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5·12”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把镜头对准了灾区,央视一套、新闻频道立刻中断了正常节目的播出,开始24小时直播地震灾情,充分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的快速反应及应变能力,在我国灾害电视报道的历史上意义重大。
但是,当灾难过后,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在灾害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在突发性灾害事件报道中的具体反映。它要求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报灾更要报人,深切关注灾区人民的命运,要求媒体既要准确及时报道灾害情况,又要报道灾区人民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感受,要更多地关心受灾人民的命运及精神状态,把尊重生命和对人的关爱放在首位。
以此次地震灾害报道为例,电视直播过程中每天都会播报最新的获救人数、遇难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的数据,而且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里,以关注救援行动为主,关注救援的进展,也关注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也符合温总理对救援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的指示,把救人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媒体的报道方针与政府的救灾政策有很好的契合,步调一致。
央视直播主持人赵普在此次直播中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赵普在15日的直播中看到都江堰某医生的孩子被埋废墟之下仍然坚守岗位的画面,忍不住在直播中哽咽,在直播中他讲了这段话:“我只是在各种惨烈严峻的数字中告诉你一个生还的好消息,让你松一口气,那个时候讲故事就太不要脸了。前段时间一个电台在做直播连线的时候,让困在底下的人说一句话,当时我就很不高兴,这是违反常识的做法。你做记者,传递信息是你的职责,但你让废墟里面的人喊话,是在消耗他的生命。”①赵普用真情打动了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人,可见,在职业要求和良心道德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特别是在灾害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应该是每个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视角选择,体现专业素质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根据灾难性事件的特征,有三个可供报道的角度:灾难事件本身、灾难事件的受害者、灾难事件所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如何选择报道的角度,体现了媒体的价值观。面对突发性的灾害,对于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报道的方法主要有主持人现场直播、连续性跟踪报道、访谈、评论等。②
在灾害发生之初,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往往是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现受灾地区的画面,有时还配以主持人的解说,使画面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人们更具有现场感和同步感。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的15时02分,央视的直播窗口就打开了,开始了有关地震情况的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连线在成都的记者,介绍地震发生时成都的情况。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直播报道主要以救援为主,时刻关注救援行动的进展。随着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的流逝,在关注救援行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安置情况以及救援行动中的感人事迹,以表达对舍生忘死的消防员、人民子弟兵、警察和勇敢面对灾难的普通人的敬意。当地震过去较长时间之后,直播报道开始关注社会各界的爱心行动,也制作了各种形式的节目,如央视赈灾晚会《爱的奉献》。同时也侧重报道政府和社会行为,如政府对灾区的拨款、社会上各种自发的悼念活动等。
此次对汶川地震的直播报道,对地震灾害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让人们得以全面了解整个地震灾情,这当然离不开媒体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就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奔赴灾区,发回第一手的素材,他们的职业精神值得人们钦佩。
媒体责任,关照特殊人群
灾难性事件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恰当地处理灾难新闻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不良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安抚,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③
从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里我们知道,此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学校,当时还有学生在上课,所以很多学生都被埋在了废墟下面,救援行动最先在学校展开。许多家庭经历了生离死别,我们可以从直播画面中看到,学校周边都是焦急等待的家长,当救援队伍在学校的废墟中搬开一块块楼板救出孩子的时候,大家都会松一口气。在地震直播过程中,人们没有看到过于血腥的画面,看到的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和受灾的群众。例如央视记者在地震灾区拍的一个救援场面,受难者双腿被压在水泥板下,血肉模糊,为了把他救出来,他的双腿被锯断,现场拍摄的画面传回电视台播出的时候,锯腿的画面被切走。再如白岩松看到一幅画面:50个遇难的孩子躺在操场上,他们的老师在鞠躬。“的确感人,但坚决不播!有些东西播出之后,给人的打击确实太大了……”白岩松说。④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是可圈可点,不仅考虑到了受灾人群,同时也考虑到了普通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血腥残酷的画面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敬,对普通观众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有可能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在这里,我国的媒体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关怀者的角色。
注释:
①④中华电视网,《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全纪录》,http//tvz.cn/html/news/dianshibaodao/200805/24-436.html
②任志豪:《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新闻爱好者》,2005(8)。
③邓林奕:《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新闻爱好者》,2000(5)。
