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而上的梦悟与幻象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yao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周实先生《性比天高》的饮食男女,都普遍认为老周的这部书是一本奇书。可在我看来,这哪里是什么奇书,简直就是一部天书嘛。所以我读了两遍,还不敢说读懂了。好歹咱也是读过几本书的人,水平哪能就这么低呢,居然面对一位当代作家写性的书就读不懂了,甚至对文体都发生了怀疑:这是小说吗?小说也能这样写?小说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吗?小说的语言可以如此没头没尾的断句断章,像诗歌一样的起伏跌宕吗?小说的叙述结构可以被这样去颠覆吗?从文本的劈头一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篇末的“有点像夕阳,有点像朝阳”,我满脑子全是问号。是的,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也觉得这书把我搞糊涂了,就像弄不清天上的那个东西是“夕阳”还是“朝阳”一样,弄不清这本书是小说还是诗歌了,也只能说“有点像小说,有点像诗歌”了。所以,读了两遍,我的脑子里,除了一大堆问号,剩下的就是几个幻象了,一会儿是狂奔的黑马,突飞而来的巨鹫和劈向巨鹫的刀,一会儿是青龙青牛疯牛白虎捉对厮杀,再一会儿又是黄帝素女循循善诱讲性论道。
  简直跟做梦一样。
  但这些幻象又始终和性联系在一起,和做爱在一块儿纠缠。有伤大雅地说,也正是这性的诱惑和做爱的勾引,才使我还有兴趣能够把这书读两遍。孔夫子有言:“吾从未见过好德如好色者。”可见,谁不好色呀,谁不见性思欲呀。
  真的,如果没有性、没有素女教黄帝做爱贯穿书的始终,周先生把小说弄得这么神秘兮兮,我恐怕一遍都耐不住性子读下去的,还别说两遍。
  如果说把周实的这本《性比天高》(以下简称《性》)当小说来读,那么总得有一个故事吧。是的,小说是讲故事的,没有故事,小说这冰糖葫芦就不好串了。按照对传统小说的习惯性阅读,我费了“青牛厮杀白虎”之力,终于理出了这么一个故事梗概——
  一个谁也不知道是谁的“他”,在无聊和无奈中,不知道该干什么,就一天三四个小时,甚至整晚上的看电视串台,但又意识到“这样可能会损害他的大脑,消耗他的创造力”。尽管有这样的意识,但他还是照看不误,不过最终电视的无聊和无奈,使他变得更加无聊和无奈,如当下所有的娱乐,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无奈一样,于是“无奈的他,能做的,是上网”。而当他把网上所有的花招都玩遍了之后,只有一个电脑名词“插入”触动了他,这一触动就像死机的电脑被激活了一样,将他激活了,从而使“每天的他,想到的,只有性”。什么好玩?现代的、当下的一切娱乐都玩完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什么都没有性——这最原始的“插入”好玩。于是性,便成了他至高无上、实实在在的活着了,他终于找到他活着的理由和活着的意义了。“性”便从此“插入”,但他无法忘记曾经的这一“插入”,却导致了他未婚的性伴侣的怀孕。结果“为了父母,为了他人,为了所谓公众舆论,他们只能含着泪水,将自己的孩子牺牲”——牺牲于一把伸向子宫的有形的刀,更牺牲于一把所谓公众舆论的无形的刀。然而,这一刀不仅仅牺牲了他刚刚萌芽的孩子,其实也牺牲了他,使他曾经棒得“不正常”的性能力丧失了,曾经伟岸博大的坚挺阳痿了,“曾经那么饱满的龟头蹩成了一粒葡萄干”。性比天高啊,但比天高的性创造的生命就这样被一种无形的和有形的刀轻而易举地扼杀了。孩子变成一团模糊的血肉,流出了子宫,但子宫却对他依然产生着诱惑。于是他踏上了回归子宫、回归性的过程,对他——一个男人来说,这一回归过程,无疑就是起死回生的过程,而在这一回归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双温柔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手来引导,这双手当然只有疗救过黄帝的素女才会有的。因此,一场古今交替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上演了,主角是他,也是黄帝;是她,也是素女。同时伴随着回归性的急迫和焦虑,每到关键时刻,每到“插入”之时,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灵魂出窍般地看见“他骑在一匹黑马上”,并以莫须有的“报那杀父之仇”的名义,去追杀“他的仇敌疯牛白虎”,遂从茫茫草原追到蛮荒野漠,从荒原石洞追到蛇穴狼窝,从日出追到日落,以致分不清“是朝阳还是夕阳”……妙不可言的性,就这样与追杀、与征服纠缠在一起,“越是惊恐,越是——逃-追;越是——逃-追,越是惊恐”。性与仇、爱与恨始终处于一种胶着状态,“放幻灯片”似的,一真一幻,似梦非梦,扑朔迷离,神魂颠倒……
  这就是“性”,这就是周实笔下性比天高的“性”!
