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2
摘 要 前人从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武术及畲家拳的发展进程进行宏观的整理;从社会文化角度对畲家拳的历史、武德、功法、特征进行了梳理。对于武术的传承大多数学者只给出了宏观的建议,实际的指导意见很少。如何发挥学校在民族体育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促进畲家拳的传承与发展,这需要畲家拳的传承人与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关键词 武术 畲家拳 传承 研究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精神力量。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正是这些特有的文化基因构成畲族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与历史记忆。畲家拳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版列入中华武术文库的《畲族拳》一书,即以金斗洋村畲家拳术作为研究对象。但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相对缓慢,困难重重,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有关传统武术的传承研究现况
许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一文中,从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武术文化的历史教育特征,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文化,其外层文化为武术技术体系,中层文化为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活动,深层次文化为武术的本质、文化内涵、理论基础等[1]。重点对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的中间层文化的教育传承活动进行的研究,主张应改革当今武术教育体系,认为武术教育应改为武术文化教育。他的文章主要从宏观方面围绕武术文化教育传承进行研究。
潘开元在《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一文中,从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与学校体育师生教学模式的差异中寻求结合点,认为降低学校体育传统武术的教学目标,建立具有长期性的传统武术教学体系,多方面培养师资力量可促进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2]。
王静在《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一文中,从河南省心意拳的每个主要传承人的社会关系入手,对传承的三种方式即血缘传承、地缘传承和民族传承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心理与社会因素是产生传承方式的主要原因[3]。他对河南心意拳传承问题进行一次多角度的分析论证,即从传承者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的角度入手,也对产生传承的三种方式即血缘传承、地缘传承和民族传承的原因及背景进行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层面的深度分析,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武术传承过程中传承者心理特征的。
骆慧在《传统武术的开放式发展研究——以山东菏泽传统武术的节庆参与为例》一文中,以山东菏泽传统武术的节庆参与为例从武术节庆参与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参与节庆”,认为将参与节庆活动作为突破口,可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4]。
任学锋在《传统武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一文中对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武术没有实践舞台,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正被摧毁是传统武术遭遇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5]。
二、有关畲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况
兰润生在《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受到畲民居住面广、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影响,只有加强畲族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畲族学校民间体育活动、提高畲族体育的竞技性、注重畲族体育的文化交流,才可以发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6]。
郭平华在《近10年畲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认为,我国畲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发展”、“文化特征”、“学校体育与畲族民族体育的关系”三个主题进行。其中“发展”为最主要的主题,体育的文化特征仍是传统主题,认为学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传承作用[7]。在研究层次上,对畲族体育所处的现状并没有深入探究;对畲族体育所处的困境和出路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深。
兰润生在《福建省畲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福建省畲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动机、密度、持续时间、兴趣以及少数民族学校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发展畲族体育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革少数民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评价重点、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等对策[8]。
李晓明,戴红云,刘俊峰,金晓峰,李文等著《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认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可以通过把畲族传统体育教材化,在学校中开设畲族传统体育课程与通过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推广普及;在社会教育中通过社区教育的文体竞赛、娱乐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在群众中推广普及[9]。他不仅从学校的角度,而且从社区教育的角度讲述了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
三、有关畲族武术与畲家拳方面的研究现况
郭守靖,吴国正,慰升华在《浙江畲族武术的地域性特征》一文中从地域环境、社会现象、人文因素等地域文化方面研究了浙江畲族武术形成的征[10]。兰润生,林荫生,黄晓鹏等在《对福建省畲族民间武艺活动特征的分析》一文中,从畲族民间武艺形成的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两方面对畲族民间武艺的特点进行论述[11]。林荫生在《畲族拳》一书介绍了畲家拳起源,对畲家拳所要注重的步法、发力、手法及形进行了阐述,对畲家拳的历史、武德、功法、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2]。
四、结束语
前人从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畲家拳的发展进程进行宏观的整理;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研究畲家拳的历史、武德、功法、特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如何解决畲家拳的传承过程,是最为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武术传承过程中练习者(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少的问题,学者们只给出了宏观的建议,实际的指导没有。传承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如何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其中,是促进畲家拳传承的关键所在。要使畲家拳传承得到切实可行的持续性发展,这需要通过畲家拳的传承人与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体育教育传承中的作用。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金斗洋畲家拳在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900256。
参考文献:
[1]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 潘开元.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8:61-63.
[3] 王静.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 骆慧.传统武术的开放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5] 任学锋.传统武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J].中华武术(研究).2011.02:8-10.
[6] 兰润生.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2:55-58.
[7] 郭平华.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 兰润生.福建省畲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2:83-86,90.
[9] 李晓明,戴红云,刘俊峰,金晓峰,李文.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J].丽水学院学报.2011.05:68-71.
[10] 郭守靖,吴国正,慰升华.浙江畲族武术的地域性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1-13.
[11] 兰润生,林荫生,黄晓鹏.对福建省畲族民间武艺活动特征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9:1181-1183.
