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石油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围绕石油展开的大国竞争方兴未艾。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进口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应主动参与国际石油竞争,建立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开发战略、石油技术战略和石油运输战略。
【关键词】 石油竞争 石油安全 国际战略 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尤其是石油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对石油消费的增长需求有赖于国际市场。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石油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应建立完善的石油安全体系,积极应对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
1. 国际石油竞争产生的原因
国际石油竞争是指世界各国为争夺全球石油资源展开的争夺。国际石油竞争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日趋激烈,主要有以下原因:
1.1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
世界石油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的特点是相对集中。首先是油源集中。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的95%,仅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它还有6个石油储量在40~60亿吨的大盆地,这六大盆地的石油远景储量就占全球石油远景储量的67.3%。其次是储量集中。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油田中,有37个储量在6.7亿吨以上的巨型油田,合计储量即占世界总储量的51%。第三是储油国家集中。在世界200来个国家中,储油国约有60多个,1996年初探明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国家只有18个,它们合计占世界总储量的92%。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四分之一。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3%。
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与石油非等量需求的矛盾,是导致国际石油竞争的前提条件。
1.2科技革命、经济增长是引致国际石油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
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渗透效应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正步入新一轮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能源需求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在过去,能源需求的增长大体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从1971年以来,GDP每增长1%,一次能源消费便增加0.64%。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石油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对其开采和消费具有一次性、排他性,一国的占有和消费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占有和消费。
1.3主要经济大国对石油需求的高度依赖
1.3.1对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主要经济大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大都高于其国内石油的自给率,且呈不断上升之势。据《世界能源展望·2002》的预测,美国和加拿大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从目前的46%升至2030年的56%。日本是世界上原油自给率最低的国家,其石油进口依赖度达95%以上。欧盟的石油消费量中,本地产量只占27%。中国已在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在石油需求中的比例将在2030年达到82%,而在2001年仅为34%。
1.3.2对同一石油产地的高度依赖。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也是目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在2001年世界石油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中,有五个是中东波斯湾地区国家。中东地区拥有世界原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拥有未发现资源量的近40%。日本的石油进口在80年代约有65%来自于中东,而今天,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高达88.9%。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2年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21.7%。中国50%以上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地区。
2. 国际石油竞争态势
石油在常规能源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稀缺性,客观上决定了供求双方在石油竞争中所处地位的差异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历史上,对石油的占有与需求一直被作为衡量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的重要标志。石油因此被称为战略产品。当前围绕石油展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
2.1战略赢家:美国在全球石油竞争中占支配地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谁占有了石油,谁就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主动。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汉斯·摩根索认为:“谁能把它们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的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西方出现了“资源战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主线,是国家间对石油、木材、矿石和水等战略性物质资源的竞争,并因此带来地区不稳定。对此,美国不惜调动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军事的资源,力图控制世界上更多的油气资源。目前,全球18个石油资源大国除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之外,其余14个石油资源大国共计1 180亿吨可采储量(占全球的71.06%)均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中。
2.2战略卖家:俄罗斯的石油外交
世界石油地缘格局,从北非、中东、中亚到俄罗斯,呈一个巨大的带状结构。俄罗斯石油储量达1 370亿桶,接近世界总储量的14%。除欧佩克之外,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2004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达到创纪录的4.59亿吨,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及石油和油品出口国。
当前,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稳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连接东西、辐射性强、紧临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以获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普京政府的“能源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不断扩大原油出口,使俄罗斯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2003年出台的《至2020年前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明确指出:“石油已经取代了军事力量成为俄罗斯的权力之源。”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评价说:“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能源之一,它同核武器一道构成了俄罗斯谋取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两个拳头’。”
参考文献:
[1] 国际能源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世界能源展望·2002[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 王潼.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翻两番的艰巨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3(6):1-3.
[4] 孙永祥.俄罗斯油气工业近况和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J].当代石油石化,2004(10).
[5] 汉斯·摩根索.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53.
[6] 宿景祥.世界不会因缺资源而动荡[N].环球时报,2005-09-26.
