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湖北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已近4年,政府在仙洪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产业,取得较大成绩,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完善的基本路径,对于仙洪试验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仙洪试验区 生态文明 政府完善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从2002年十六大中提出我国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生态问题 ,2003年到2012年在每次的重大会议上都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简称仙洪试验区)的战略决策。该实验区包括仙桃市片区、洪湖市片区和监利县片区,共有36个乡(镇)、1126个村、175.56万人,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大面积、成片状的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在仙洪试验区建设早期,湖北省委、省政府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贯彻中央精神,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环境友好为发展现代农业、以促进民生改善为重要特征,集中对实验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建设。
一、 政府在仙洪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鼓励发展生态新经济,为打破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试验区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村的“五个结合”的新路子。即把土地整理和村庄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設结合起来,生态建设与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如洪湖市15个村连片治理的“锦绣梅园”就是成功范例。
第二、创新经济发展机制,通过企业和农民利益链接,创新了“林水”模式,探索出了以河渠汊疏流交换河岸植树造林权益、互补双赢的“林水结合”,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各类企业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投入资金开拓农村市场,形成一股很强大的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既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又创造了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林水结合”是经济、生态两手抓的典范。依靠“林水结合”模式,监利、仙桃、洪湖3县分别吸纳社会资金1.5亿元、8000万元、1亿多元,并栽种意杨300多万株,造林4667h㎡以上,改善农田灌溉6667 h㎡以上 。
(二)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
第一,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为改善生态环境,以洪湖片区为例,洪湖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下方43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采取“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方式进行。并且政府投资2000万元在沿洪湖20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村。投资8996万元在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和垃圾处理项目上,投资2800万元建立了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垃圾填埋场和2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在其运行后,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大幅度得到提升。
第二,加快城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抓紧建设生态家园村,以仙桃市为例,中共仙桃市委、政府在2010年下发了12号关于印发《仙桃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高标准完成汉宜高速和随岳高速仙桃段生态景观建设;全面实行农村垃圾、墓地“两集中”管理;加快集镇街景立面改造、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站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坚持生态立市。
(三)完善政治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建立政府绩效考核制,以仙桃市为例,该片区把推进生态文明的工作实绩作为单位年度考核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工作的督促检查。市统筹办牵头对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法律制度,突出法制功能。试验区政府下发各种关于保护环境的通知,并加强执法力度。以洪湖市为例,洪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2011年发〔2011〕24号关于加强秸秆禁烧管理的通知,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力量,对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全面、持续开展巡查,落实各项应急防控措施,。赴各乡镇、村组进行督查,要求公安、交通等部门对仙洪、汉洪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巡查。农业、科技等部门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做出贡献。
二、政府在仙洪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水平不高,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资源意识还有待加强,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不和谐长此以往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把许多“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方针“口号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在经济建设中忽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导致出现很多生态问题,在大力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为了发展经济,可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也一并引进来了,致使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正在不断侵蚀着试验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对公众生态文明的政治认同和参与缺乏积极引导,仙洪试验区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占75.9%,初中占13.2%,高中或大专只占6.8%,大专及以上只占3.5%,从数据分析来看,整个仙洪试验区受教育程度水平较低,僧太可持续发展意识仍然比较薄弱。
3、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对生态建设行为缺乏积极引导。当地居民许多对生态建设方面认识水平有限,政府的宣传方式单一,而没有构建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政策只是在一部分人中得到落实,大部分普通农民对此并没有更多的认识,对于秸秆、垃圾,水资源等等的循环利用认识不够,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生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4、缺乏生态文化的构建,在仙洪试验区绝大部分公众未将环境质量视为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对当地民众进行的生态教育效果不明显,生态文化教育缺乏持久性、目的性、系统性,政府宣传方式单一,人们对简单的环境警告已经视而不见了,对于政府的口号和标语也已经麻木,不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意义,也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三、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角色的完善
1、政府继续鼓励发展生态新经济。在仙洪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是治理环境污染,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益、低物耗、低污染的环保产业,提高废物再利用率,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使之变成环境无害的物质或再生资源。大力推行低能耗、无污染的太阳能、水力等,提倡綠色消费。
2、政府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橱窗和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仙洪试验区的农民们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保护的重要性,政府官员多深入基层走访,向基层群众宣传这一方面的知识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完善政治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来要求试验区的环保意识提高,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法律为依托,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政府给予必要财政支持,政府合理引导和支持走健康经济发展之路,帮助企业和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4、建设生态文化,实施生态教育,不断增强干群的生态意识,围绕生态文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针对仙洪试验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要把仙洪试验区的生态企业作为建设生态文化品牌的主体,并且持之以恒进行生态文化建设。
(作者: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游雪原,齐洁.湖北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基本经验.江苏农业科学,2010,486-497.
胡胜全.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林水结合”模式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10865-10866.
邓研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政府职能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33-47.
