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农民素质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并对如何发挥职业技术教育潜能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为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顺利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是关键,职业技术院校务必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潜能,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列。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服务或经营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鎮的从事农业的人员。
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的资源、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有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农机服务员、动物防疫员、植保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三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助于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要是劳动力统筹,在农村劳动力尽快融入城市的同时,必须提高农业、农村吸引力,让一批高素质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现代农业对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非常迫切。随着家庭农场和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增多,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拥有较强经营能力,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农民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教育对象不平衡,后继劳动力教育较强、在职农民教育相对较弱。现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小、层次低、培训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大规模培养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与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总体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生产领域的职业培训需求高达1亿多人,但目前全国每年接受系统培训的农民不到5%。二是教育培训层次不够丰富,高层次培训不多。现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分散,缺乏统筹协调,出现低水平重复培训现象。学历教育、广普性培训、证书培训等层级结构不配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尤其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三是现行职业教育未惠及农民。农民受生产、生活、时间、地点和经济负担的多重制约,无法脱产读全日制职业学校,缺乏适应农民边生产边学习的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四是培训能力不足。实训基地及优秀师资缺乏、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对农民培训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对培训质量和效果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
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2014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突出强调“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这是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民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二)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体系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机构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农业大学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充足,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潜能,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建立农民培育制度。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生产经营型分产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系统培训。采取“就地就近”、“农学结合”等方式开展培训。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四)加强培养农业后继者。在做好现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收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大户的“农二代”,培养学农、爱农、务农、懂农的农业后继者。
(五)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张宝文等.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陈良伟等.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2010,(3):23-27.
[3] 郭智奇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4] 倪慧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世界农业,2013,(3):134-137.
作者简介:
梅淑芳: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和专业建设研究。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为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顺利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是关键,职业技术院校务必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潜能,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列。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服务或经营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鎮的从事农业的人员。
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的资源、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有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农机服务员、动物防疫员、植保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三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助于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要是劳动力统筹,在农村劳动力尽快融入城市的同时,必须提高农业、农村吸引力,让一批高素质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现代农业对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非常迫切。随着家庭农场和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增多,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拥有较强经营能力,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农民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教育对象不平衡,后继劳动力教育较强、在职农民教育相对较弱。现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小、层次低、培训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大规模培养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与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总体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生产领域的职业培训需求高达1亿多人,但目前全国每年接受系统培训的农民不到5%。二是教育培训层次不够丰富,高层次培训不多。现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分散,缺乏统筹协调,出现低水平重复培训现象。学历教育、广普性培训、证书培训等层级结构不配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尤其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三是现行职业教育未惠及农民。农民受生产、生活、时间、地点和经济负担的多重制约,无法脱产读全日制职业学校,缺乏适应农民边生产边学习的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四是培训能力不足。实训基地及优秀师资缺乏、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对农民培训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对培训质量和效果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
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2014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突出强调“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这是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民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二)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体系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机构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农业大学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充足,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潜能,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建立农民培育制度。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生产经营型分产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系统培训。采取“就地就近”、“农学结合”等方式开展培训。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四)加强培养农业后继者。在做好现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收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大户的“农二代”,培养学农、爱农、务农、懂农的农业后继者。
(五)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张宝文等.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陈良伟等.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2010,(3):23-27.
[3] 郭智奇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4] 倪慧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世界农业,2013,(3):134-137.
作者简介:
梅淑芳: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和专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