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运营理念,能够帮助博物馆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博物馆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让文物以更好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有效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这些年来,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并且取得了較为不错的成果,文章对此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博物馆;文物保护
0 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习惯数字化在生产生活中所提供的便利。对于博物馆而言,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必须接受数字化思维,加强数字化建设,如此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证明,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能够更大程度展现其艺术文化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文物数字化的基本概述
传统文物保护方法基本为手工操作,容易遗漏信息,并且直接接触文物,会对文物造成伤害,同保护文物的理念背道而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变革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数字化由此诞生。文物数字化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
文物数字化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的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想要学习基础的文物数字化技能,需要重视文、理、工多门学科的交叉与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文物数字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仅仅凭借单一学科或单一技术无法实现。想要实现文物数字化,必须要重视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文物数字化要将数字化技术同考古知识理论相结合,获得更多精准的数据,进而实现文物的保护、研究、管理与利用。第二,文物数字化属于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相互合作,做到团队分工明确,若是将专业的事交由不专业的人,必然会对最后的数字化结果产生不良影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项目失败可以重来,但是延误文物保护的时间却无法弥补,因此必须重视文物数字化的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第三,文物的类别不同,其进行数字化的方法有所区别。哪怕文物的类别相同,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不同,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方法。在文物保护的大框架下,制定文物保护的数字化方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文物数字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应该能够对公众与社会有益处。在当今社会,数据是十分宝贵的资源,然而文博界有着海量的文物数字化数据,却未能实现有效利用,因此文物数字化工作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实现数字化数据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文博事业长远健康发展。
2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策略
2.1 博物馆虚拟化文物保管的策略
虚拟化保存是指虚拟场景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场景技术能够利用复原软件与系统合成将历史场景还原,保障历史画面鲜明生动。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借助互联网与3D技术帮助游客在线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展览现状。比如说,故宫博物院同其他机构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共同研究,全方位立体化扫描故宫建筑结构与内部馆藏文物的细节,在数据库中完整存储故宫的建筑信息与文物信息,使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文物发展历程,更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于文物的兴趣。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推动自身长远发展。
2.2 打造多场景浏览模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博物馆必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移动博物馆指的是以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帮助用户获取博物馆服务,保障用户能够在移动终端上下载馆藏资源,既便于携带,又能够随时浏览。与此同时,通过RSS订阅功能,移动终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且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文物藏品信息多种多样,不论图像资料或是档案资料都记录了文物的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想要有效保管复杂海量的数字化信息有着很大的难度,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信息收集和录入工作。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能够熟练掌握监控信息外,工作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熟练操作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对文物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2.3 利用导航讲解技术
要想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先做好博物馆的文物宣传工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不同语言的导航服务,博物馆参观游客可以自行选择讲解语言。合理应用数字导航技术,游客可以实现快速且精准定位,有效降低人工讲解成本,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导航服务体验。博物馆可以将监控系统安装于导航讲解设备之中,防止文物出现破坏或是丢失的情况,加强对于文物的管理。
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
3.1 数字化存储各类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
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资源。现如今,我国积极开发文物保护技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文物还是会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出现损坏。利用数字化技术三维扫描文物可以快速精准地收集并整理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永久存储,便于日后检索调用。文物不仅自身是珍贵财富,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样是宝贵资源。
3.2 有助于扩展文物的展览范畴
游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但是一些游客因为交通不便、时间不充足等原因无法到博物馆中观赏各类文物,并且部分古建筑文物不便在博物馆内进行展览。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相隔万里进行实时沟通交流,游客同样可以不局限于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地欣赏文物。
3.3 推动馆际间文物资源共享 馆际之间加强合作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文物资源的共享,进而更为便利地组织文物展览活动。从前,博物馆之间想要相互借用文物需要向上级单位汇报审批,办理一系列手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一些珍贵的文物出于安全考虑,有时不被允许外借。而如今的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便能收集文物照片、视频等信息资料,方便进行展览。
4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要求
社会发展至现阶段,我国有博物馆5000余家,藏品3000万余件/套,每年组织万余次展览,但因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未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收集文物数据,创建文物模型,支持群众通过视频等网络方式参观文物,借助数据库检索掌握文物各项参数信息与保存时间,防止出现文物参展压力过大的情况,更大程度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1 同本地实际相结合
同传统博物馆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数字化技术普遍应用会深入影响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因此博物馆管理层必须考虑博物馆文物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情况,根据自身的特色与馆舍的条件创建恰当规模且具有个性化的数据库。在进行文物相关工作时,无论是文物展览还是文物保护,都应该建立准确且清晰的目录,实行精细分类,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4.2 及时明确建设内容
