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的第二部分第七章中,故事的叙述者悦子给朋友佐知子的小女儿万里子买了一个双筒望远镜玩具。如店家所言,虽然是玩具,看得还挺远的。悦子在望远镜里看到打扮精致的佐知子与两个女人在交谈。这望远镜像悦子的回忆,映出她遗落在长崎的过去,但又因为年代久远,有些事情已经不再那么清晰。就如万里子的小伙伴跟妈妈抱怨的那样,“都看不清楚那边的树”。阅读这本小说的感觉有时候也会如手持这个玩具望远镜的小男孩一般,有些事物看不清楚。跟随叙述者悦子,在现实与映在回忆中亦真亦幻的过去之间穿梭。
回忆中的故国往事
小说的情节看似简单。已经定居英国的叙述者悦子在来自伦敦的小女儿妮基的几天的来访中,在与女儿断断续续的对话中,以大女儿景子的自杀开始回忆起很早以前她在长崎时候的经历。在她的回忆中,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她自己与前夫二郎以及公公绪方先生的碎片般的经历;一条是她与朋友佐知子及其女儿万里子的来往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她时而从过去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与妮基交谈。回忆中的时间发生在二战后不久,日本重建时期。她过去的家庭生活主要围绕着公公的来访。
在公公与丈夫的交谈中,悦子慢慢向我们展示她期待新生儿的孕妇状态,带着特定目的来访的公公与不那么好相处的丈夫二郎。公公来访,适逢丈夫工作最忙的时节,所以父子的对话中交织着寒暄的温情与无措的焦虑。与父亲下棋的二郎流露出不顺心就生气的孩子气,以及对父亲交待事宜所表现的立场不明、拖延推诿等妻子不满意的性格。曾任校长的绪方先生读到曾经受益于自己的后生重夫在发表的文章上对他的批评,非常生气,想让儿子在同学会上问问究竟。但二郎的推诿最终由老人家自己去解决。他找到重夫,但并未得到他想要的解释。回忆中,他们的家庭生活在公公准备回自己的老家福冈中结束。
悦子对自己过去家庭生活的回忆交织着她与佐知子的往来种种,而与佐知子的交往也是悦子在揭露二战创伤的载体。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悦子、藤原太太、佐知子以及藤原太太口中经常去墓地的年轻夫妇都有着难以复原的战争创伤。佐知子麻烦悦子帮她在藤原太太的面馆中找一份工作。
悦子与公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藤原太太的先生在战前是一个有地位的人,战争夺去了她的丈夫与几个儿子,只能以小面馆为生。也是在这个对话中,悦子先是作为绪方先生养女后来作为他的儿媳妇的身份得以揭示。悦子没说,但大的战争背景以及战后重建的氛围也在暗示着悦子的家人是战争的牺牲品。
悦子与佐知子的谈话告诉我们战争夺去了佐知子顯赫的家人与丈夫,只留下母女两个相依为命。为了女儿的未来,佐知子搭上了一个美国兵,一次一次做着去美国的梦。万里子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一遍一遍告诉悦子,河对岸的树林里的一个女子经常在妈妈出去的时候来找她。
后来,佐知子向悦子澄清说那是万里子的幻想。因为她说的那个女人在东京自杀了。悦子与万里子的交往尤其有趣。不爱说话的万里子与一直试图与她讲话的悦子很容易给读者一幅印象很深的画面。
作者在故事将要结束的时候,像欧亨利一样,慢慢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这种揭示第一次出现在佐知子与万里子最终打包为去美国做准备时。佐知子淹死了万里子的猫咪,万里子伤心地奔向外面。悦子在后面追逐万里子。悦子跟万里子说:“你要是不喜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回来。”一开始,这个“我们”让我很困惑。很明显,离开只是万里子。除非,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讲话时,会以一种亲昵的方式用“我们”表示“你”。但这个疑问很快在下一章,也就是小说的最后一章得到了解释。
小女儿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悦子突然说:“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读到那里,就如读到黑塞的小说《德米安》的结尾一样,无所不能又很洒脱的德米安是柔弱无比无法对抗社会的叙述者想象中的另外一个自己,而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已经自杀的景子小时候。一直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准备去美国的佐知子就是离开前夫去英国的悦子。