  如果说周实的这部书是小说的话,那么当可归入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去了。而我所理出的这个故事梗概(当然是挂一漏万的),其实仅仅只是周实写“性”的一个由头而已,他的笔墨重心在写“性”,由性入梦,凭性生幻,依性证悟,借性说道。所以,当小说“插入”性之后,就已经远远地甩开了他的故事框架,不再受故事的“遥控”了。这就是周实的高明,这高明的“高”,就是性比天高的“高”。所以周实的《性》,写的是性的神秘,而这种神秘只有通过一种梦悟和幻象才能够体现出来。尽管他通过黄帝素女讲性論道,“他”和“她”的性爱演绎,赤裸裸的写(教)做爱,但又无处不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神秘的气氛。因为性原本就是神秘的,尽管谁都想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但揭开了又如何,揭开了你照样产生恐惧,产生紧张,甚至紧张得你阳痿(就像《性》中的那个他)。这就是性。如果性失去了神秘,那还能让人产生诱惑?还能言“性比天高”?大胆地臆断一下,我想这大概就是周实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所以,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要看到主人公性高潮的好戏出现时,不是出现青牛白虎,就是出现黑马巨鹫这些神秘的幻象。反正就是不让你像读色情小说一样,痛痛快快的看到性的高潮(注意,色情小说里的性高潮的“高”,和周实“性比天高”的“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性的神秘从人类始祖夏娃吃了智慧果,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住下半身的那一刻就产生了,而那一刻,才使人和其他动物真正区分开了。我想,如果夏娃在被蛇引诱启了蒙之后,不用任何遮掩,依然裸露着她的性器官去面对上帝——她的创造者,那么人依然和牲畜没有什么两样。而当人在上帝,也就是在神面前遮盖了性器,性的神秘同时也就产生了。我想“神秘”这个词的本义,大概就是人在神的面前遮掩了私秘部位。因此,直白地解读周实先生的所谓“性比天高”,莫非就是说,性即使在上天面前,也应该是有秘密的,性的秘密是高于天的?而这个“天”在西方就是上帝,在东方之古中国,无疑就是黄帝。三皇五帝到如今,连黄帝那会儿,都没弄懂性,尚要问素女,如今的“他”又能知道什么呢?所以当他莽撞的揭开性的神秘,凭借无知的坚挺“插入”之后,给“他”带来一团被刀绞了的血肉时,他开始产生了对性的恐惧和焦虑。而如何才能慢慢地去揭开性的神秘,当然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只有女性,只有那个用无花果树叶子遮掩了私秘的女性才能揭开,因为是“她”在上帝面前制造了神秘,也只有她才能解开这比天还高妙的神秘。性的钥匙从人类有了性意识的那天起,可能就一直掌握在“她”的手里,所以黄帝要问素女,“他”要靠“她”的引导,才能够克服性的急迫造成的阳痿、早泄,治愈“急性性交病”,起死回生。
  美国作家亨利·米勒在《性的世界》一文中说:“我认为,性这个领域只得到了小部分的探索,更大的领域仍然是未知之谜,也永远不会有谜底。”他还说:“性是什么呢?它就像上帝的灵,无处不在,渗透四方,弥漫天地。也许过去的宇宙(我们把它形象化的话)就是神话中的一头怪兽,它生育了这个世界和我的世界,但它并未最后消失,而是滞留在这个世界的脚下,用它的背支撑着这个世界。”周实笔下的性,与亨利·米勒对性的认识几乎如出一辙,尽管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面对“生育了这个世界和我的世界”的性时,却有着共同的神秘色彩,当人们对这一神秘色彩难以把握时,往往要借助梦幻来言说,从而使之呈现出一种时隐时现的具象,供我们来捕捉。周实《性》中的青牛青龙、疯牛白虎,伴随着主人公的性行为,翻来覆去,颠三倒四地出现,与“他”纠缠不休,并导致一场无休无止的追杀和搏斗,正是将性(更确切点讲,这里特指女性)的神秘色彩转化成了一种梦幻中的具象——怪兽,正如亨利·米勒所说的,我们对性、宇宙的神秘无法认识时就把它“形象化成一头怪兽”一样,而生命总是在与这头怪兽的搏斗中才得以延续和强健。这也使我想起张贤亮先生曾在他的名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写到章永璘的第一次性接触时,不无感慨地说:“人类最早的搏斗不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兽之间的搏斗,而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搏斗。”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周实《性》中主人公在性的起死回生过程中,不时出现青牛青龙与疯牛白虎角逐厮杀的梦悟与幻象了。
