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精神谱系的集成,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构当代日常生活图式、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建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 构】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精神谱系的集成,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构当代日常生活图式、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建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不过,“黑箱”属性是其走向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通过法律制度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应对医疗AI的“黑箱”难题.转变规制思路,重点运用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等其他方法管控医疗AI之风险.从对算法解释的规制转向对算法透明和可追溯的规制,从对算法本身的规制转向对算法之外的其他环节和要素的规制,并契合医疗AI“非锁定”之特性,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规制体系.同时,平衡好监管安全和技术创新之关系,防止规制过度,应适度“温和”上市前的监管措施,在特定情形下豁免审批或加速审批,将监管重
范仲淹继承了我国古代士大夫重视名节的优良传统,在宋初士风因循保守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对老庄“无名论”思想的深入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儒家先贤前圣重视名教的历史总结,形成了既符合儒家精神又具有时代内涵的名节观.范仲淹的名节观,批判了老庄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名”的极端立场,主张把个人名利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以此名节观为指导,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一代新型士人“大厉名节”,敢于“直言谠论”和“感激论天下事”,这对于培育宋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忠义之风,对于北宋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媒介问题在詹姆逊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一直居于要位,也是其把握时代症候的重要依托.詹姆逊提出当代媒介编排在流量经济的操控下具有总体流的特征,媒介所生产的文本多为无深度的符码嬉戏,而媒介传播的形象化则导致现实世界的退场.借鉴詹姆逊的后现代媒介观,可以更为清晰地观察商业逻辑宰制下当代媒介的生产机制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詹姆逊后现代媒介思想进行开掘,不仅能为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多维度接受与阐释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也能为当代媒介研究引入新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从而极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适
在西方古代,修辞术有三层含义:演说家的技艺、说服-论证的过程和话语分析.在公民大会、法庭和公众集会上围绕公共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是西方古典修辞术的基本语境.雅典的民主制产生了公共辩论技艺的需求,向雅典聚集的智者为公共辩论提供智力资源,也提出了修辞术的根本原则,伊索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开办的竞争性学园,带来了希腊世界修辞术教育的繁荣.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司法判例不断增加,但如何适用本罪的争议也越来越大.该罪的整体保护法益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该罪所规定的三种行为类型都应当在此指引下进行限定解释.《刑法》第286条第1款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的行为应当具有指向性、直接性和毁弃性的特征.《刑法》第286条第2款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的行为,可能通过对系统数据处理功能的破坏而构成,也可能通过对系统重要使用功能的破坏而构成,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财产犯罪发生想象竞合.对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罪量要素的认定,应当严格
1907年前后,章太炎和刘师培都发展出了以平等为核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章太炎总括其宗旨为“齐物”,刘师培则称之为“均力”.在本体论方面,刘师培认为万物一体同源,章太炎则否定了体与源的存在.在主体性方面,刘师培要求去除身执和是非利害之见,使人将自身投入更大的民族和人类主体,章太炎亦申言排遣我执,倡导革命道德,但更强调存在论意义上“随顺依他”的具体主体.在政治构想方面,刘师培投身于无政府主义的理论与行动,认为实现平等必须取消分工,而章太炎则明确批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以“齐文野”为实现平等的可能之径.“均力”和
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人类文明之初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还催生出统一的国家和集权政权,并对人类精神文明创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会与河流发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互动,并且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这种互动,使人类在不同的流域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
发源于青海的黄河,贯穿我国北方的九个省区,从山东渤海湾汇入大海;地处青海的昆仑山、河南境内的嵩山与山东境内的泰山,都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圣山灵岳.大河,将上下游连为一体;灵岳,赋予黄河流域先民共同的信仰.先秦文献中已经有文字记载周代、商代乃至夏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新发现,从彩陶、玉器、农业、畜牧业、族群等几个方面体现出史前时期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与族群互动,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2021年9月25日至26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暨“图像叙事与农耕传统”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复口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黄凯南教授,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分别代表山东大学与儒学高等研究院致辞,对专家的莅临指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