(郑世明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维娟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7级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但是,当灾难过后,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在灾害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在突发性灾害事件报道中的具体反映。它要求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报灾更要报人,深切关注灾区人民的命运,要求媒体既要准确及时报道灾害情况,又要报道灾区人民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感受,要更多地关心受灾人民的命运及精神状态,把尊重生命和对人的关爱放在首位。
以此次地震灾害报道为例,电视直播过程中每天都会播报最新的获救人数、遇难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的数据,而且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里,以关注救援行动为主,关注救援的进展,也关注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也符合温总理对救援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的指示,把救人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媒体的报道方针与政府的救灾政策有很好的契合,步调一致。
央视直播主持人赵普在此次直播中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赵普在15日的直播中看到都江堰某医生的孩子被埋废墟之下仍然坚守岗位的画面,忍不住在直播中哽咽,在直播中他讲了这段话:“我只是在各种惨烈严峻的数字中告诉你一个生还的好消息,让你松一口气,那个时候讲故事就太不要脸了。前段时间一个电台在做直播连线的时候,让困在底下的人说一句话,当时我就很不高兴,这是违反常识的做法。你做记者,传递信息是你的职责,但你让废墟里面的人喊话,是在消耗他的生命。”①赵普用真情打动了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人,可见,在职业要求和良心道德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特别是在灾害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应该是每个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视角选择,体现专业素质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根据灾难性事件的特征,有三个可供报道的角度:灾难事件本身、灾难事件的受害者、灾难事件所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如何选择报道的角度,体现了媒体的价值观。面对突发性的灾害,对于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报道的方法主要有主持人现场直播、连续性跟踪报道、访谈、评论等。②
在灾害发生之初,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往往是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现受灾地区的画面,有时还配以主持人的解说,使画面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人们更具有现场感和同步感。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的15时02分,央视的直播窗口就打开了,开始了有关地震情况的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连线在成都的记者,介绍地震发生时成都的情况。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直播报道主要以救援为主,时刻关注救援行动的进展。随着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的流逝,在关注救援行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安置情况以及救援行动中的感人事迹,以表达对舍生忘死的消防员、人民子弟兵、警察和勇敢面对灾难的普通人的敬意。当地震过去较长时间之后,直播报道开始关注社会各界的爱心行动,也制作了各种形式的节目,如央视赈灾晚会《爱的奉献》。同时也侧重报道政府和社会行为,如政府对灾区的拨款、社会上各种自发的悼念活动等。
此次对汶川地震的直播报道,对地震灾害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让人们得以全面了解整个地震灾情,这当然离不开媒体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就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奔赴灾区,发回第一手的素材,他们的职业精神值得人们钦佩。
媒体责任,关照特殊人群
灾难性事件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恰当地处理灾难新闻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不良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安抚,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③
从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里我们知道,此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学校,当时还有学生在上课,所以很多学生都被埋在了废墟下面,救援行动最先在学校展开。许多家庭经历了生离死别,我们可以从直播画面中看到,学校周边都是焦急等待的家长,当救援队伍在学校的废墟中搬开一块块楼板救出孩子的时候,大家都会松一口气。在地震直播过程中,人们没有看到过于血腥的画面,看到的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和受灾的群众。例如央视记者在地震灾区拍的一个救援场面,受难者双腿被压在水泥板下,血肉模糊,为了把他救出来,他的双腿被锯断,现场拍摄的画面传回电视台播出的时候,锯腿的画面被切走。再如白岩松看到一幅画面:50个遇难的孩子躺在操场上,他们的老师在鞠躬。“的确感人,但坚决不播!有些东西播出之后,给人的打击确实太大了……”白岩松说。④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是可圈可点,不仅考虑到了受灾人群,同时也考虑到了普通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血腥残酷的画面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敬,对普通观众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有可能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在这里,我国的媒体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关怀者的角色。
注释:
①④中华电视网,《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全纪录》,http//tvz.cn/html/news/dianshibaodao/200805/24-436.html
②任志豪:《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新闻爱好者》,2005(8)。
③邓林奕:《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新闻爱好者》,2000(5)。
(郑世明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维娟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7级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