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与本科院校“211工程”、“985工程”和“质量工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国家工程,被人们形象、通俗地称为“高职的21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所属的教育部首批建设的40所职业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担负着面向北京地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学院决心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以创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荣誉和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现代职教理念,大力实施“154-2工程”,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首都高职院校发展的窗口院校,并以此带动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进行专业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发展专业特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建新课程模式,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施“市场化”战略,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
学院瞄准北京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起“长、短、热、特”四类专业共存,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
2.实施“多元化”战略,瞄准需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学院创新4种课程开发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直接以“职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借鉴北美CBE职教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法,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
3.借鉴英国BTEC证书教育的理念,以行业发展为风向标,设置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把课程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进行教学,授课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互相渗透,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改为专业教室,考核方法以完成综合课业代替单一笔试。
4.实施“职业化”战略,因地制宜,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因地制宜,以“先进性、模拟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生产性”互相结合为原则,采用3种方式创建实训基地:改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室,创建多功能的专业教室;直接创建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创建教学工厂、教学车间,组织生产性实训。
5.以产学研结合的基理,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产学研结合基理,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了“工学交替、需求导向型”、“实训、科研、服务一体化”、“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利益的半工半读”、“是学生又是员工”的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办学定位
1.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院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坚持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经过3年的项目建设,迅速成为北京市高职教育的窗口学校。在未来3年,学院将围绕服务“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调整专业布局,结合“长、短、热、特”专业建设思路进行动态规划,形成较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建设中,学院将以建设“发展中心”为抓手践行最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加强五大重点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并引领全院专业建设,同时辅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扩大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并形成符合北京市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提供示范。
2.总体目标
学院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出特色、树立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精品,实训有亮点,教师有专才,学生有技能”的“五有”工程。未来的学院亦庄经济开发区新校址将建成集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与工艺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等6所学院为一体,整合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部专业资源,直接服务于北京市经济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的区域优势、具有北京特色和学院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和多条社会服务途径的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3.办学定位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的定位是: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企业职工技能提高、转岗、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制造业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的基地。
三、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整体构想——“154-2工程”
1.“154-2工程”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实施“154-2工程”,即进行1个“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发展中心”下设“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3个分中心;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5个重点建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4项辅助工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抓好制度建设和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2.“154-2工程”具体阐述
(1)进行学院“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示范校建设期间,我院计划创建学院“发展中心”,统筹项目的全面建设,集成校内外资源,并合理调配和利用,全面贯彻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的宗旨,依托学院“发展中心”对学院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造。
建设思路是:将学院现有专业可以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及技术设施,进一步集成、扩展、完善,形成3个集现场教学、实习实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鉴定、人员培训、社会服务等学院办学与为产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发展中心,即“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学院将以其为主要载体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管理系统的改革,促进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学院“发展中心”将系统规划,配置“真设备、真场景、全真化”的教学实训实习设施,营造岗位职业环境,以此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实现学院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向社会、行业、企业及个人提供资讯、技术及教育培训服务,不断强化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开放办学校、校企共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体现改革的示范。
学院“发展中心”将设置专门人员进行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拓展,在运行上“既像学校又像企业”。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实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5个重点专业成功开展课程项目教学试点改革后,逐步推广到学院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2)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建设。学院将依托“发展中心”,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和金融保险5个专业的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半工半读、弹性学习、实践考核、产学一体”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品牌专业,引领相应领域的专业发展。
一是建立“1-4-1教学改革模型”。“1-4-1教学改革模型”的设想是:“1”是指整合公共基础课,在第1个学期基本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未完成的采取选修课形式或网上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4”是指整合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利用4个学期进行全现场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重组课程模块,采用“模块化、组合化、进阶式”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实践考核、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弹性学习。“1”是指第6个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二是全面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现“工学结合、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弹性学习”;改革课程内容,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按新计划、新大纲实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建设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学生管理与组织工作,配套新的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3)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密切校企联系,建立人员双向互动机制;调整教师结构,引进、聘请、培养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尝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途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形成系统完整、高效管理和应用便捷的教育资源集群化系统平台。三是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包括: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和图书资料及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困难救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助学贷款与保险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代办与学生权益服务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和其他设施建设。
(4)抓好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一是制度建设配套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双师型”专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适应学院发展、符合示范校建设的财经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吸收、借鉴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合理地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存在诸多未曾预料的盲点,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与认识。在建设期内,学院将边建设、边探索、边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并最终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作者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 敏]