  青牛青龙、疯牛白虎,是《性》中的一对冤家对头,如果我的理解不失偏颇的话,我以为这是周实借助一种性图腾,表达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幻觉和性搏斗。青龙白虎作为一种性图腾和性象征,其实在中国文化中并不难寻其脉迹。在我的家乡,起新屋上梁时,通常都要贴上这样一副对联:“左青龙扶起玉柱;右白虎架定金梁。”若不细加分析,这副对联也无非就是在说盖房子的事,但倘若我们和中国人的婚配观、和中国人对传宗接代的神圣理念联系起来,再不妨夹杂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性象征,来综合考察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性的玄机和奥秘了,尤其是那一“扶”一“架”(是否可通“夾”?)两个动词,是多么传神啊。国人对行交合贯称房事,盖新房,起新屋,不就是房事吗?不就是为了有一个性的巢穴,更好地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吗?所以这副对联,可谓性趣横生,妙不可言,堪称形式与内涵的绝对统一。而在中国人的婚配中是很讲究“青龙配白虎”的(青龙指胸毛发达直贯下身的男性,白虎指不长阴毛的女性),这样的婚配,既是阳刚与阴柔的体现,也是性能力旺盛雄起,能够很好地延续后代的表征,同时从这副婚配图中,也透露出一个“性息”,即这对冤家性爱中的激烈程度,无异于野兽的搏斗厮杀。人类尽管经过几万年的进化已相当文明了,但在性事中,依然充满着兽性的征服与被征服,而能够征服女性,使女人在性事中俯首称臣,从来都是男人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
  我如此图解周实先生《性》中的青牛青龙、疯牛白虎,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我依然觉得,这些梦悟与幻象绝不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全是作者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其一定与作者对中国性文化和性图腾的深层思考、缜密研究息息相关。
  那么小说中的他,从得了“急性性交病”的那天起,为什么总会看见“他”驾御黑马,追杀疯牛白虎呢?这的确令人费解。我们从文本中惟一可知道的是,“他的父亲青牛青龙,被疯牛白虎挑死了”,“他”要替父报仇,所以要追杀疯牛白虎。至于青牛青龙是怎么被疯牛白虎“挑”死的?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之谜。青龙白虎本该是一对很理想的婚配,青龙却为什么被白虎给“挑”死了?这真让人如入五迷三道,不知在云里雾里。然而,当我们与作者所写的性联系起来,尤其是和主人公遭遇性无能时的焦虑和困惑联系起来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性孕育了他的孩子,又被无情的刀绞成一团血肉之后,性既对他构成诱惑,又产生惊恐,对性既爱又恨——“当爱一去不复返时,恨就轰隆接踵而来”。而自古以来,恨莫大于“杀父之仇”和“红颜祸水”,所以在他的幻觉中,便“无中生有”的出现这么一个“(母)疯牛白虎(红颜祸水)杀死父亲公牛青龙”的“杀父之仇”。作为男人,不报“杀父之仇”,有何颜面“挺立”于世?因此,只有报了这“杀父之仇”,化解了这心中的“怨毒”,他才能够真正“雄起”、“挺立”,否则,素女的一切说教,“她”所有的“引导”都是白搭;否则,就如他的妈妈训导他的:“你呀,真是蠢死的,被人卖了,都不晓得。”
  也许,我又有些牵强附会了,但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对周实《性》中的这些梦悟与幻象只能如此理解了。因为面对这样一部奇书,你要试图寻求一种必然的逻辑或因果关系去解读,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那句:“你呀,真是蠢死的,被人卖了,都不晓得。”
其他文献
清代同光年间长沙官学得到强化,书院也走上官学化的道路,教学内容也极力灌输传统伦理道德和正统理学思想。但受全国洋务思潮的影响,长沙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主要体现在经世致用、重视实践、教授新学倾向的加强和民间捐资助学之风的兴起等。  (一)岳麓书院的恢复与发展  同治之初,岳麓书院经山长丁善庆、周玉麒相继整顿,组织更加完善:山长下设监院;监院下设首士和斋长;首士下设门夫、堂夫、斋夫、更夫、看司、看书
一  所谓日记,乃是一种文体,即按日系事,对每日所遇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并由此引发撰者的感想或领悟,与随笔、札记等有所区别。关于日记的定义据说古已有之,如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有人就以为是最早的日记,当然更加确切的日记概念和意义等,是到中古的唐宋时期才逐渐明晰起来的,而且几乎成为了历代文人每日必做的一件事情,再下延至有清一代,所谓日记体的著作和文献更是层出不穷。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日记渐渐成了
