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八极拳的渊源和名称的由来,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这种观点至今在被很多八极拳门人沿用和肯定,致使国家武术权威人士也持此说并屡屡见诸报刊和各种综合图书。
刘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说:“八极拳是贯通古今的著名拳法,其发源地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此地俗名‘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耙’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当作‘耙’的简体字来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耙子拳’的意思”。同时刘先生还引用了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上的一段话:
“古今拳家,①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囡拳,各式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②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③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④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出棍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紧接着,刘先生又解释道:
“由此可知,此拳法在明代已是相当有名,但因为‘巴子拳’非常粗俗,因此清康熙年间的门人吴钟将它改称‘八极拳’。在北方‘巴子’和‘八极’皆为八声,所以声音非常接近,而且多为口传,故常有音不变而文字改变的情形。”
以上是刘先生的观点,可是笔者经过研究考证,却与先生的观点不同。不同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巴子拳”之名并不粗俗;二是巴子拳并不是指八极拳。
下面笔者就阐述自己的理由:
刘先生认为“巴子拳”粗俗,主要是在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当中有“巴子”一词,上面的解释是:“巴子:北方谓女阴,又戏为口之代称;南方小儿语,为男阴。”如我们在电视剧和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当中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骂人话“你妈拉个巴子”。的确,这样的话确实难听又粗俗,是对别人的严重蔑视和侮辱。不过这样的话在北方司空见惯,后来竟发展成为粗鲁男人的口头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巴子”有这样的含义就认为“巴子拳”粗俗,正像“坏蛋”和“小坏蛋”、“鬼”和“小鬼”一样,“坏蛋”、“鬼”指的是歹徒和恶人,而“小坏蛋”、“小鬼”指的则是大人对小孩的昵称,说小孩活泼机灵的意思。我们不能因为加了一个字,就说“小坏蛋”和“小鬼”是阴险毒辣的小孩。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巴子”后加了个“拳”字,就认为“巴子拳”也是粗俗的。试想,“巴子拳”的创造者能给自己的拳术起一个难听的名字吗?戚继光能将一个粗俗的拳种收进自己的书中并称为“今之有名者”吗?何况,“巴子”这个词还有别的更有人文色彩的意义。
下面,我们翻开《辞海》,上面对“巴子”的解释是:
“巴子,古族名,国名。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来向川东扩展。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期对川东、鄂西的开发有重要的贡献。”
可见,“巴子”指的是古代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名。
再看巴子拳,《纪效新书》上记述的一段话,主要是总结介绍古今武术各大门派和拳种。前面文中的①②③④为笔者所加注,主要是分一下类。①类讲的只是宋太祖的拳,包括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和囡拳;②类讲的只是温家拳,包括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和十二短,都是以招式的数量来命名的拳术;③类讲的是吕红八下和绵张短打,都是以人名命名的拳术;④类讲的是山东省拳派、少林寺(河南省)、青田(福建省青田县)、巴子(四川省)三个地方的拳棍,都是以地名命名的拳术和棍术。由此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巴子”指的确实是一个地方。因此,“巴子”的“巴”并非“八极”的“八”。
为了让大家对“巴”有一个较为真实详细的了解,笔者就多费一些话,把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据《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记载:“《禹贡》梁州之城,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古谓之巴。”这种记载最早见于已佚的汉代徼周所著的《巴记》,是一种起源较早、流传较广的说法。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该地所产植物而得名的。《史记·张仪列传》记“苴、蜀相攻击”,唐代司马贞作《索隐》解释道:“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苴就是芦苇,四川俗称芭茅,盛产于川东一带,由于它是巴地常见之物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说法。
