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秦始皇》中,编剧通过对秦始皇言行的描写,来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了一个外表残暴、内怀悲悯的全新的秦始皇形象。如“焚书坑儒”一节,面对即将受到活埋处罚的460名儒生,秦始皇对请示的李斯说了一句话:“只杀460人,不可多杀。”编剧既没有回避或者模糊处理这段历史,同时又通过秦始皇话语中的“只”、“不可”等词语,刻画了秦始皇当时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处境。这就通过语言陈述巧妙地刻画了秦始皇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塑造出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秦始皇形象。如果把这句话换成“这460人都杀,不可漏网一人”,则只能够表现秦始皇的残暴了。
在写作中通过对字句的锤炼,来创造出自己需要的写作意境,进而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是古今中外的作家追求的目标。如中国古人早就有“诗以一字论工拙”的论语。而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合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这些写作理论都一再地体现在作家的写作实践中,而追求的目标当然也不会是仅仅局限于丰富人物形象这个方面。
精心铸造字句,能够渲染气氛,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
写文章讲究典型环境的描写,在交代事情发生前,作者都有意识地营造一利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如《水浒传》中“火烧草料场”一节,写林冲出门打酒时,作者说“那雪正下得紧”,这句交代了当时自然环境的状况,暗含林冲的现实处境:别人对他步步紧逼。尤其一个“紧”字,写出了雪下得大的情况。因为雪下得大,才会引出林冲出去打酒御寒的事情,又因为大雪压倒了草料场,林冲才会侥幸躲过一劫并听到别人残害他的全部经过,而最终忍无可忍,被逼杀人上梁山同时,“紧”实则也渲染了当时的人的活动状况,暗含“紧张”的意味。这样的写法,孙犁在《荷花淀》中也运用过,他捕写水生嫂等人去探望自己的丈人没有泄到后回家的所见:“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里突出了当时河面上的寂静场而,这与平时河面上的热闹场面形成巨大反差。而“一只”这个数量词的使用强化了这种反差效果,暗示战争的即将发生。而《红楼梦》中,在宝、黛相会前,也通过王夫人的“孽根祸胎”、“你只以后不要睬他”、“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话语,先塑造一个霸道的、花花公子般的贾宝玉形象,这与后面两人相见时的景况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为两人后来的相爱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精心铸造字句,能够留下空白,引发读者的思考
我们常说好的文章并不是作者把话说完,而是能够让读者在读完后,还能够继续回味,甚至生发出新的、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获得新的审美愉悦。即作者未必有,读者未必没有。如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玉就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作者在塑造笔下的东家之子时,通过数量词、形容词、程度副词的交替使用,描绘出一个美到极致的东家之子形象,但是具体美丽到什么程度,读者却可见仁见智,两个人之间不一定能蟛获得一个一致的结论,这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同样,荷马在写海伦的美丽时,并不是对海伦的外貌进行具体细致的描摹,而只写特洛伊国元老看到海伦后对十年战争的评价:“值得。”一个简短的词语已经把海伦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让每个读者依据自己的不同境况获得不同的审美形象。
精心铸造字句,能够巧妙串起文章,引领文章写作
中国古人作诗的时候讲究诗眼,即用一个关键的字引领全诗,如唐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作者以“幽”字引领诗歌,全诗四联都围绕着“幽”字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而现在的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同样喜欢采用这样的写法。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都处处围绕这句话展开,使这句话成为全文的文眼。而在李国文的《母亲与酒》中,作者让母亲的话“酒是个好东西”这句话在文章中多处出现,贯穿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引领着文章的写作,使行文不枝不蔓。而《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的本意是希望人们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观点,作者先阐述了什么是“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并说明它们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作者用“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过渡,引出下面的对拿来主义的阐释。这样让文章的结构清楚,脉络清晰,读者也就容易明白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这句话开启了下文的写作,并把全文紧密地连接起来。
而有的作者通过在对字句的反复陈说与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所在。如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些诗人就有意识地运用字句的重复,形成回环反复的音韵美感,但同时诗人并不是一味地重复,而是在重复中通过关键字词的变换,使反复中有变化,既给人音韵的享受,又不使人觉得呆板。如《诗经》中的《苤苡》:“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采采苤苡,薄言祜之。采采苤苡,薄言撷之。”
这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诗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诗歌首章(前四句)写开始采;第二章(中间四句)写采的方式;第三章(末尾四句)写满载而归。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苤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诗歌中“采采苤苡,薄言X之”句式一直不变,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反复咏叹,便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这种反复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而在每一节的第七个字上,这样通过句式的反复来强化语气,增强语势,突出了感情。同时,又通过关键字词的变化,点明了事件变化的过程与情感变化的原因。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最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需要传递的情感。