[12] 林荫生.畲族拳[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摘 要 前人从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武术及畲家拳的发展进程进行宏观的整理;从社会文化角度对畲家拳的历史、武德、功法、特征进行了梳理。对于武术的传承大多数学者只给出了宏观的建议,实际的指导意见很少。如何发挥学校在民族体育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促进畲家拳的传承与发展,这需要畲家拳的传承人与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关键词 武术 畲家拳 传承 研究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精神力量。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正是这些特有的文化基因构成畲族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与历史记忆。畲家拳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版列入中华武术文库的《畲族拳》一书,即以金斗洋村畲家拳术作为研究对象。但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相对缓慢,困难重重,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有关传统武术的传承研究现况
许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一文中,从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武术文化的历史教育特征,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文化,其外层文化为武术技术体系,中层文化为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活动,深层次文化为武术的本质、文化内涵、理论基础等[1]。重点对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的中间层文化的教育传承活动进行的研究,主张应改革当今武术教育体系,认为武术教育应改为武术文化教育。他的文章主要从宏观方面围绕武术文化教育传承进行研究。
潘开元在《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一文中,从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与学校体育师生教学模式的差异中寻求结合点,认为降低学校体育传统武术的教学目标,建立具有长期性的传统武术教学体系,多方面培养师资力量可促进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2]。
王静在《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一文中,从河南省心意拳的每个主要传承人的社会关系入手,对传承的三种方式即血缘传承、地缘传承和民族传承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心理与社会因素是产生传承方式的主要原因[3]。他对河南心意拳传承问题进行一次多角度的分析论证,即从传承者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的角度入手,也对产生传承的三种方式即血缘传承、地缘传承和民族传承的原因及背景进行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层面的深度分析,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武术传承过程中传承者心理特征的。
骆慧在《传统武术的开放式发展研究——以山东菏泽传统武术的节庆参与为例》一文中,以山东菏泽传统武术的节庆参与为例从武术节庆参与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参与节庆”,认为将参与节庆活动作为突破口,可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4]。
任学锋在《传统武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一文中对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武术没有实践舞台,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正被摧毁是传统武术遭遇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5]。
二、有关畲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况
兰润生在《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受到畲民居住面广、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影响,只有加强畲族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畲族学校民间体育活动、提高畲族体育的竞技性、注重畲族体育的文化交流,才可以发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6]。
郭平华在《近10年畲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认为,我国畲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发展”、“文化特征”、“学校体育与畲族民族体育的关系”三个主题进行。其中“发展”为最主要的主题,体育的文化特征仍是传统主题,认为学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传承作用[7]。在研究层次上,对畲族体育所处的现状并没有深入探究;对畲族体育所处的困境和出路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深。
兰润生在《福建省畲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福建省畲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动机、密度、持续时间、兴趣以及少数民族学校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发展畲族体育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革少数民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评价重点、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等对策[8]。
李晓明,戴红云,刘俊峰,金晓峰,李文等著《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认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可以通过把畲族传统体育教材化,在学校中开设畲族传统体育课程与通过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推广普及;在社会教育中通过社区教育的文体竞赛、娱乐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在群众中推广普及[9]。他不仅从学校的角度,而且从社区教育的角度讲述了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
三、有关畲族武术与畲家拳方面的研究现况
郭守靖,吴国正,慰升华在《浙江畲族武术的地域性特征》一文中从地域环境、社会现象、人文因素等地域文化方面研究了浙江畲族武术形成的征[10]。兰润生,林荫生,黄晓鹏等在《对福建省畲族民间武艺活动特征的分析》一文中,从畲族民间武艺形成的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两方面对畲族民间武艺的特点进行论述[11]。林荫生在《畲族拳》一书介绍了畲家拳起源,对畲家拳所要注重的步法、发力、手法及形进行了阐述,对畲家拳的历史、武德、功法、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2]。
四、结束语
前人从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畲家拳的发展进程进行宏观的整理;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研究畲家拳的历史、武德、功法、特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如何解决畲家拳的传承过程,是最为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武术传承过程中练习者(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少的问题,学者们只给出了宏观的建议,实际的指导没有。传承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如何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其中,是促进畲家拳传承的关键所在。要使畲家拳传承得到切实可行的持续性发展,这需要通过畲家拳的传承人与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体育教育传承中的作用。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金斗洋畲家拳在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900256。
参考文献:
[1]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 潘开元.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8:61-63.
[3] 王静.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 骆慧.传统武术的开放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5] 任学锋.传统武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J].中华武术(研究).2011.02:8-10.
[6] 兰润生.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2:55-58.
[7] 郭平华.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 兰润生.福建省畲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2:83-86,90.
[9] 李晓明,戴红云,刘俊峰,金晓峰,李文.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J].丽水学院学报.2011.05:68-71.
[10] 郭守靖,吴国正,慰升华.浙江畲族武术的地域性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1-13.
[11] 兰润生,林荫生,黄晓鹏.对福建省畲族民间武艺活动特征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9:1181-1183.
[12] 林荫生.畲族拳[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