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抚顺绿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将人工湿地概念融入到居住区水景设计方案中,为水体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并为居住区的景观增添生态色彩。同时,着眼于既有的水系和景观环境,既尊重现状及功能需求,又致力于对现有环境的改善,并为城市及社会的长远需求做好准备。
关键词:居住区;水体景观;人工湿地;生态社区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所有景观的根本要素,水的直观表现同美学特征影响并烘托每一处景观,它以被植物吸收、河道中流淌、建筑中的穿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场地空间形象的塑造。其自身具有的自然美學特征吸引人亲近、游赏。人工湿地作为水景设计中一种非常规重塑水体功能模式,意图于保持原有天然湿地系统或者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和景观的有机融合。人工湿地将场地空间自然条件重新整合定义,梳理空间脉络,营建完全契合自然生态的居住区水景。
1项目背景
抚顺湿地公园以“水”和“绿色”景观元素为彩线,编织成一幅完整的、多功能的景观挂毯。本项目位于抚顺李石河开发区,占地面积18万m2,抚顺湿地公园为做绿地剑桥的附属公园,将融合城镇居住、休闲与环境功能。受场地现状与李石河水道的形态启发,绿地湿地公园项目将现有河道与湿地结合的自然系统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框架,并将其他基础设施、发展项目与绿地剑桥居住区建筑有机融合在这个基础框架中。
2 项目局限
李石河发源于抚顺县拉古乡,经抚顺经济开发区流入浑河,河流全长六公里。李石河长期服务于一个高密度人口的区域,面临来至环境的压力和沿河工程的各种问题,对水的大量需求耗尽了这条河的水量,甚至破坏了河床生态系统。
3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3.1居住区水景景观的变型
湿地公园作为水景形式最大程度的人工“演变”,最真实的模拟自然空间生态系统。居住区湿地景观除满足其传统的生态功能及观赏价值外,还必须满足居住区居民所需的娱乐、游憩、休闲等功能。湿地、森林和道路的框架被优先确定,在此框架下依据需求划定休闲空间、广场、儿童游乐场合其他活动场地。选取适当区段设置亲水景观,将抚顺湿地公园建造成为“人与水的零距离、文化氛围浓厚、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持久”的生态型休闲场所,提升居民与水景的互动性。
从地形、驳岸处理、护坡、植物景观营造等多个方面考虑,利用多种水景的组织手法,例如驳岸上植被的种植形成绿色生物过滤湿地阶梯,阶梯的排布将与居住区的规划格局相一致。
3.2居住区生态特征
绿地剑桥社区的开发将面临土地使用模式、水体政治与利用,以及结合生态技术等多重挑战和机遇。绿地剑桥社区利用凭借湿地公园为载体,通过对“水”和“绿色”两大生态元素灵活运用来实现绿色社区的建设,从而减少对大规模、造价昂贵的再生能源技术依赖性的无度需求。有条理的响应节能、减排、人居和谐和绿色环保政策,致力于将抚顺生态公园建造成为抚顺城市的“绿色通廊”和“艺术廊道”,给人返璞归真的心灵享受。
3.3居住区保护当地文脉
抚顺李石河传统水乡生活的人文景观是由一系列作为农田灌溉、记载着古老河流生活的小径以及纵横交错的河网组成的,而河流一直是附近居民的生活、休闲的主要载体。湿地公园建造包含亲水设施和人流汇集的场所,以期在修缮一新的河畔上继续保持这种古老的习俗,重现最真实的湖区生态生活。
3.4 水源储备
湿地景观是一种自然野趣景观,同时亦满足涵养水源,过滤城市径流,净化水质,削洪抗旱等功能。利用湿地的自净功能,构成水资源的净化与再利用的创造性战略平台。湿地结构加速水循环和对富余营养物高效的新陈代谢处理。
4 湿地景观的处理手法
4.1驳岸处理手法
湿地驳岸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的场所,以及提供水体与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李石河湿地水位经年变化不大,其无防洪要求,主要采用模拟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种植植物的方式,即植栽护岸。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土护坡,同时能够利用根系净化水质,又能够丰富岸边的景观层次,美化环境。
在河段适当位置预留亲水驳岸,采用如自然式草坡护岸、阶梯型护岸以及鹅卵石驳岸等。同一水体的护岸如采用多种护岸形式,不同护岸间采取一些过渡元素,如瑜伽亭、防腐木桥等,避免各种驳岸的过渡过于僵化。水景岸线选取舒缓、自然的曲线形式,以流水和绿化为基调,充分运用土石、树木、植被等自然素材构建湿地景观。
4.2 水处理技术
湿地水处理技术参照自然的水循环原理,确保水体的流动性。防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滞水域,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变质、发臭等。
4.2.1消除有机物污染和黑臭
在有充足氧气和丰富好氧微生物的条件下,有机物污染指标COD和BOD明显下降,黑臭现象消失。湖底的有机物降解所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和有害气体被去除。
4.2.2减少水体营养盐含量
充氧后,抑制了湖底厌氧均的有机质分解过程,随湖底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量减少。同时,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底质的无机化过程。磷可以与水体中钙相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降于湖底,从水中去除。
4.2.3消除藻类水华