在今天的作文写作中,我们也在使用各种不同的句式来营造不同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用比喻句增强形象感,用排比句增强说理的气势,用反问句增强说理的表现力……
我们必须明白,锤炼词句,要力求新鲜,这样才能达到效果。韩愈曾经对文学语言的锤炼作了如下要求:“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了锤炼字句而锤炼字句。这样,就陷入了堆砌辞藻的误区。
在写作中通过对字句的锤炼,来创造出自己需要的写作意境,进而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是古今中外的作家追求的目标。如中国古人早就有“诗以一字论工拙”的论语。而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合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这些写作理论都一再地体现在作家的写作实践中,而追求的目标当然也不会是仅仅局限于丰富人物形象这个方面。
精心铸造字句,能够渲染气氛,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
写文章讲究典型环境的描写,在交代事情发生前,作者都有意识地营造一利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如《水浒传》中“火烧草料场”一节,写林冲出门打酒时,作者说“那雪正下得紧”,这句交代了当时自然环境的状况,暗含林冲的现实处境:别人对他步步紧逼。尤其一个“紧”字,写出了雪下得大的情况。因为雪下得大,才会引出林冲出去打酒御寒的事情,又因为大雪压倒了草料场,林冲才会侥幸躲过一劫并听到别人残害他的全部经过,而最终忍无可忍,被逼杀人上梁山同时,“紧”实则也渲染了当时的人的活动状况,暗含“紧张”的意味。这样的写法,孙犁在《荷花淀》中也运用过,他捕写水生嫂等人去探望自己的丈人没有泄到后回家的所见:“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里突出了当时河面上的寂静场而,这与平时河面上的热闹场面形成巨大反差。而“一只”这个数量词的使用强化了这种反差效果,暗示战争的即将发生。而《红楼梦》中,在宝、黛相会前,也通过王夫人的“孽根祸胎”、“你只以后不要睬他”、“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话语,先塑造一个霸道的、花花公子般的贾宝玉形象,这与后面两人相见时的景况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为两人后来的相爱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精心铸造字句,能够留下空白,引发读者的思考
我们常说好的文章并不是作者把话说完,而是能够让读者在读完后,还能够继续回味,甚至生发出新的、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获得新的审美愉悦。即作者未必有,读者未必没有。如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玉就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作者在塑造笔下的东家之子时,通过数量词、形容词、程度副词的交替使用,描绘出一个美到极致的东家之子形象,但是具体美丽到什么程度,读者却可见仁见智,两个人之间不一定能蟛获得一个一致的结论,这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同样,荷马在写海伦的美丽时,并不是对海伦的外貌进行具体细致的描摹,而只写特洛伊国元老看到海伦后对十年战争的评价:“值得。”一个简短的词语已经把海伦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让每个读者依据自己的不同境况获得不同的审美形象。
精心铸造字句,能够巧妙串起文章,引领文章写作
中国古人作诗的时候讲究诗眼,即用一个关键的字引领全诗,如唐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作者以“幽”字引领诗歌,全诗四联都围绕着“幽”字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而现在的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同样喜欢采用这样的写法。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都处处围绕这句话展开,使这句话成为全文的文眼。而在李国文的《母亲与酒》中,作者让母亲的话“酒是个好东西”这句话在文章中多处出现,贯穿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引领着文章的写作,使行文不枝不蔓。而《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的本意是希望人们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观点,作者先阐述了什么是“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并说明它们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作者用“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过渡,引出下面的对拿来主义的阐释。这样让文章的结构清楚,脉络清晰,读者也就容易明白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这句话开启了下文的写作,并把全文紧密地连接起来。
而有的作者通过在对字句的反复陈说与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所在。如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些诗人就有意识地运用字句的重复,形成回环反复的音韵美感,但同时诗人并不是一味地重复,而是在重复中通过关键字词的变换,使反复中有变化,既给人音韵的享受,又不使人觉得呆板。如《诗经》中的《苤苡》:“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采采苤苡,薄言祜之。采采苤苡,薄言撷之。”
这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诗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诗歌首章(前四句)写开始采;第二章(中间四句)写采的方式;第三章(末尾四句)写满载而归。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苤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诗歌中“采采苤苡,薄言X之”句式一直不变,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反复咏叹,便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这种反复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而在每一节的第七个字上,这样通过句式的反复来强化语气,增强语势,突出了感情。同时,又通过关键字词的变化,点明了事件变化的过程与情感变化的原因。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最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需要传递的情感。
在今天的作文写作中,我们也在使用各种不同的句式来营造不同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用比喻句增强形象感,用排比句增强说理的气势,用反问句增强说理的表现力……
我们必须明白,锤炼词句,要力求新鲜,这样才能达到效果。韩愈曾经对文学语言的锤炼作了如下要求:“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了锤炼字句而锤炼字句。这样,就陷入了堆砌辞藻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