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中西医结合疗法;止痛活血汤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72-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沿一侧体表神经走向区域的皮肤出现成簇疱疹为特点,伴有局部神经疼痛和局部淋巴结肿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则在疱疹全部消退后仍有明显的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2003-2009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退休干部该病3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36例均来自本干休所门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年龄均在55-80岁之间。男21例,女15例;病程1~3月;皮损位于头面、颈部者11例,躯干者17例,四肢者8例。
2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皮肤病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1)疱疹为米粒至绿豆大小,簇集成群分布,疱壁紧张,疱周红晕,常单侧分布,沿神经线排列成带状。2)疱疹全部消退愈合后仍以神经痛为主要症状。
3治疗方法
口服甲钴胺片500ug,每日3次;奥卡西平片0.15g,每日2次;疼痛明显者,加氨酚羟考酮片0.3g,每日2次;甘草酸苷片50mg,每日3次。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止痛活血汤。药物组成:甘草10g、桃仁15g、丹参30g、醋元胡30g、川楝子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醋香附15g、枳壳15g、木香10g、龙骨30g、黄芪60g、桂枝10、醋莪术10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服,煎2遍,分3次服。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痊愈:局部神经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有效: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无明显影响。无效:疼痛无减轻。
5结果
36例患者中,经过4疗程治疗,痊愈27例,有效9例,无效0例。
6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缠腰”、“抱头火丹”等,主要由肝胆火旺,脾失健运,外受毒邪,湿热熏蒸皮肤而致。而至后期,水疱结痂,痂皮脱落。病机包括两方面:一是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络脉,血行涩滞,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二是素体虚弱,脏腑功能低下,又患急性疱疹久治不愈,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阳气虚,清阳不升,阴血不足则脉络拘急,则形成不荣则痛。所以在治疗方面,以扶正去邪为治疗原则,即去邪以通,扶正以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神经节和感觉支的炎症后纤维变化及血管变化有关,或与背根、背角神经节、神经元的异常自发性电冲动和进而导致相应脊髓和脑干神经元功能的长期改变有关[3]。方以重用黄芪,具有抑制病毒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4],有补气扶正,托余毒外出之意,和甘草共用,清除余毒。桃仁、丹参、制乳香、制没药、醋莪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配以醋元胡、川楝子、醋香附、枳壳、木香理气活血、加强止痛,龙骨质重安神,协助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止痛,同时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气扶正,理气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受损神经炎和神经纤维节炎、真皮血管的炎性渗出;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改善神经纤维粘连和缺氧状态,从而增强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5]。所以方中多用活血祛瘀药物,也取其现代药理之意。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9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韩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5):524-525.
[4] 张美芳,徐汉卿.黄芪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1996,23(6):281.
[5] 吴菊生.带状疱瘳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9,39(9):36-37.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72-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沿一侧体表神经走向区域的皮肤出现成簇疱疹为特点,伴有局部神经疼痛和局部淋巴结肿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则在疱疹全部消退后仍有明显的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2003-2009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退休干部该病3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36例均来自本干休所门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年龄均在55-80岁之间。男21例,女15例;病程1~3月;皮损位于头面、颈部者11例,躯干者17例,四肢者8例。
2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皮肤病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1)疱疹为米粒至绿豆大小,簇集成群分布,疱壁紧张,疱周红晕,常单侧分布,沿神经线排列成带状。2)疱疹全部消退愈合后仍以神经痛为主要症状。
3治疗方法
口服甲钴胺片500ug,每日3次;奥卡西平片0.15g,每日2次;疼痛明显者,加氨酚羟考酮片0.3g,每日2次;甘草酸苷片50mg,每日3次。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止痛活血汤。药物组成:甘草10g、桃仁15g、丹参30g、醋元胡30g、川楝子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醋香附15g、枳壳15g、木香10g、龙骨30g、黄芪60g、桂枝10、醋莪术10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服,煎2遍,分3次服。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痊愈:局部神经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有效: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无明显影响。无效:疼痛无减轻。
5结果
36例患者中,经过4疗程治疗,痊愈27例,有效9例,无效0例。
6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缠腰”、“抱头火丹”等,主要由肝胆火旺,脾失健运,外受毒邪,湿热熏蒸皮肤而致。而至后期,水疱结痂,痂皮脱落。病机包括两方面:一是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络脉,血行涩滞,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二是素体虚弱,脏腑功能低下,又患急性疱疹久治不愈,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阳气虚,清阳不升,阴血不足则脉络拘急,则形成不荣则痛。所以在治疗方面,以扶正去邪为治疗原则,即去邪以通,扶正以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神经节和感觉支的炎症后纤维变化及血管变化有关,或与背根、背角神经节、神经元的异常自发性电冲动和进而导致相应脊髓和脑干神经元功能的长期改变有关[3]。方以重用黄芪,具有抑制病毒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4],有补气扶正,托余毒外出之意,和甘草共用,清除余毒。桃仁、丹参、制乳香、制没药、醋莪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配以醋元胡、川楝子、醋香附、枳壳、木香理气活血、加强止痛,龙骨质重安神,协助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止痛,同时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气扶正,理气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受损神经炎和神经纤维节炎、真皮血管的炎性渗出;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改善神经纤维粘连和缺氧状态,从而增强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5]。所以方中多用活血祛瘀药物,也取其现代药理之意。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9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韩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5):524-525.
[4] 张美芳,徐汉卿.黄芪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1996,23(6):281.
[5] 吴菊生.带状疱瘳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9,39(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