水中曝气造成的水层对流交换条件,使表层蓝藻水华难以形成;表层水中的藻类被转移到湖底或下水层,因光照条件改变,难于维持生长,抑制藻类的繁殖。 4.2.4改善水色及透明度
被污染的水体中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悬浮物、活的浮游植物及死亡的残骸、大型水生植物碎屑、分解的有机体碎屑等是影响水色和透明度的主要物质。水体曝气增氧后有效的抑制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减少了水中有机质,使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改善水色。 4.2.5减少底泥内源污染
水体增氧后,湖泊底质表层含氧量增加,好氧微生物活动趋强,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促进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逐步形成无机化底质覆盖层,阻断内源污染。
4.3 野生漂浮岛
5 湿地景观植物设计
湿地植物在提供多层次景观效果的同时在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持水土、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考虑李石河水质特征以及沿河土壤特征,选择黄菖蒲、香蒲、蓝花鼠尾草等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
合理配置的水景植物形式确保场地处于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便于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便于充分发挥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根据湿地不同的水深,合理选择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从保证净化效果和景观上进行合理搭配,既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良性循环,又能在构图上刻画出一定的美感。植物的种植不仅仅软化硬质的岸线,在岸线及岸边一定范围内的植物种植要注重和驳岸形式的结合,如在石质或木桩的驳岸边种植垂枝如金丝垂柳和攀援型植物如五叶地锦等,搭配一些不同高度的乔(如京桃、蒙古栎、梓树等)灌木(如大花水桠木、丁香、连翘、小桃红等),同时满足丰富有趣的岸边景观要求。
6结语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扩张,水资源的利用、再生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景观设计着眼于水资源利用的历史——从废弃不用的臭水沟到急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再到建筑设施和空间对水资源的适应性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09).
[3]王浩,汪辉.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但新球,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居住区;水体景观;人工湿地;生态社区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所有景观的根本要素,水的直观表现同美学特征影响并烘托每一处景观,它以被植物吸收、河道中流淌、建筑中的穿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场地空间形象的塑造。其自身具有的自然美學特征吸引人亲近、游赏。人工湿地作为水景设计中一种非常规重塑水体功能模式,意图于保持原有天然湿地系统或者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和景观的有机融合。人工湿地将场地空间自然条件重新整合定义,梳理空间脉络,营建完全契合自然生态的居住区水景。
1项目背景
抚顺湿地公园以“水”和“绿色”景观元素为彩线,编织成一幅完整的、多功能的景观挂毯。本项目位于抚顺李石河开发区,占地面积18万m2,抚顺湿地公园为做绿地剑桥的附属公园,将融合城镇居住、休闲与环境功能。受场地现状与李石河水道的形态启发,绿地湿地公园项目将现有河道与湿地结合的自然系统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框架,并将其他基础设施、发展项目与绿地剑桥居住区建筑有机融合在这个基础框架中。
2 项目局限
李石河发源于抚顺县拉古乡,经抚顺经济开发区流入浑河,河流全长六公里。李石河长期服务于一个高密度人口的区域,面临来至环境的压力和沿河工程的各种问题,对水的大量需求耗尽了这条河的水量,甚至破坏了河床生态系统。
3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3.1居住区水景景观的变型
湿地公园作为水景形式最大程度的人工“演变”,最真实的模拟自然空间生态系统。居住区湿地景观除满足其传统的生态功能及观赏价值外,还必须满足居住区居民所需的娱乐、游憩、休闲等功能。湿地、森林和道路的框架被优先确定,在此框架下依据需求划定休闲空间、广场、儿童游乐场合其他活动场地。选取适当区段设置亲水景观,将抚顺湿地公园建造成为“人与水的零距离、文化氛围浓厚、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持久”的生态型休闲场所,提升居民与水景的互动性。
从地形、驳岸处理、护坡、植物景观营造等多个方面考虑,利用多种水景的组织手法,例如驳岸上植被的种植形成绿色生物过滤湿地阶梯,阶梯的排布将与居住区的规划格局相一致。
3.2居住区生态特征
绿地剑桥社区的开发将面临土地使用模式、水体政治与利用,以及结合生态技术等多重挑战和机遇。绿地剑桥社区利用凭借湿地公园为载体,通过对“水”和“绿色”两大生态元素灵活运用来实现绿色社区的建设,从而减少对大规模、造价昂贵的再生能源技术依赖性的无度需求。有条理的响应节能、减排、人居和谐和绿色环保政策,致力于将抚顺生态公园建造成为抚顺城市的“绿色通廊”和“艺术廊道”,给人返璞归真的心灵享受。