付春华.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政府的“引导人”角色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9,11-30.
关键词 仙洪试验区 生态文明 政府完善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从2002年十六大中提出我国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生态问题 ,2003年到2012年在每次的重大会议上都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简称仙洪试验区)的战略决策。该实验区包括仙桃市片区、洪湖市片区和监利县片区,共有36个乡(镇)、1126个村、175.56万人,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大面积、成片状的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在仙洪试验区建设早期,湖北省委、省政府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贯彻中央精神,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环境友好为发展现代农业、以促进民生改善为重要特征,集中对实验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建设。
一、 政府在仙洪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鼓励发展生态新经济,为打破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试验区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村的“五个结合”的新路子。即把土地整理和村庄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設结合起来,生态建设与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如洪湖市15个村连片治理的“锦绣梅园”就是成功范例。
第二、创新经济发展机制,通过企业和农民利益链接,创新了“林水”模式,探索出了以河渠汊疏流交换河岸植树造林权益、互补双赢的“林水结合”,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各类企业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投入资金开拓农村市场,形成一股很强大的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既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又创造了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林水结合”是经济、生态两手抓的典范。依靠“林水结合”模式,监利、仙桃、洪湖3县分别吸纳社会资金1.5亿元、8000万元、1亿多元,并栽种意杨300多万株,造林4667h㎡以上,改善农田灌溉6667 h㎡以上 。
(二)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
第一,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为改善生态环境,以洪湖片区为例,洪湖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下方43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采取“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方式进行。并且政府投资2000万元在沿洪湖20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村。投资8996万元在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和垃圾处理项目上,投资2800万元建立了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垃圾填埋场和2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在其运行后,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大幅度得到提升。
第二,加快城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抓紧建设生态家园村,以仙桃市为例,中共仙桃市委、政府在2010年下发了12号关于印发《仙桃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高标准完成汉宜高速和随岳高速仙桃段生态景观建设;全面实行农村垃圾、墓地“两集中”管理;加快集镇街景立面改造、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站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坚持生态立市。
(三)完善政治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建立政府绩效考核制,以仙桃市为例,该片区把推进生态文明的工作实绩作为单位年度考核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工作的督促检查。市统筹办牵头对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法律制度,突出法制功能。试验区政府下发各种关于保护环境的通知,并加强执法力度。以洪湖市为例,洪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2011年发〔2011〕24号关于加强秸秆禁烧管理的通知,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力量,对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全面、持续开展巡查,落实各项应急防控措施,。赴各乡镇、村组进行督查,要求公安、交通等部门对仙洪、汉洪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巡查。农业、科技等部门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做出贡献。
二、政府在仙洪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水平不高,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资源意识还有待加强,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不和谐长此以往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把许多“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方针“口号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在经济建设中忽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导致出现很多生态问题,在大力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为了发展经济,可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也一并引进来了,致使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正在不断侵蚀着试验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对公众生态文明的政治认同和参与缺乏积极引导,仙洪试验区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占75.9%,初中占13.2%,高中或大专只占6.8%,大专及以上只占3.5%,从数据分析来看,整个仙洪试验区受教育程度水平较低,僧太可持续发展意识仍然比较薄弱。
3、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对生态建设行为缺乏积极引导。当地居民许多对生态建设方面认识水平有限,政府的宣传方式单一,而没有构建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政策只是在一部分人中得到落实,大部分普通农民对此并没有更多的认识,对于秸秆、垃圾,水资源等等的循环利用认识不够,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生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4、缺乏生态文化的构建,在仙洪试验区绝大部分公众未将环境质量视为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对当地民众进行的生态教育效果不明显,生态文化教育缺乏持久性、目的性、系统性,政府宣传方式单一,人们对简单的环境警告已经视而不见了,对于政府的口号和标语也已经麻木,不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意义,也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三、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角色的完善
1、政府继续鼓励发展生态新经济。在仙洪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是治理环境污染,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益、低物耗、低污染的环保产业,提高废物再利用率,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使之变成环境无害的物质或再生资源。大力推行低能耗、无污染的太阳能、水力等,提倡綠色消费。
2、政府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橱窗和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仙洪试验区的农民们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保护的重要性,政府官员多深入基层走访,向基层群众宣传这一方面的知识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完善政治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来要求试验区的环保意识提高,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法律为依托,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政府给予必要财政支持,政府合理引导和支持走健康经济发展之路,帮助企业和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4、建设生态文化,实施生态教育,不断增强干群的生态意识,围绕生态文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针对仙洪试验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要把仙洪试验区的生态企业作为建设生态文化品牌的主体,并且持之以恒进行生态文化建设。
(作者: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游雪原,齐洁.湖北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基本经验.江苏农业科学,2010,486-497.
胡胜全.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林水结合”模式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10865-10866.
邓研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政府职能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33-47.
付春华.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政府的“引导人”角色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