与博物馆文物相关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其特征为复杂性与系统性,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及时明确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遵从内容差异性的原则,做好分类,进而保障建设内容可以有序完成。博物馆文物相关数字化建设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工序流程:一是收集文物相关数据,二是对已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应用。文物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文字与实体图像,能够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全面把握文物特征,有利于文物后续的编排和分类。将文物数据信息分类好之后,将其录入数据库中,方便日后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文物保护方案。
4.3 开发科学的数据库
要想有效完成博物馆数字化改建工作,工作人员首先需要系统掌握各类文物信息,之后同博物馆现实情况相结合,开发具有一定安全性的数据库,有利于进行高效数据采集活动,妥善保存与开发应用相关文物信息数据。
4.4 创建文物展览网站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被各类网络软件包围,博物馆想要使更多的群众观赏文物,就应当创建文物展示网站,使人们足不出户便能通过网络技术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在创建网站时,可以利用声音、视频等方式有層次地展现出文物的特色。在进行网络建设时应当重视群众的反馈意见,努力提升群众对于博物馆的认可程度。
5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些许建议
5.1 创建实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各地博物馆在创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时应当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同文物有关的信息数据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与备份,保障能够长时间保存。在推广数字化管理系统后,群众能够更为便利地提出文物信息的改善意见,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改进馆内资源更新。
5.2 增加文物的研究深度
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更为深入地开展文物研究工作。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工作人员还可以实时完善已有资料,推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发展。
5.3 提升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效率
提升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效率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一件文物输出之后,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管理系统中记录输出原因、输出时间等相关信息,在提高输出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方便文物日后的检查破损工作,便于对文物进行集中性保护与针对性修复。
6 总结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对文物进行长远保护,但是实际工作中,再先进的保护技术也无法阻挡时间对于文物的损坏,文物数字化工作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却难以阻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国家,文物见证了那些岁月长河里我国的辉煌历史,也是我国文明随着时间流逝而留下的积淀,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马琛.试谈新时期石质文物保护的新方式—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8-61.
[2]李士锋,尹燕运,杜文晓,等.基于SuperMap的古建文物数字化保护 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岩土工程技术,2020(4):234-237.
[3]孙保燕,翁裕育,周贤君.基于Remake的三维建模技术在摩崖石刻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4):110-114.
[4]刘宏光,王鑫森,高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建筑建档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6):127-129.
[5]张洪吉,罗勇,裴尼松,等.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文物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四川乐山文庙大成殿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7):42-44.
[6]比尔吉特·范·拉尔,吴美萍.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之专业检修工作模式探讨:以比利时“文物古迹监护”机构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0(2):36-46.
[7]贾肖虎,淳庆,廖海学.牺牲阳极法应用及其在钢筋混凝土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2):103-111.
[8]陈吉.无人机遥感技术与GIS系统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以上海市金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9):90-93.
[9]龚德才,胡霜晴.文物保护学科基础理论探索—基于文物实体质点模型的文物实体状态研究[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85-90.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博物馆;文物保护
0 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习惯数字化在生产生活中所提供的便利。对于博物馆而言,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必须接受数字化思维,加强数字化建设,如此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证明,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能够更大程度展现其艺术文化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文物数字化的基本概述
传统文物保护方法基本为手工操作,容易遗漏信息,并且直接接触文物,会对文物造成伤害,同保护文物的理念背道而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变革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数字化由此诞生。文物数字化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
文物数字化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的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想要学习基础的文物数字化技能,需要重视文、理、工多门学科的交叉与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文物数字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仅仅凭借单一学科或单一技术无法实现。想要实现文物数字化,必须要重视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文物数字化要将数字化技术同考古知识理论相结合,获得更多精准的数据,进而实现文物的保护、研究、管理与利用。第二,文物数字化属于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相互合作,做到团队分工明确,若是将专业的事交由不专业的人,必然会对最后的数字化结果产生不良影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项目失败可以重来,但是延误文物保护的时间却无法弥补,因此必须重视文物数字化的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第三,文物的类别不同,其进行数字化的方法有所区别。哪怕文物的类别相同,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不同,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方法。在文物保护的大框架下,制定文物保护的数字化方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文物数字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应该能够对公众与社会有益处。在当今社会,数据是十分宝贵的资源,然而文博界有着海量的文物数字化数据,却未能实现有效利用,因此文物数字化工作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实现数字化数据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文博事业长远健康发展。
2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策略
2.1 博物馆虚拟化文物保管的策略
虚拟化保存是指虚拟场景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场景技术能够利用复原软件与系统合成将历史场景还原,保障历史画面鲜明生动。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借助互联网与3D技术帮助游客在线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展览现状。比如说,故宫博物院同其他机构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共同研究,全方位立体化扫描故宫建筑结构与内部馆藏文物的细节,在数据库中完整存储故宫的建筑信息与文物信息,使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文物发展历程,更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于文物的兴趣。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推动自身长远发展。