即便如此,在小说结束时,很多事情依然悬而未决。对期待读一个完整故事的读者,这本小说还有诸多未交待的事情。
模糊的风景
小说的第一章就提到了悦子的大女儿景子在曼彻斯特的上吊自杀。但除了在回忆中,悦子提到景子的孤僻,即使在家中也拒绝与家人交谈,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的行为之外,并未提到具体是因为什么。
悦子在第八章提到丈夫二郎在面对问题时总是拖延、逃避。并且说,“如果多年之后,他在面对另一场危机时不是采取同一种态度,我也许不会离开长崎。但这是后话了。”虽然说是后话,但直到小说的结束,悦子也没有提到“另一场危机”究竟是什么。
悦子与佐知子和万里子在那次愉快的郊游之后回家的电车上,她们都看到一个盯着万里子看的女人。那女人三十岁上下,脸庞消瘦,神情疲惫,佐知子反应有些大,但继而告诉悦子她认错人了,说“其实一点都不像”。这个女子不像谁呢?作者没有交待。这个女子是否是万里子口中所说住在河对面的那个人,也就是说,是否是,佐知子口中所言在东京先杀死自己婴儿又自杀的那个女子呢?而佐知子的反应是否说明她与那个女子有些什么不简单的关系?因为,悦子特别交待,万里子没有发现她。所以这一切都成了谜。
如石黑一雄的其他作品一样,回忆,尤其是不可靠的回忆是他的叙事特征。而这些不可靠的回忆,是因为过多创伤而无法直面所致吗?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的石黑一雄,与悦子一样都是战后重建的一代。虽然石黑一雄很早(1960年)便移民英国,但祖国与这座曾被原子弹轰炸的灾难城市给他以及他父母的烙印应该是还在的。回忆,或许又如它之于华兹华斯一样,是情感的冷静与过滤器。又或者是,如詹姆斯乔伊斯一样,那是想象力所在。这一切让石黑一雄的作品独特、神秘又让它与传统有着虽然纤如薄翼,但又确实存在的连接。
小说如题目一样,只是,“A Pale of View of Hills”,只能让读者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不会清晰地展现山间的一切。但石黑一雄在这部小说的书写中,通过对同一个话题或意向的重复,于不知不觉间,试图让读者自己形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回忆中的故国往事
小说的情节看似简单。已经定居英国的叙述者悦子在来自伦敦的小女儿妮基的几天的来访中,在与女儿断断续续的对话中,以大女儿景子的自杀开始回忆起很早以前她在长崎时候的经历。在她的回忆中,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她自己与前夫二郎以及公公绪方先生的碎片般的经历;一条是她与朋友佐知子及其女儿万里子的来往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她时而从过去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与妮基交谈。回忆中的时间发生在二战后不久,日本重建时期。她过去的家庭生活主要围绕着公公的来访。
在公公与丈夫的交谈中,悦子慢慢向我们展示她期待新生儿的孕妇状态,带着特定目的来访的公公与不那么好相处的丈夫二郎。公公来访,适逢丈夫工作最忙的时节,所以父子的对话中交织着寒暄的温情与无措的焦虑。与父亲下棋的二郎流露出不顺心就生气的孩子气,以及对父亲交待事宜所表现的立场不明、拖延推诿等妻子不满意的性格。曾任校长的绪方先生读到曾经受益于自己的后生重夫在发表的文章上对他的批评,非常生气,想让儿子在同学会上问问究竟。但二郎的推诿最终由老人家自己去解决。他找到重夫,但并未得到他想要的解释。回忆中,他们的家庭生活在公公准备回自己的老家福冈中结束。
悦子对自己过去家庭生活的回忆交织着她与佐知子的往来种种,而与佐知子的交往也是悦子在揭露二战创伤的载体。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悦子、藤原太太、佐知子以及藤原太太口中经常去墓地的年轻夫妇都有着难以复原的战争创伤。佐知子麻烦悦子帮她在藤原太太的面馆中找一份工作。