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东汉许慎著《说文》,谈到“巴”字时说:“巴,虫也。或日蛇食象。”后一种说法沿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后来所谓“巴蛇吞象”的成语,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近代还有人认为巴是代表一种地形的,如有的研究者曾说:“巴之本意为坝。《广韵》巴在麻韵,坝在玛韵,巴、坝同音,为平去稍异……《广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坝’。”持这种意见的人主张巴族是古代居住在平坝的一种民族,因此得名。
以上种种,似乎都是揣测的成分居多,缺乏事实依据。但是这是古人根据传说最早的记录,尽管存在不足,但仍有参考的价值。
关于“巴子”一词,笔者认为是一个地名的原因来源于《华阳同志·巴志》:“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日子。”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据《中国古代史》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曾借助巴国的军队打败纣王。后来武王奖励有功之臣,于是封巴国为诸侯国,即臣子国,周与巴建立了同盟,关系十分密切。从此,“巴子”之名广传于世。如在《左传·恒功九年》有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可见,这里“巴子”、“楚子”就是武王“爵之以子”的结果。
另外“巴子”还出现在《十道志》中:“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如黔中。”《太平寰宇记·卷120》:“五溪谓酉、辰、巫、武、源。故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这两种记载表明,巴国曾被楚国打败过。“巴子兄弟”指的就是巴国的五员大将。
了解了“巴子”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们再看“巴子”与拳有什么关系。
我们仍在《华阳国志·巴志》看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周武王战胜纣王主要靠的还是巴国的军队。巴人“勇锐”,说明巴国人深懂军事谋略,精通战场搏击之术。《华阳国志·巴志》还讲:“阆中有渝水,琮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里的“琮 民”,实际上指的是巴人。由于巴人武功卓越,皇帝才令乐人学习这种功夫。所以说,“巴子国”的人是懂武功拳术的,而且当时还是非常突出优秀的。戚继光之所以称“巴子拳棍”有名,看来是有充分证据和充分理南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巴子拳棍”应该指的是古代巴子国的代表拳械种类,这种以“国家”和地名命名拳术的方式在古今中外也是常见的事情,以国家冠以名称的,如日本、朝鲜、韩国就称我国的武术为“唐手”,意思是中国唐朝的武术技击手法。同样,我国也称泰国的武术为“泰拳”,称巴西国的格斗搏击术为“巴西柔术”。以地名相称的就更多了,如少林拳、武当剑、峨眉枪、赵堡太极拳等。明朝时期,“巴子拳棍”指的就是四川省、湖北省一带少数民族演练的武术流派,而且这种流派历史悠久,功夫非凡。戚继光称其有名,绝非虚语。因此笔者断定,巴子拳与八极拳不是一回事。
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就再举一例说明。某武术杂志编辑龚先生写了一篇《武术之旅15站——重庆巴蜀行》的文章,据文中介绍:“重庆,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地处川东,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
“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巴蜀武术家赵子虬先生的儿子赵幼生先生给我们表演了三十六闭手、点易拳、铁佛门金刚拳、巴子刀、黄林派等武术套路,其中的巴子刀尤其引人注意。”
“巴子刀是从古代巴人上山砍柴时,挑柴禾的担子演化出来的。这种担子两头是尖的,插入柴禾捆,担在肩上。演化为兵器,两头都有刀锋。这是非常具有巴人生活、劳动特点的武术器械。”
“1992年重庆市的渝北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重庆人都说自己是巴人的后裔,重庆的武术是巴子武术”。
从龚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古代巴人的确深谙武功,而且流传至今长盛不衰。他们的武功不但包括戚继光所说的“巴子拳”和“巴子棍”,还包括“巴子枪”和“巴子刀”。
四川巴蜀峨眉黄林派武术家傅尚勋先生在回答龚先生的提问时则明确回答:“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巴子拳棍就属于峨眉武术。”