2.2 打造多场景浏览模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博物馆必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移动博物馆指的是以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帮助用户获取博物馆服务,保障用户能够在移动终端上下载馆藏资源,既便于携带,又能够随时浏览。与此同时,通过RSS订阅功能,移动终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且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文物藏品信息多种多样,不论图像资料或是档案资料都记录了文物的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想要有效保管复杂海量的数字化信息有着很大的难度,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信息收集和录入工作。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能够熟练掌握监控信息外,工作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熟练操作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对文物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2.3 利用导航讲解技术
要想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先做好博物馆的文物宣传工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不同语言的导航服务,博物馆参观游客可以自行选择讲解语言。合理应用数字导航技术,游客可以实现快速且精准定位,有效降低人工讲解成本,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导航服务体验。博物馆可以将监控系统安装于导航讲解设备之中,防止文物出现破坏或是丢失的情况,加强对于文物的管理。
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
3.1 数字化存储各类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
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资源。现如今,我国积极开发文物保护技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文物还是会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出现损坏。利用数字化技术三维扫描文物可以快速精准地收集并整理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永久存储,便于日后检索调用。文物不仅自身是珍贵财富,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样是宝贵资源。
3.2 有助于扩展文物的展览范畴
游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但是一些游客因为交通不便、时间不充足等原因无法到博物馆中观赏各类文物,并且部分古建筑文物不便在博物馆内进行展览。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相隔万里进行实时沟通交流,游客同样可以不局限于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地欣赏文物。
3.3 推动馆际间文物资源共享 馆际之间加强合作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文物资源的共享,进而更为便利地组织文物展览活动。从前,博物馆之间想要相互借用文物需要向上级单位汇报审批,办理一系列手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一些珍贵的文物出于安全考虑,有时不被允许外借。而如今的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便能收集文物照片、视频等信息资料,方便进行展览。
4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要求
社会发展至现阶段,我国有博物馆5000余家,藏品3000万余件/套,每年组织万余次展览,但因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未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收集文物数据,创建文物模型,支持群众通过视频等网络方式参观文物,借助数据库检索掌握文物各项参数信息与保存时间,防止出现文物参展压力过大的情况,更大程度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1 同本地实际相结合
同传统博物馆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数字化技术普遍应用会深入影响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因此博物馆管理层必须考虑博物馆文物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情况,根据自身的特色与馆舍的条件创建恰当规模且具有个性化的数据库。在进行文物相关工作时,无论是文物展览还是文物保护,都应该建立准确且清晰的目录,实行精细分类,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4.2 及时明确建设内容
与博物馆文物相关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其特征为复杂性与系统性,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及时明确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遵从内容差异性的原则,做好分类,进而保障建设内容可以有序完成。博物馆文物相关数字化建设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工序流程:一是收集文物相关数据,二是对已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应用。文物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文字与实体图像,能够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全面把握文物特征,有利于文物后续的编排和分类。将文物数据信息分类好之后,将其录入数据库中,方便日后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文物保护方案。
4.3 开发科学的数据库
要想有效完成博物馆数字化改建工作,工作人员首先需要系统掌握各类文物信息,之后同博物馆现实情况相结合,开发具有一定安全性的数据库,有利于进行高效数据采集活动,妥善保存与开发应用相关文物信息数据。
4.4 创建文物展览网站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被各类网络软件包围,博物馆想要使更多的群众观赏文物,就应当创建文物展示网站,使人们足不出户便能通过网络技术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在创建网站时,可以利用声音、视频等方式有層次地展现出文物的特色。在进行网络建设时应当重视群众的反馈意见,努力提升群众对于博物馆的认可程度。
5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些许建议
5.1 创建实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各地博物馆在创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时应当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同文物有关的信息数据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与备份,保障能够长时间保存。在推广数字化管理系统后,群众能够更为便利地提出文物信息的改善意见,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改进馆内资源更新。
5.2 增加文物的研究深度
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更为深入地开展文物研究工作。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工作人员还可以实时完善已有资料,推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发展。
5.3 提升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效率
提升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效率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一件文物输出之后,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管理系统中记录输出原因、输出时间等相关信息,在提高输出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方便文物日后的检查破损工作,便于对文物进行集中性保护与针对性修复。
6 总结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对文物进行长远保护,但是实际工作中,再先进的保护技术也无法阻挡时间对于文物的损坏,文物数字化工作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却难以阻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国家,文物见证了那些岁月长河里我国的辉煌历史,也是我国文明随着时间流逝而留下的积淀,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马琛.试谈新时期石质文物保护的新方式—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8-61.
[2]李士锋,尹燕运,杜文晓,等.基于SuperMap的古建文物数字化保护 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岩土工程技术,2020(4):234-237.
[3]孙保燕,翁裕育,周贤君.基于Remake的三维建模技术在摩崖石刻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4):110-114.
[4]刘宏光,王鑫森,高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建筑建档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6):127-129.
[5]张洪吉,罗勇,裴尼松,等.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文物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四川乐山文庙大成殿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7):42-44.
[6]比尔吉特·范·拉尔,吴美萍.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之专业检修工作模式探讨:以比利时“文物古迹监护”机构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0(2):36-46.
[7]贾肖虎,淳庆,廖海学.牺牲阳极法应用及其在钢筋混凝土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2):103-111.
[8]陈吉.无人机遥感技术与GIS系统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以上海市金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9):90-93.
[9]龚德才,胡霜晴.文物保护学科基础理论探索—基于文物实体质点模型的文物实体状态研究[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