语文教学中的“痼疾”,例如生字抄写。这样的机械训练训不出“儒雅之士”。脱离工具性,追求人文性,是近四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受到影响。没有“工具性”的“人文性”,是没有根的花朵,让学生的语言很苍白,无法表达一些微妙的意思,只能借助于程度副词。
二、朗读、感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以前是“讲风很盛”,现在变成“读风很盛”。这种读是“不求甚解”的读,是所谓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是失去灵性、智慧的读。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指导,必要时进行范读。
朗读与感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之路。但是,朗读的到位与否,感悟是否深刻,與人生阅历、经验的积累有关,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体验。
让学生自悟,浪费时间。像古人那样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学校教育是有时间限制的。
朗读和感悟仅仅是阅读的部分能力,而欣赏、评析及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除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以外,教师的点拨指导必不可少。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有可能失去教育的规范、导向,不利于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三、教语文从一笔一划写字教学开始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首先教师要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范写作用。特级教师于文正老师在每一节课上都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写生字,细致到每一个笔画的写法。“端端正正写字,老老实实做人”是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写给学生看的字,都会认真写”“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愿你们都拥有第二张脸”。反思我们眼下的课堂,特别是高年级,这样的环节很少见,有些甚至没有。而这些习惯的培养也许正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东西。
其次,教师在写字教学中也应该多研究,用“字理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性的记住生字。在用字理分析时要注意不是每个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必须是适合用的字才可以,否则方法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教师要运用这种方法就要自己多研究、分析,找出适合运用“字理分析”的字。我想如果运用了这种方法,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理解更好的记住这些字。
再次,要求写的字我们也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词中、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运用。可以用一个字组不同词,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意思,达到写字教学中的“四会”。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点;赋予新课程内涵之后,又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亮点。
责任编辑潘孟良
那么语文要教什么?到底应该怎样教呢?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找准语文教学的位置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是不可分离的。
脱离人文性,追求工具性,表现在狭隘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是语文教学中的“痼疾”,例如生字抄写。这样的机械训练训不出“儒雅之士”。脱离工具性,追求人文性,是近四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受到影响。没有“工具性”的“人文性”,是没有根的花朵,让学生的语言很苍白,无法表达一些微妙的意思,只能借助于程度副词。
二、朗读、感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以前是“讲风很盛”,现在变成“读风很盛”。这种读是“不求甚解”的读,是所谓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是失去灵性、智慧的读。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指导,必要时进行范读。
朗读与感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之路。但是,朗读的到位与否,感悟是否深刻,與人生阅历、经验的积累有关,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体验。
让学生自悟,浪费时间。像古人那样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学校教育是有时间限制的。
朗读和感悟仅仅是阅读的部分能力,而欣赏、评析及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除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以外,教师的点拨指导必不可少。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有可能失去教育的规范、导向,不利于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三、教语文从一笔一划写字教学开始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首先教师要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范写作用。特级教师于文正老师在每一节课上都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写生字,细致到每一个笔画的写法。“端端正正写字,老老实实做人”是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写给学生看的字,都会认真写”“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愿你们都拥有第二张脸”。反思我们眼下的课堂,特别是高年级,这样的环节很少见,有些甚至没有。而这些习惯的培养也许正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东西。
其次,教师在写字教学中也应该多研究,用“字理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性的记住生字。在用字理分析时要注意不是每个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必须是适合用的字才可以,否则方法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教师要运用这种方法就要自己多研究、分析,找出适合运用“字理分析”的字。我想如果运用了这种方法,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理解更好的记住这些字。
再次,要求写的字我们也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词中、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运用。可以用一个字组不同词,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意思,达到写字教学中的“四会”。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点;赋予新课程内涵之后,又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亮点。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