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及西方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本文将回顾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不同阶段的文化教学情况,基于文化输出必要性分析,指出文化输出自觉与意识培养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输出;自觉
一、文化输出自觉视角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老先生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大学英语教学回顾
英语在中国一直是一门外语。中国的英语教学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纯语言教学零目的语文化时期;关注目的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时期;重目的语文化输入轻本族语文化输入与输出时期[1]。
(一)注重目的语文化——英美文化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导入”这一术语便在我国出现,并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影响。赵贤洲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一文,较早提出了“文化导入”的概念[2]。而后语言教育专家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环节等方面都对目的语文化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知识匮乏,母语文化意识日益淡薄,导致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严重失衡。
(二)关于中国文化教育
1.强调中国文化输入阶段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从此,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初现端倪。研究者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象、中国文化的导入、中国文化的教育价值等等。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对教育现状及后果的描述;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状的研究,其中包括许多定量调查研究,如魏宏君(2009)通过三段资料的调查引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阐述这项研究的现状以及进行研究的意义;肖龙福(2010)等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方式,揭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并提出相关建议;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大部分受试者不能较好的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刘世文于2002年对厦门集美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157名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试者的该能力都相对较弱;朱肖一(2005)对浙江工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01、02级大学生和0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发现研究生用英语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率不高,而本科生的正确率则更低。姬京彤、宋莉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参加测试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这些研究最终都指向了以应试为中心、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我国英语教学[2]。
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如陆全(2004)分析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的目的并指出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曹威(2009)介绍了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课程教学的策略。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如王佳棋(2009)概括了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途径;王胜利(2010)研究了民族文化导入外语教学的对策。
2.关注中国文化输出阶段
教育部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欧阳国华的《浅析目的语文化输入和母语文化输出的矛盾机制》认为当今外语教育始终存在两种倾向:重语言教学的应试教学,忽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视母语文化的输出。欧阳国华认为,在传授目的语文化的同时,确立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平等地位是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本土文化也需要通过外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势必造成母语文化的缺失,甚至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疏离和否定。李颖在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发表的《试论基础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要提高“语言输出”质量,不仅要提高语言本身的输出,更须扩大文化输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章建议,教师在促进文化输入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对比研究,探討如何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预示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达到交际的成功。总体而言,基础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出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度”,即适度与深度,二是母语文化输出的“量”。曹威《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认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在输入目的语文化和重构中国文化起到作用的同时,外语学习者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对外输出是肩负首当其冲的责任的[3]。 三、文化输出的必要性
(一)国际形势变化,重返世界中国话语权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走向了思想、文化领域。面对当今世界热议的“中国将成为世界霸主”的说法,中国只有通过文化来说服世界,告诉世界中国的文化是和谐的、内敛的、非侵略性的,中国也是和谐的、非对抗性的,主张和平共处的。为了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和重拾中国的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我们必须进行文化输出,并提高文化输出的策略。
(二)文化安全,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起点
中西方文化不平等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传统几乎断裂。而出于对中国屡受欺凌的文化根源反思,传统文化屡遭破坏,五四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大革命中砸烂传统更是登锋造极,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尚未完全恢复,又遭遇了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保守的态度,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传播更加迅捷,加快了文化创新的速度,这使得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下难以表达自己的魅力,从而引起传统文化的危机。由此可见,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不仅对国家的文化主权造成威胁,也威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扬光大,对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4]。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输出与时俱进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已经没有列强可以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但国人自己的文化自卑主义却成为阻碍中国的崛起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实现中国崛起,必须重视文化输出问题,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再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持续升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输出。
四、结语
外语教学不是、也绝对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教学活动,语言學习者必将被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所吸引和影响。Damen认为:“语言学习隐含了文化学习”。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操双语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双重文化者,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有效发生,而跨文化交际决不只是对交际对象的“理解”,同时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必须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并举,不可偏废。没有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就不能更好地实现母语文化的输出,同样,没有母语文化的输出就不能更好地完成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只有拥有自己的母语文化,才有资格进行跨文化交际;缺失了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将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大学英语部)
作者简介:宗亚妮,女,硕士,西安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3-25.
[2]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78-80.
[3]王岳川.发现东方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5-285.
