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离不开身边伙伴的帮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踏上工作岗位至今的近三十年里,不同的伙伴给了我不同的成长经历:方向、积淀、突破……
方向
1991年,我来到盛泽小镇,走上工作岗位。当时,这里充满了改革的气息,我所工作的单位——一所弄堂实验小学也启动了教育改革。在华东师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组织一批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组成科研伙伴团队。当时的老校长找我谈话:“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叫实验小学吗?实验就是探索,要去寻找教育的方向。你是局长推荐的,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们看中的就是你可以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去探寻怎么在乡村小学这螺蛳壳大小的场地里去‘做道场’。”老校长的一席话让我一头雾水,在九十年代初,乡镇小学还没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基层体育教师更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好在这里有以薛法根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伙伴团队,这一批有教育梦想的教师结伴前行,共同寻找教改的方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但在身边伙伴的引领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研究小场地体育训练、中学教师如何适应小学课堂教学等等。学着专家的样子,我翻开小学教学、儿童心理学等书籍苦苦阅读,带着“放大镜”走进课堂,不再把繁重的工作看作负担,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这群叽叽喳喳的孩子,慢慢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学、立足儿童的发展改进自己的教学,用心寻找自己成长的方向。
积淀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有了方向上的认知。在体育教育教学路上行走十年后,时间跨入了2000年。
当时,社会普遍认为:体育就是强身健体,体育比赛的结果就是输和赢。学校体育那时也主要抓竞技体育,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好与坏,就是看运动队比赛的成绩。随着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探寻,我认为学校体育不应简单关注结果输赢,更应该让学生通过竞技激励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己的梦想。方向对了,但如果脚下的路不坚实,同样步履艰难。
那是一次市级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我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我自认为体育专业科班出身,与那些中师毕业的教师和民办教师同台竞技自然是稳操胜券,但现场赛课给了我无情的回击。自认为有点科研意识与方向的我,在课堂上过度强调比赛不关注成绩,只要关注过程、实现自我就可以;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把握不清晰,课堂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最终,我只得了二等奖。后来又获得两次市级基本功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的资格,都只拿到二等奖。现在想来,原因在于当时有方向,但没有坚实的道路支撑,前行的双脚只能陷进泥潭。
那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课像雾像雨又像风,音乐、美术、思品都融入小学体育课堂。从专业的角度,我不认同当时的体育课堂改革,那些老教师们也反对这样的“改革”。于是,我与他们结成了伙伴,从他们勤勉的工作作风、朴实的工作态度上认知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于是,我静下心来,告诫自己,既然明确了方向,就应夯实脚下的道路,让日常的每一节课都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上出真正的体育课。于是,我再次拿起“放大镜”,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的短处,在前行的路上潜心积淀。
突破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有言,“体育也是教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赛,更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學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也走上了校级管理岗位。学校经常承办市级、省级及全国级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观摩、聆听其他学科研讨时,我也不断对体育进行跨界理解。体育更应该是教育,是有知识、有技术、有规则、有健康的游戏。体育可以让青少年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尊重规则,学会形成团队精神,这也正是现代体育机制的基础,所以现代体育需要一个体育运动的伙伴平台。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健身活动,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提升交往能力、学会团队合作、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现代体育不再是也不应该再是孤独的自我运动,更需要伙伴合作。
2012年,江苏省学校体育界全面剖析十年教改成果,一致认为体育要回归体育,体育课堂必须有实效。恰逢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列入农村学校学生体质监测试点学校,有了与倪晨瑾等体育特级教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琢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思考教学理想与主张的生成。这时,薛法根校长又一次给予我极大的帮助,邀请孟文砚、周兵、倪晨瑾等专家名师来校指导,让我又有了一批“伙伴”。“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生活需要的”“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的六十年”……这些质朴的教学思想,让我的课堂教学在原有的积淀中开始突破:教学设计要从关注学生起点开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发生,以学定教;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顺学而导;教学的目标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知道课堂需要教学生什么、怎么去教、教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4年,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比赛,融入了我初步形成的教学主张的教学设计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但我知道教学是没有终点的,唯有一次次突破自我,方能接近自己的教育理想。于是,专著成为我在前行路上突破的伙伴。只有深度的阅读,才能探寻教育的规律;只有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攀登。于是,《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成为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指南,《体育教学专业技能》《读懂课堂》《教育究竟是什么》《跨学科协同教育研究》等专著成为不断突破自我的阶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促使自己形成一种职业敏感,把生活中所需的技能与体育教学紧密关联起来,于是“在组块教学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协同教学模式的研究”顺利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协同、质朴、简约、高效”的教学主张日趋完善起来。2015年,带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评优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在省级规划课题研究结题后,带着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积淀,我开始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伙伴体育的研究与实践?从小学到大学,16年1600多学时体育课,为什么没能让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更没有通过体育课养成终身运动锻炼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塑造了人格、体格、性格,培养了情商、智商、动商,形成了责任与担当意识。体育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现实的学校体育却没有完成这一教育使命。正如祁建新所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一群孩子都培养成社会的精英,不是鼓励相互竞争。生活不是这样清晰而直接的,它更像是一片夜里的森林,为了走出森林,只能是合作,并从合作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这才是教育最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学校,家庭最应该去塑造,去培养孩子的着力点,才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体育是教育,是有效的伙伴协同合作教育。在伙伴体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如何在伙伴中赢得有体面、输得有尊严。
前行的路没有终点。沿着确定的方向,带着经年的积淀,牵着伙伴的手,一次次突破,伙伴体育终将梦想成真!
