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科以其严谨性和抽象性成为了多数学生的一大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势下,小学生数学教师的责任不仅是简单地传授数学知识,更要赋予数学课堂更多的趣味性与参与性,要让学生真正接受数学,爱上数学,从根本上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究了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素养的重要场所,而成功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透彻地分析教学重难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还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性的强弱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高低。新课改强调新课堂,但这不止是形式的“新”,也是内容的“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利用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数学的能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活跃氛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放松和发散,有利于它们展开形式各样的数学思考。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将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自主掌握数学知识,在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以让每位学生提前准备十张扑克,每人从中抽出四张,然后运用加减法运算,比一比谁先计算出正确答案,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得十分有趣,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展示,经过几轮游戏之后,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扑克游戏,将数学融入生活并让数学回归生活,最大化地表现出了数学的趣味性。还比如在传授数学性和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语调以及快慢变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加强表达的效果,增加自身魅力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形成主动思维,提高课堂投入度,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引导其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质疑勇气,并去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
以《观察物体》的教学实践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形状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猜测物体”的情境,分别展示几组图片,具体为从正面、侧面、上面拍摄到的小兔存钱罐、铅笔、魔方和别墅,当出示第一张存钱罐的照片时,多数学生猜测这是一个球,出示第二张存钱罐的照片时,又有一些学生猜测这时小兔摆件,而当出示第三章从上面拍摄到的照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存钱罐!”通过这样有趣的情境导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自主过渡活动,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改善了数学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引入活动,保持兴趣的可持续性
小学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合理引入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以此使学生保持兴趣的可持续性,提升数学学习能力。问题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具有引导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能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让核心素养在探究中得到有力提升。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的知识时,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先提出几个问题:1.为了美化学校周边的环境,政府要在校外长300米的道路上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有几种选择方案?2.需要购买多少棵树?3.在这项探究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而学生需要动用严谨、全面的思维才能探究出正确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配合,运用发散思维,这就促进了學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而当学生探究出正确答案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其中,但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苦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适时对其进行引导和点拨,以免影响正常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能使沉闷的数学课堂迸发出灵性的思维,并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的使用技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实施趣味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发掘学生自身潜力,使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尽情地发挥数学潜能,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学生主体,活跃氛围,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把握课堂节奏,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具体鲜活并且充满趣味的数学新课堂,从而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缺失问题的应对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66.
[2]王鹏儒.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6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素养的重要场所,而成功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透彻地分析教学重难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还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性的强弱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高低。新课改强调新课堂,但这不止是形式的“新”,也是内容的“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利用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数学的能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活跃氛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放松和发散,有利于它们展开形式各样的数学思考。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将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自主掌握数学知识,在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以让每位学生提前准备十张扑克,每人从中抽出四张,然后运用加减法运算,比一比谁先计算出正确答案,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得十分有趣,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展示,经过几轮游戏之后,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扑克游戏,将数学融入生活并让数学回归生活,最大化地表现出了数学的趣味性。还比如在传授数学性和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语调以及快慢变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加强表达的效果,增加自身魅力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形成主动思维,提高课堂投入度,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引导其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质疑勇气,并去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
以《观察物体》的教学实践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形状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猜测物体”的情境,分别展示几组图片,具体为从正面、侧面、上面拍摄到的小兔存钱罐、铅笔、魔方和别墅,当出示第一张存钱罐的照片时,多数学生猜测这是一个球,出示第二张存钱罐的照片时,又有一些学生猜测这时小兔摆件,而当出示第三章从上面拍摄到的照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存钱罐!”通过这样有趣的情境导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自主过渡活动,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改善了数学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引入活动,保持兴趣的可持续性
小学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合理引入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以此使学生保持兴趣的可持续性,提升数学学习能力。问题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具有引导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能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让核心素养在探究中得到有力提升。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的知识时,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先提出几个问题:1.为了美化学校周边的环境,政府要在校外长300米的道路上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有几种选择方案?2.需要购买多少棵树?3.在这项探究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而学生需要动用严谨、全面的思维才能探究出正确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配合,运用发散思维,这就促进了學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而当学生探究出正确答案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其中,但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苦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适时对其进行引导和点拨,以免影响正常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能使沉闷的数学课堂迸发出灵性的思维,并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的使用技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实施趣味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发掘学生自身潜力,使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尽情地发挥数学潜能,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学生主体,活跃氛围,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把握课堂节奏,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具体鲜活并且充满趣味的数学新课堂,从而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缺失问题的应对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66.
[2]王鹏儒.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