3.3居住区保护当地文脉
抚顺李石河传统水乡生活的人文景观是由一系列作为农田灌溉、记载着古老河流生活的小径以及纵横交错的河网组成的,而河流一直是附近居民的生活、休闲的主要载体。湿地公园建造包含亲水设施和人流汇集的场所,以期在修缮一新的河畔上继续保持这种古老的习俗,重现最真实的湖区生态生活。
3.4 水源储备
湿地景观是一种自然野趣景观,同时亦满足涵养水源,过滤城市径流,净化水质,削洪抗旱等功能。利用湿地的自净功能,构成水资源的净化与再利用的创造性战略平台。湿地结构加速水循环和对富余营养物高效的新陈代谢处理。
4 湿地景观的处理手法
4.1驳岸处理手法
湿地驳岸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的场所,以及提供水体与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李石河湿地水位经年变化不大,其无防洪要求,主要采用模拟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种植植物的方式,即植栽护岸。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土护坡,同时能够利用根系净化水质,又能够丰富岸边的景观层次,美化环境。
在河段适当位置预留亲水驳岸,采用如自然式草坡护岸、阶梯型护岸以及鹅卵石驳岸等。同一水体的护岸如采用多种护岸形式,不同护岸间采取一些过渡元素,如瑜伽亭、防腐木桥等,避免各种驳岸的过渡过于僵化。水景岸线选取舒缓、自然的曲线形式,以流水和绿化为基调,充分运用土石、树木、植被等自然素材构建湿地景观。
4.2 水处理技术
湿地水处理技术参照自然的水循环原理,确保水体的流动性。防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滞水域,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变质、发臭等。
4.2.1消除有机物污染和黑臭
在有充足氧气和丰富好氧微生物的条件下,有机物污染指标COD和BOD明显下降,黑臭现象消失。湖底的有机物降解所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和有害气体被去除。
4.2.2减少水体营养盐含量
充氧后,抑制了湖底厌氧均的有机质分解过程,随湖底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量减少。同时,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底质的无机化过程。磷可以与水体中钙相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降于湖底,从水中去除。
4.2.3消除藻类水华
水中曝气造成的水层对流交换条件,使表层蓝藻水华难以形成;表层水中的藻类被转移到湖底或下水层,因光照条件改变,难于维持生长,抑制藻类的繁殖。 4.2.4改善水色及透明度
被污染的水体中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悬浮物、活的浮游植物及死亡的残骸、大型水生植物碎屑、分解的有机体碎屑等是影响水色和透明度的主要物质。水体曝气增氧后有效的抑制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减少了水中有机质,使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改善水色。 4.2.5减少底泥内源污染
水体增氧后,湖泊底质表层含氧量增加,好氧微生物活动趋强,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促进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逐步形成无机化底质覆盖层,阻断内源污染。
4.3 野生漂浮岛
5 湿地景观植物设计
湿地植物在提供多层次景观效果的同时在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持水土、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考虑李石河水质特征以及沿河土壤特征,选择黄菖蒲、香蒲、蓝花鼠尾草等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
合理配置的水景植物形式确保场地处于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便于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便于充分发挥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根据湿地不同的水深,合理选择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从保证净化效果和景观上进行合理搭配,既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良性循环,又能在构图上刻画出一定的美感。植物的种植不仅仅软化硬质的岸线,在岸线及岸边一定范围内的植物种植要注重和驳岸形式的结合,如在石质或木桩的驳岸边种植垂枝如金丝垂柳和攀援型植物如五叶地锦等,搭配一些不同高度的乔(如京桃、蒙古栎、梓树等)灌木(如大花水桠木、丁香、连翘、小桃红等),同时满足丰富有趣的岸边景观要求。
6结语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扩张,水资源的利用、再生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景观设计着眼于水资源利用的历史——从废弃不用的臭水沟到急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再到建筑设施和空间对水资源的适应性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09).
[3]王浩,汪辉.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但新球,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