(曹忠,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体育学科带头人,215228)
责任编辑:杨孝如
方向
1991年,我来到盛泽小镇,走上工作岗位。当时,这里充满了改革的气息,我所工作的单位——一所弄堂实验小学也启动了教育改革。在华东师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组织一批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组成科研伙伴团队。当时的老校长找我谈话:“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叫实验小学吗?实验就是探索,要去寻找教育的方向。你是局长推荐的,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们看中的就是你可以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去探寻怎么在乡村小学这螺蛳壳大小的场地里去‘做道场’。”老校长的一席话让我一头雾水,在九十年代初,乡镇小学还没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基层体育教师更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好在这里有以薛法根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伙伴团队,这一批有教育梦想的教师结伴前行,共同寻找教改的方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但在身边伙伴的引领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研究小场地体育训练、中学教师如何适应小学课堂教学等等。学着专家的样子,我翻开小学教学、儿童心理学等书籍苦苦阅读,带着“放大镜”走进课堂,不再把繁重的工作看作负担,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这群叽叽喳喳的孩子,慢慢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学、立足儿童的发展改进自己的教学,用心寻找自己成长的方向。
积淀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有了方向上的认知。在体育教育教学路上行走十年后,时间跨入了2000年。
当时,社会普遍认为:体育就是强身健体,体育比赛的结果就是输和赢。学校体育那时也主要抓竞技体育,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好与坏,就是看运动队比赛的成绩。随着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探寻,我认为学校体育不应简单关注结果输赢,更应该让学生通过竞技激励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己的梦想。方向对了,但如果脚下的路不坚实,同样步履艰难。
那是一次市级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我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我自认为体育专业科班出身,与那些中师毕业的教师和民办教师同台竞技自然是稳操胜券,但现场赛课给了我无情的回击。自认为有点科研意识与方向的我,在课堂上过度强调比赛不关注成绩,只要关注过程、实现自我就可以;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把握不清晰,课堂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最终,我只得了二等奖。后来又获得两次市级基本功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的资格,都只拿到二等奖。现在想来,原因在于当时有方向,但没有坚实的道路支撑,前行的双脚只能陷进泥潭。
那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课像雾像雨又像风,音乐、美术、思品都融入小学体育课堂。从专业的角度,我不认同当时的体育课堂改革,那些老教师们也反对这样的“改革”。于是,我与他们结成了伙伴,从他们勤勉的工作作风、朴实的工作态度上认知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于是,我静下心来,告诫自己,既然明确了方向,就应夯实脚下的道路,让日常的每一节课都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上出真正的体育课。于是,我再次拿起“放大镜”,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的短处,在前行的路上潜心积淀。
突破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有言,“体育也是教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赛,更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學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也走上了校级管理岗位。学校经常承办市级、省级及全国级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观摩、聆听其他学科研讨时,我也不断对体育进行跨界理解。体育更应该是教育,是有知识、有技术、有规则、有健康的游戏。体育可以让青少年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尊重规则,学会形成团队精神,这也正是现代体育机制的基础,所以现代体育需要一个体育运动的伙伴平台。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健身活动,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提升交往能力、学会团队合作、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现代体育不再是也不应该再是孤独的自我运动,更需要伙伴合作。
2012年,江苏省学校体育界全面剖析十年教改成果,一致认为体育要回归体育,体育课堂必须有实效。恰逢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列入农村学校学生体质监测试点学校,有了与倪晨瑾等体育特级教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琢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思考教学理想与主张的生成。这时,薛法根校长又一次给予我极大的帮助,邀请孟文砚、周兵、倪晨瑾等专家名师来校指导,让我又有了一批“伙伴”。“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生活需要的”“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的六十年”……这些质朴的教学思想,让我的课堂教学在原有的积淀中开始突破:教学设计要从关注学生起点开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发生,以学定教;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顺学而导;教学的目标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知道课堂需要教学生什么、怎么去教、教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4年,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比赛,融入了我初步形成的教学主张的教学设计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但我知道教学是没有终点的,唯有一次次突破自我,方能接近自己的教育理想。于是,专著成为我在前行路上突破的伙伴。只有深度的阅读,才能探寻教育的规律;只有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攀登。于是,《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成为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指南,《体育教学专业技能》《读懂课堂》《教育究竟是什么》《跨学科协同教育研究》等专著成为不断突破自我的阶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促使自己形成一种职业敏感,把生活中所需的技能与体育教学紧密关联起来,于是“在组块教学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协同教学模式的研究”顺利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协同、质朴、简约、高效”的教学主张日趋完善起来。2015年,带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评优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在省级规划课题研究结题后,带着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积淀,我开始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伙伴体育的研究与实践?从小学到大学,16年1600多学时体育课,为什么没能让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更没有通过体育课养成终身运动锻炼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塑造了人格、体格、性格,培养了情商、智商、动商,形成了责任与担当意识。体育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现实的学校体育却没有完成这一教育使命。正如祁建新所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一群孩子都培养成社会的精英,不是鼓励相互竞争。生活不是这样清晰而直接的,它更像是一片夜里的森林,为了走出森林,只能是合作,并从合作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这才是教育最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学校,家庭最应该去塑造,去培养孩子的着力点,才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体育是教育,是有效的伙伴协同合作教育。在伙伴体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如何在伙伴中赢得有体面、输得有尊严。
前行的路没有终点。沿着确定的方向,带着经年的积淀,牵着伙伴的手,一次次突破,伙伴体育终将梦想成真!
(曹忠,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体育学科带头人,215228)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