至于刘先生说巴子拳是八极拳的观点,根据他一说“巴子拳”是“耙子拳”,一说“巴子拳”是八极拳,可见先生也仅仅是推断设想而已。笔者之所以加上这一章节,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拿出有据可查的证据证明事实的真相,给八极拳爱好者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巴子拳和八极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刘云樵先生的观点,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也说:“云樵先生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不免有‘孤证’之嫌。”看来马先生对“巴子拳”即“八极拳”的观点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刘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说:“八极拳是贯通古今的著名拳法,其发源地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此地俗名‘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耙’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当作‘耙’的简体字来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耙子拳’的意思”。同时刘先生还引用了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上的一段话:
“古今拳家,①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囡拳,各式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②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③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④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出棍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紧接着,刘先生又解释道:
“由此可知,此拳法在明代已是相当有名,但因为‘巴子拳’非常粗俗,因此清康熙年间的门人吴钟将它改称‘八极拳’。在北方‘巴子’和‘八极’皆为八声,所以声音非常接近,而且多为口传,故常有音不变而文字改变的情形。”
以上是刘先生的观点,可是笔者经过研究考证,却与先生的观点不同。不同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巴子拳”之名并不粗俗;二是巴子拳并不是指八极拳。
下面笔者就阐述自己的理由:
刘先生认为“巴子拳”粗俗,主要是在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当中有“巴子”一词,上面的解释是:“巴子:北方谓女阴,又戏为口之代称;南方小儿语,为男阴。”如我们在电视剧和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当中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骂人话“你妈拉个巴子”。的确,这样的话确实难听又粗俗,是对别人的严重蔑视和侮辱。不过这样的话在北方司空见惯,后来竟发展成为粗鲁男人的口头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巴子”有这样的含义就认为“巴子拳”粗俗,正像“坏蛋”和“小坏蛋”、“鬼”和“小鬼”一样,“坏蛋”、“鬼”指的是歹徒和恶人,而“小坏蛋”、“小鬼”指的则是大人对小孩的昵称,说小孩活泼机灵的意思。我们不能因为加了一个字,就说“小坏蛋”和“小鬼”是阴险毒辣的小孩。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巴子”后加了个“拳”字,就认为“巴子拳”也是粗俗的。试想,“巴子拳”的创造者能给自己的拳术起一个难听的名字吗?戚继光能将一个粗俗的拳种收进自己的书中并称为“今之有名者”吗?何况,“巴子”这个词还有别的更有人文色彩的意义。
下面,我们翻开《辞海》,上面对“巴子”的解释是:
“巴子,古族名,国名。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来向川东扩展。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期对川东、鄂西的开发有重要的贡献。”
可见,“巴子”指的是古代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名。
再看巴子拳,《纪效新书》上记述的一段话,主要是总结介绍古今武术各大门派和拳种。前面文中的①②③④为笔者所加注,主要是分一下类。①类讲的只是宋太祖的拳,包括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和囡拳;②类讲的只是温家拳,包括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和十二短,都是以招式的数量来命名的拳术;③类讲的是吕红八下和绵张短打,都是以人名命名的拳术;④类讲的是山东省拳派、少林寺(河南省)、青田(福建省青田县)、巴子(四川省)三个地方的拳棍,都是以地名命名的拳术和棍术。由此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巴子”指的确实是一个地方。因此,“巴子”的“巴”并非“八极”的“八”。
为了让大家对“巴”有一个较为真实详细的了解,笔者就多费一些话,把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据《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记载:“《禹贡》梁州之城,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古谓之巴。”这种记载最早见于已佚的汉代徼周所著的《巴记》,是一种起源较早、流传较广的说法。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该地所产植物而得名的。《史记·张仪列传》记“苴、蜀相攻击”,唐代司马贞作《索隐》解释道:“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苴就是芦苇,四川俗称芭茅,盛产于川东一带,由于它是巴地常见之物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说法。
