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一位朋友跟我说,如今的中学生十分热衷于运用网络语言。他们在朋友圈发的消息大人们几乎看不懂。这些网络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他们的随笔、日记中,甚至还出现在作文中。虽然语文老师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致的一点是,都会严肃告诫学生“正规的考试作文中可不能滥用流行语啊”。那么,流行语到底能不能用在考试中呢?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我们先来看看《文汇报》上有一篇报道《看不懂的“新词奇象”》中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
影视圈内最新潮的发言是这样的:“九千岁极难取悦。他们看得透融梗、撞梗,戳得穿抠像、倒模。但只要九千岁站定CP,那些IP就有屠榜可能。”
说实话,这几句话我真没看懂,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倘若这几句话出现在考生的作文里,阅卷老师又有几人能看懂?我找到相关链接才弄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九千岁”是90后和00后的合称;“融梗”是一种“高明”的抄袭,是将他人作品里的经典片断拆分整合融到自己作品里;“IP”是指可供改编的原作;“屠榜”指占领收视率或点击率排行榜。
阅卷老师通常大部分是中年或老年教师。想必也没有几人对层出不穷的、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熟悉。他们一般都会用传统的标准语法去判定作文语言。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告诫学生“不能滥用流行语”的做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其实,在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规则中,一般都有这样的规定:请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答题。
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将流行语与“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画等号。流行语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流行语,一类是社会流行语(或称纸媒流行语、大众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通常只在网络上流行,比如“简直了”“颜表立”“开口脆”“实锤打脸”等。而社会流行语是指已经在纸质媒体上流行,尤其是已经在大型报刊上流行的,比如“接地气”“正能量”“高大上”“诗与远方”等。如今,社会流行语正在不断地被词典修订版本收录为词条,成为现代汉语词汇库中的新鲜血液。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裸”字下面就收了“裸官、裸婚、裸捐、裸考、裸退”等词条,这些词原本都是社会流行语。当然,这些词毫无疑问是可以用在考试作文中的。
那么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之间有没有明确的划分呢?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为有许多社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流行语演变来的。我们必须得承认,有些网络流行语确实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赅,慢慢地被大众熟悉后,就渐渐地融入了纸质媒体,进而转化成社会流行语。
也许有同学会问,那怎样区分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呢?我们推荐一个大家默认为是权威的参照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人民日报》既郑重其事,讲究规范,又十分开放,不断吸收并使用新词新语。
例如:众所周知的“给力”。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后几乎在各类报刊上我们都能见到“给力”一词。对此,有人说“给力”的网络属性与《人民日报》严谨平实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反差,非常抓人眼球;也有人说,党报调整语言风格,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词语来表达,体现了亲民性;还有人说,“给力”一词被《人民日报》接受,就相当于有了“身份证”,不再是“野词”了。
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网络用词——“圈粉”。《人民日报》在2018年使用含“圈粉”字样的新闻标题多达十余个,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這样“圈粉”》《讲历史圈粉三十万》《决赛现场观众爆满 电视直播圈粉无数》等。从此“圈粉”也获得了社会流行语的资格。
总而言之,考场作文里我们应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其中可以包含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流行语,但是一定要避免使用只有小众才懂会用的网络“专用”词语。
我们先来看看《文汇报》上有一篇报道《看不懂的“新词奇象”》中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
影视圈内最新潮的发言是这样的:“九千岁极难取悦。他们看得透融梗、撞梗,戳得穿抠像、倒模。但只要九千岁站定CP,那些IP就有屠榜可能。”
说实话,这几句话我真没看懂,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倘若这几句话出现在考生的作文里,阅卷老师又有几人能看懂?我找到相关链接才弄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九千岁”是90后和00后的合称;“融梗”是一种“高明”的抄袭,是将他人作品里的经典片断拆分整合融到自己作品里;“IP”是指可供改编的原作;“屠榜”指占领收视率或点击率排行榜。
阅卷老师通常大部分是中年或老年教师。想必也没有几人对层出不穷的、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熟悉。他们一般都会用传统的标准语法去判定作文语言。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告诫学生“不能滥用流行语”的做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其实,在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规则中,一般都有这样的规定:请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答题。
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将流行语与“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画等号。流行语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流行语,一类是社会流行语(或称纸媒流行语、大众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通常只在网络上流行,比如“简直了”“颜表立”“开口脆”“实锤打脸”等。而社会流行语是指已经在纸质媒体上流行,尤其是已经在大型报刊上流行的,比如“接地气”“正能量”“高大上”“诗与远方”等。如今,社会流行语正在不断地被词典修订版本收录为词条,成为现代汉语词汇库中的新鲜血液。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裸”字下面就收了“裸官、裸婚、裸捐、裸考、裸退”等词条,这些词原本都是社会流行语。当然,这些词毫无疑问是可以用在考试作文中的。
那么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之间有没有明确的划分呢?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为有许多社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流行语演变来的。我们必须得承认,有些网络流行语确实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赅,慢慢地被大众熟悉后,就渐渐地融入了纸质媒体,进而转化成社会流行语。
也许有同学会问,那怎样区分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呢?我们推荐一个大家默认为是权威的参照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人民日报》既郑重其事,讲究规范,又十分开放,不断吸收并使用新词新语。
例如:众所周知的“给力”。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后几乎在各类报刊上我们都能见到“给力”一词。对此,有人说“给力”的网络属性与《人民日报》严谨平实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反差,非常抓人眼球;也有人说,党报调整语言风格,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词语来表达,体现了亲民性;还有人说,“给力”一词被《人民日报》接受,就相当于有了“身份证”,不再是“野词”了。
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网络用词——“圈粉”。《人民日报》在2018年使用含“圈粉”字样的新闻标题多达十余个,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這样“圈粉”》《讲历史圈粉三十万》《决赛现场观众爆满 电视直播圈粉无数》等。从此“圈粉”也获得了社会流行语的资格。
总而言之,考场作文里我们应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其中可以包含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流行语,但是一定要避免使用只有小众才懂会用的网络“专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