[7] 王东海.论中国的石油资源安全战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资源系资源勘查工程3班)
【关键词】 石油竞争 石油安全 国际战略 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尤其是石油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对石油消费的增长需求有赖于国际市场。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石油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应建立完善的石油安全体系,积极应对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
1. 国际石油竞争产生的原因
国际石油竞争是指世界各国为争夺全球石油资源展开的争夺。国际石油竞争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日趋激烈,主要有以下原因:
1.1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
世界石油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的特点是相对集中。首先是油源集中。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的95%,仅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它还有6个石油储量在40~60亿吨的大盆地,这六大盆地的石油远景储量就占全球石油远景储量的67.3%。其次是储量集中。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油田中,有37个储量在6.7亿吨以上的巨型油田,合计储量即占世界总储量的51%。第三是储油国家集中。在世界200来个国家中,储油国约有60多个,1996年初探明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国家只有18个,它们合计占世界总储量的92%。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四分之一。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3%。
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与石油非等量需求的矛盾,是导致国际石油竞争的前提条件。
1.2科技革命、经济增长是引致国际石油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
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渗透效应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正步入新一轮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能源需求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在过去,能源需求的增长大体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从1971年以来,GDP每增长1%,一次能源消费便增加0.64%。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石油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对其开采和消费具有一次性、排他性,一国的占有和消费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占有和消费。
1.3主要经济大国对石油需求的高度依赖
1.3.1对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主要经济大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大都高于其国内石油的自给率,且呈不断上升之势。据《世界能源展望·2002》的预测,美国和加拿大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从目前的46%升至2030年的56%。日本是世界上原油自给率最低的国家,其石油进口依赖度达95%以上。欧盟的石油消费量中,本地产量只占27%。中国已在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在石油需求中的比例将在2030年达到82%,而在2001年仅为34%。
1.3.2对同一石油产地的高度依赖。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也是目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在2001年世界石油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中,有五个是中东波斯湾地区国家。中东地区拥有世界原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拥有未发现资源量的近40%。日本的石油进口在80年代约有65%来自于中东,而今天,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高达88.9%。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2年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21.7%。中国50%以上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地区。
2. 国际石油竞争态势
石油在常规能源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稀缺性,客观上决定了供求双方在石油竞争中所处地位的差异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历史上,对石油的占有与需求一直被作为衡量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的重要标志。石油因此被称为战略产品。当前围绕石油展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
2.1战略赢家:美国在全球石油竞争中占支配地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谁占有了石油,谁就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主动。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汉斯·摩根索认为:“谁能把它们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的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西方出现了“资源战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主线,是国家间对石油、木材、矿石和水等战略性物质资源的竞争,并因此带来地区不稳定。对此,美国不惜调动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军事的资源,力图控制世界上更多的油气资源。目前,全球18个石油资源大国除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之外,其余14个石油资源大国共计1 180亿吨可采储量(占全球的71.06%)均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中。
2.2战略卖家:俄罗斯的石油外交
世界石油地缘格局,从北非、中东、中亚到俄罗斯,呈一个巨大的带状结构。俄罗斯石油储量达1 370亿桶,接近世界总储量的14%。除欧佩克之外,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2004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达到创纪录的4.59亿吨,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及石油和油品出口国。
当前,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稳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连接东西、辐射性强、紧临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以获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普京政府的“能源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不断扩大原油出口,使俄罗斯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2003年出台的《至2020年前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明确指出:“石油已经取代了军事力量成为俄罗斯的权力之源。”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评价说:“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能源之一,它同核武器一道构成了俄罗斯谋取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两个拳头’。”
参考文献:
[1] 国际能源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世界能源展望·2002[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 王潼.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翻两番的艰巨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3(6):1-3.
[4] 孙永祥.俄罗斯油气工业近况和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J].当代石油石化,2004(10).
[5] 汉斯·摩根索.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53.
[6] 宿景祥.世界不会因缺资源而动荡[N].环球时报,2005-09-26.
[7] 王东海.论中国的石油资源安全战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资源系资源勘查工程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