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东汉许慎著《说文》,谈到“巴”字时说:“巴,虫也。或日蛇食象。”后一种说法沿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后来所谓“巴蛇吞象”的成语,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近代还有人认为巴是代表一种地形的,如有的研究者曾说:“巴之本意为坝。《广韵》巴在麻韵,坝在玛韵,巴、坝同音,为平去稍异……《广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坝’。”持这种意见的人主张巴族是古代居住在平坝的一种民族,因此得名。
以上种种,似乎都是揣测的成分居多,缺乏事实依据。但是这是古人根据传说最早的记录,尽管存在不足,但仍有参考的价值。
关于“巴子”一词,笔者认为是一个地名的原因来源于《华阳同志·巴志》:“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日子。”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据《中国古代史》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曾借助巴国的军队打败纣王。后来武王奖励有功之臣,于是封巴国为诸侯国,即臣子国,周与巴建立了同盟,关系十分密切。从此,“巴子”之名广传于世。如在《左传·恒功九年》有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可见,这里“巴子”、“楚子”就是武王“爵之以子”的结果。
另外“巴子”还出现在《十道志》中:“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如黔中。”《太平寰宇记·卷120》:“五溪谓酉、辰、巫、武、源。故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这两种记载表明,巴国曾被楚国打败过。“巴子兄弟”指的就是巴国的五员大将。
了解了“巴子”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们再看“巴子”与拳有什么关系。
我们仍在《华阳国志·巴志》看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周武王战胜纣王主要靠的还是巴国的军队。巴人“勇锐”,说明巴国人深懂军事谋略,精通战场搏击之术。《华阳国志·巴志》还讲:“阆中有渝水,琮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里的“琮 民”,实际上指的是巴人。由于巴人武功卓越,皇帝才令乐人学习这种功夫。所以说,“巴子国”的人是懂武功拳术的,而且当时还是非常突出优秀的。戚继光之所以称“巴子拳棍”有名,看来是有充分证据和充分理南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巴子拳棍”应该指的是古代巴子国的代表拳械种类,这种以“国家”和地名命名拳术的方式在古今中外也是常见的事情,以国家冠以名称的,如日本、朝鲜、韩国就称我国的武术为“唐手”,意思是中国唐朝的武术技击手法。同样,我国也称泰国的武术为“泰拳”,称巴西国的格斗搏击术为“巴西柔术”。以地名相称的就更多了,如少林拳、武当剑、峨眉枪、赵堡太极拳等。明朝时期,“巴子拳棍”指的就是四川省、湖北省一带少数民族演练的武术流派,而且这种流派历史悠久,功夫非凡。戚继光称其有名,绝非虚语。因此笔者断定,巴子拳与八极拳不是一回事。
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就再举一例说明。某武术杂志编辑龚先生写了一篇《武术之旅15站——重庆巴蜀行》的文章,据文中介绍:“重庆,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地处川东,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
“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巴蜀武术家赵子虬先生的儿子赵幼生先生给我们表演了三十六闭手、点易拳、铁佛门金刚拳、巴子刀、黄林派等武术套路,其中的巴子刀尤其引人注意。”
“巴子刀是从古代巴人上山砍柴时,挑柴禾的担子演化出来的。这种担子两头是尖的,插入柴禾捆,担在肩上。演化为兵器,两头都有刀锋。这是非常具有巴人生活、劳动特点的武术器械。”
“1992年重庆市的渝北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重庆人都说自己是巴人的后裔,重庆的武术是巴子武术”。
从龚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古代巴人的确深谙武功,而且流传至今长盛不衰。他们的武功不但包括戚继光所说的“巴子拳”和“巴子棍”,还包括“巴子枪”和“巴子刀”。
四川巴蜀峨眉黄林派武术家傅尚勋先生在回答龚先生的提问时则明确回答:“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巴子拳棍就属于峨眉武术。”
至于刘先生说巴子拳是八极拳的观点,根据他一说“巴子拳”是“耙子拳”,一说“巴子拳”是八极拳,可见先生也仅仅是推断设想而已。笔者之所以加上这一章节,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拿出有据可查的证据证明事实的真相,给八极拳爱好者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巴子拳和八极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刘云樵先生的观点,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也说:“云樵先生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不免有‘孤证’之嫌。”看来马先生对“巴子拳”即“八极拳”的观点也是持否定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