[4]高宏存,牟晓春.文化输出:文化大国崛起的主要姿态和应变策略[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2):20-2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输出;自觉
一、文化输出自觉视角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老先生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大学英语教学回顾
英语在中国一直是一门外语。中国的英语教学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纯语言教学零目的语文化时期;关注目的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时期;重目的语文化输入轻本族语文化输入与输出时期[1]。
(一)注重目的语文化——英美文化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导入”这一术语便在我国出现,并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影响。赵贤洲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一文,较早提出了“文化导入”的概念[2]。而后语言教育专家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环节等方面都对目的语文化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知识匮乏,母语文化意识日益淡薄,导致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严重失衡。
(二)关于中国文化教育
1.强调中国文化输入阶段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从此,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初现端倪。研究者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象、中国文化的导入、中国文化的教育价值等等。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对教育现状及后果的描述;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状的研究,其中包括许多定量调查研究,如魏宏君(2009)通过三段资料的调查引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阐述这项研究的现状以及进行研究的意义;肖龙福(2010)等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方式,揭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并提出相关建议;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大部分受试者不能较好的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刘世文于2002年对厦门集美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157名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试者的该能力都相对较弱;朱肖一(2005)对浙江工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01、02级大学生和0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发现研究生用英语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率不高,而本科生的正确率则更低。姬京彤、宋莉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参加测试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这些研究最终都指向了以应试为中心、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我国英语教学[2]。
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如陆全(2004)分析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的目的并指出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曹威(2009)介绍了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课程教学的策略。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如王佳棋(2009)概括了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途径;王胜利(2010)研究了民族文化导入外语教学的对策。
2.关注中国文化输出阶段
教育部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欧阳国华的《浅析目的语文化输入和母语文化输出的矛盾机制》认为当今外语教育始终存在两种倾向:重语言教学的应试教学,忽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视母语文化的输出。欧阳国华认为,在传授目的语文化的同时,确立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平等地位是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本土文化也需要通过外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势必造成母语文化的缺失,甚至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疏离和否定。李颖在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发表的《试论基础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要提高“语言输出”质量,不仅要提高语言本身的输出,更须扩大文化输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章建议,教师在促进文化输入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对比研究,探討如何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预示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达到交际的成功。总体而言,基础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出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度”,即适度与深度,二是母语文化输出的“量”。曹威《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认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在输入目的语文化和重构中国文化起到作用的同时,外语学习者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对外输出是肩负首当其冲的责任的[3]。 三、文化输出的必要性
(一)国际形势变化,重返世界中国话语权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走向了思想、文化领域。面对当今世界热议的“中国将成为世界霸主”的说法,中国只有通过文化来说服世界,告诉世界中国的文化是和谐的、内敛的、非侵略性的,中国也是和谐的、非对抗性的,主张和平共处的。为了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和重拾中国的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我们必须进行文化输出,并提高文化输出的策略。
(二)文化安全,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起点
中西方文化不平等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传统几乎断裂。而出于对中国屡受欺凌的文化根源反思,传统文化屡遭破坏,五四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大革命中砸烂传统更是登锋造极,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尚未完全恢复,又遭遇了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保守的态度,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传播更加迅捷,加快了文化创新的速度,这使得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下难以表达自己的魅力,从而引起传统文化的危机。由此可见,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不仅对国家的文化主权造成威胁,也威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扬光大,对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4]。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输出与时俱进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已经没有列强可以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但国人自己的文化自卑主义却成为阻碍中国的崛起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实现中国崛起,必须重视文化输出问题,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再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持续升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输出。
四、结语
外语教学不是、也绝对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教学活动,语言學习者必将被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所吸引和影响。Damen认为:“语言学习隐含了文化学习”。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操双语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双重文化者,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有效发生,而跨文化交际决不只是对交际对象的“理解”,同时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必须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并举,不可偏废。没有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就不能更好地实现母语文化的输出,同样,没有母语文化的输出就不能更好地完成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只有拥有自己的母语文化,才有资格进行跨文化交际;缺失了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将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大学英语部)
作者简介:宗亚妮,女,硕士,西安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3-25.
[2]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78-80.
[3]王岳川.发现东方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5-285.
[4]高宏存,牟晓春.文化输出:文化大国崛起的主要姿态和应变策略[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