文化意识的复苏和强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社会思潮中一种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特征。从学术界的文化探寻意识的自觉、深入和强化,到决策层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建设的种种蓝图规划及其文化软实力观念的凸显,再到经济实体领域对某种特色文化的借重和效益发掘,或对自身文化个性的张扬等,都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可喜的自觉的标志。其中尽管也难免出现某种故作姿态的“文化搭台”的策略之举,但更多并值得充分肯定的,是社会各
我是属于所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小时候受过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而后经历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巨变,接着有机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来到美国深造,学习科技,同时也体验西方生活及文化。我在哈佛大学工作期间与研究国际关系及东方西方文化的教授学者们接触较多,多年来源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及通过参加学校有关讲座和研讨,我对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及其差异越来越感兴趣。我阅读了一些有关文献和专著,尤其更关注中、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诞生日,被称之为“孔诞”,历代都有祭祀典礼。但孔子诞生的确切日期,却历来都有争议。崔东壁在《洙泗考信录》中曾做过考证,据《春秋谷梁传》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孔庭纂要》则说是8月27日。此外还有公历的10月9日、10月3日等等各种说法。  中国古代祭孔,大都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民国期间,官方就曾定每年农历八
看了《书屋》2009年第9期发表的刘洪玉先生的《永远的诺曼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后,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刘文》用了很多最高级的词语来颂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中英美等国军队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的战役,把这场战役说成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以下简称“盟国”,其军队称“盟军”)战胜德意日法西斯阵营的决定性战役。还说这场战役是决定二战中欧洲乃至于全世界命运的
疼痛的类型大概可分三种:肉体的疼痛、神经的疼痛和灵魂的疼痛。大夫说,癌症病人往往会自己用刀划割皮肉,以此来减轻神经的疼痛,可见神经的疼痛比肉体的疼痛更为难忍。但是还有一种疼痛比神经的疼痛来得更为惨烈,那就是灵魂的疼痛。此疼无计可消弥,久在脑颅,久在心头。  读毕星星《坚锐的往事》一书,蓦然间就感受到一种灵魂的疼痛。  毕星星在《自序》中写道:“一开始,不过想真实地写下一些往事,还是中国文坛‘写真实
这是一个全民唱歌的时代。从“快男”、“超女”到模仿秀,从“同一首歌”到“星光大道”,从幻想成名的少男少女到明星真刀实枪的比拼,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一道道文化景观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不止一次在学生面前唱《变心的翅膀》甚至《老鼠爱大米》,不但没有遭受人文精神沦落的指责相反还收获众多掌声,让人不得不感叹这真是波兹曼所描述的娱乐至死的年代。这还不算,2007
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以“全体人民”的名义,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联邦共和国:有一个中央政府,但权力受到极大限制;提到了联邦公民,却没有给出任何资格限定。谁能成为新共和国的成员,当时并不清楚。奴隶制的道德难题,使制宪者们无法兑现《独立宣言》中人人平等的承诺。毫无疑问,奴隶也是人,但在宪法中却成了自由人之外的“其他人口”,交由各州自行处置。  奴隶制问题是十九世纪上半期联邦与州权力冲突的焦点,最终引发
周有光(1906年— ),江苏常州人,原名周耀、周耀平,后以笔名“周有光”行世。1923年考入圣约翰大学? 1925年“五卅惨案”后,跟随师生脱离圣约翰另立光华大学。1927年从光华大学商科毕业,留校担任助教兼附中教师。1933年与“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结婚,与沈从文成为连襟。其后留学日本,1936年回国,任教于母校光华大学。抗战中任职于四川新华银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任重庆办事处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