悦子与公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藤原太太的先生在战前是一个有地位的人,战争夺去了她的丈夫与几个儿子,只能以小面馆为生。也是在这个对话中,悦子先是作为绪方先生养女后来作为他的儿媳妇的身份得以揭示。悦子没说,但大的战争背景以及战后重建的氛围也在暗示着悦子的家人是战争的牺牲品。
悦子与佐知子的谈话告诉我们战争夺去了佐知子顯赫的家人与丈夫,只留下母女两个相依为命。为了女儿的未来,佐知子搭上了一个美国兵,一次一次做着去美国的梦。万里子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一遍一遍告诉悦子,河对岸的树林里的一个女子经常在妈妈出去的时候来找她。
后来,佐知子向悦子澄清说那是万里子的幻想。因为她说的那个女人在东京自杀了。悦子与万里子的交往尤其有趣。不爱说话的万里子与一直试图与她讲话的悦子很容易给读者一幅印象很深的画面。
作者在故事将要结束的时候,像欧亨利一样,慢慢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这种揭示第一次出现在佐知子与万里子最终打包为去美国做准备时。佐知子淹死了万里子的猫咪,万里子伤心地奔向外面。悦子在后面追逐万里子。悦子跟万里子说:“你要是不喜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回来。”一开始,这个“我们”让我很困惑。很明显,离开只是万里子。除非,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讲话时,会以一种亲昵的方式用“我们”表示“你”。但这个疑问很快在下一章,也就是小说的最后一章得到了解释。
小女儿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悦子突然说:“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读到那里,就如读到黑塞的小说《德米安》的结尾一样,无所不能又很洒脱的德米安是柔弱无比无法对抗社会的叙述者想象中的另外一个自己,而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已经自杀的景子小时候。一直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准备去美国的佐知子就是离开前夫去英国的悦子。
即便如此,在小说结束时,很多事情依然悬而未决。对期待读一个完整故事的读者,这本小说还有诸多未交待的事情。
模糊的风景
小说的第一章就提到了悦子的大女儿景子在曼彻斯特的上吊自杀。但除了在回忆中,悦子提到景子的孤僻,即使在家中也拒绝与家人交谈,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的行为之外,并未提到具体是因为什么。
悦子在第八章提到丈夫二郎在面对问题时总是拖延、逃避。并且说,“如果多年之后,他在面对另一场危机时不是采取同一种态度,我也许不会离开长崎。但这是后话了。”虽然说是后话,但直到小说的结束,悦子也没有提到“另一场危机”究竟是什么。
悦子与佐知子和万里子在那次愉快的郊游之后回家的电车上,她们都看到一个盯着万里子看的女人。那女人三十岁上下,脸庞消瘦,神情疲惫,佐知子反应有些大,但继而告诉悦子她认错人了,说“其实一点都不像”。这个女子不像谁呢?作者没有交待。这个女子是否是万里子口中所说住在河对面的那个人,也就是说,是否是,佐知子口中所言在东京先杀死自己婴儿又自杀的那个女子呢?而佐知子的反应是否说明她与那个女子有些什么不简单的关系?因为,悦子特别交待,万里子没有发现她。所以这一切都成了谜。
如石黑一雄的其他作品一样,回忆,尤其是不可靠的回忆是他的叙事特征。而这些不可靠的回忆,是因为过多创伤而无法直面所致吗?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的石黑一雄,与悦子一样都是战后重建的一代。虽然石黑一雄很早(1960年)便移民英国,但祖国与这座曾被原子弹轰炸的灾难城市给他以及他父母的烙印应该是还在的。回忆,或许又如它之于华兹华斯一样,是情感的冷静与过滤器。又或者是,如詹姆斯乔伊斯一样,那是想象力所在。这一切让石黑一雄的作品独特、神秘又让它与传统有着虽然纤如薄翼,但又确实存在的连接。
小说如题目一样,只是,“A Pale of View of Hills”,只能让读者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不会清晰地展现山间的一切。但石黑一雄在这部小说的书写中,通过对同一个话题或意向的重复,于不知不觉间,试图让读者自己形成一幅清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