一、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进行专业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发展专业特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建新课程模式,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施“市场化”战略,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
学院瞄准北京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起“长、短、热、特”四类专业共存,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
2.实施“多元化”战略,瞄准需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学院创新4种课程开发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直接以“职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借鉴北美CBE职教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法,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
3.借鉴英国BTEC证书教育的理念,以行业发展为风向标,设置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把课程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进行教学,授课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互相渗透,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改为专业教室,考核方法以完成综合课业代替单一笔试。
4.实施“职业化”战略,因地制宜,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因地制宜,以“先进性、模拟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生产性”互相结合为原则,采用3种方式创建实训基地:改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室,创建多功能的专业教室;直接创建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创建教学工厂、教学车间,组织生产性实训。
5.以产学研结合的基理,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产学研结合基理,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了“工学交替、需求导向型”、“实训、科研、服务一体化”、“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利益的半工半读”、“是学生又是员工”的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办学定位
1.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院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坚持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经过3年的项目建设,迅速成为北京市高职教育的窗口学校。在未来3年,学院将围绕服务“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调整专业布局,结合“长、短、热、特”专业建设思路进行动态规划,形成较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建设中,学院将以建设“发展中心”为抓手践行最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加强五大重点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并引领全院专业建设,同时辅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扩大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并形成符合北京市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提供示范。
2.总体目标
学院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出特色、树立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精品,实训有亮点,教师有专才,学生有技能”的“五有”工程。未来的学院亦庄经济开发区新校址将建成集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与工艺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等6所学院为一体,整合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部专业资源,直接服务于北京市经济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的区域优势、具有北京特色和学院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和多条社会服务途径的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3.办学定位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的定位是: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企业职工技能提高、转岗、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制造业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的基地。
三、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整体构想——“154-2工程”
1.“154-2工程”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实施“154-2工程”,即进行1个“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发展中心”下设“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3个分中心;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5个重点建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4项辅助工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抓好制度建设和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2.“154-2工程”具体阐述
(1)进行学院“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示范校建设期间,我院计划创建学院“发展中心”,统筹项目的全面建设,集成校内外资源,并合理调配和利用,全面贯彻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的宗旨,依托学院“发展中心”对学院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造。
建设思路是:将学院现有专业可以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及技术设施,进一步集成、扩展、完善,形成3个集现场教学、实习实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鉴定、人员培训、社会服务等学院办学与为产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发展中心,即“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学院将以其为主要载体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管理系统的改革,促进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学院“发展中心”将系统规划,配置“真设备、真场景、全真化”的教学实训实习设施,营造岗位职业环境,以此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实现学院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向社会、行业、企业及个人提供资讯、技术及教育培训服务,不断强化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开放办学校、校企共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体现改革的示范。
学院“发展中心”将设置专门人员进行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拓展,在运行上“既像学校又像企业”。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实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5个重点专业成功开展课程项目教学试点改革后,逐步推广到学院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2)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建设。学院将依托“发展中心”,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和金融保险5个专业的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半工半读、弹性学习、实践考核、产学一体”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品牌专业,引领相应领域的专业发展。
一是建立“1-4-1教学改革模型”。“1-4-1教学改革模型”的设想是:“1”是指整合公共基础课,在第1个学期基本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未完成的采取选修课形式或网上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4”是指整合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利用4个学期进行全现场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重组课程模块,采用“模块化、组合化、进阶式”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实践考核、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弹性学习。“1”是指第6个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二是全面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现“工学结合、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弹性学习”;改革课程内容,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按新计划、新大纲实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建设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学生管理与组织工作,配套新的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3)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密切校企联系,建立人员双向互动机制;调整教师结构,引进、聘请、培养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尝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途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形成系统完整、高效管理和应用便捷的教育资源集群化系统平台。三是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包括: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和图书资料及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困难救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助学贷款与保险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代办与学生权益服务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和其他设施建设。
(4)抓好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一是制度建设配套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双师型”专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适应学院发展、符合示范校建设的财经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吸收、借鉴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合理地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存在诸多未曾预料的盲点,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与认识。在建设期内,学院将边建设、边探索、边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并最终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作者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