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种因素,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5.12”汶川大地震又给川西北高原许多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突然改变和毁坏,使农户生产生活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灾后,帮助民族旅游村寨农户找寻一条可持续生计之路尤为重要。
一 灾后制约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因素
(一)旅游开发所需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不足
“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震后的次生灾害、干旱、植被、树木、土壤的破坏等因素使当地有限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大降低,自然资本严重受损。旅游村寨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房屋、碉楼等建筑不同程度的坍塌或损毁,文化旅游资源和相关旅游设施、村寨水源供应和卫生设施、农户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等基本被破坏,家庭财产损失惨重,旅游资源也因此遭受重创。如汶川县萝卜寨,地震中224座房屋的黄泥建筑群落全部损毁,家庭财产几乎全部被埋,全寨共44人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旅游开发所需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极为不足,农户生计手段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资金的缺乏
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恢复与重建,以及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村寨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时难以全面恢复,景区可入性差,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地震中成片的民族建筑群落遭到严重破坏,除了一些属于国家级文物单位的建筑有相关机构维修外,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老民居却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修复。同时,资金缺乏也使文化传承者组织和参加的相关活动停止或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陷入濒危的边缘,影响了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来源和途径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人力资本相对低下
灾后,旅游村寨农户经济来源几乎中断,收入锐减,由于生存需要,村寨许多青壮年纷纷到城里去打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总体缺乏实用的劳动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意识相对较弱。普遍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下的工作;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寨多留下老弱妇幼。人力资本的相对低下进一步延缓了民族村寨旅游业的重建,使农户生计陷入两难困境。
(四)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的过度“市场化”
旅游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同时也是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但旅游开发较重视市场开发条件和经济利益,因而村寨民族民俗展演与旅游接待能力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往往受聘于外来的旅游公司而离开自己原有生活空间,专门以民俗文化表演为生。在表演中可能添加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夸张表演内容,这可能使整个少数文化展演与传承都发生变异,可能不利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影响了农户生计所依赖的物质文化空间。
二、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路径
(一)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增强农户资产运用能力
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强化农户积极的生计策略选择,减少农户从业风险,降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户收益。实践证明,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对灾区恢复重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改善农户生计环境,需要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帮助村寨尽快恢复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村寨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和制度保障。同时,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免费开展旅游从业技能的教育培训,扩大农户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多形式地帮助农户增强运用生计资产的能力。
(二)重视农户的主体地位
保障当地农户主体地位是旅游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发中应重视当地农户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杜绝外界各种不切地方实际和忽视民众意愿的旅游建设规划,同时避免各级政府的包办和过度干预。另一方面,激发农户参与旅游建设和旅游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援建方也应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熟悉和尊重村寨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地方群众意愿,援建过程中参照当地匠人的经验技艺。
(三)建立利益保障制度和农户激励机制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首先要考虑到农户的利益问题,开发中,农户可将独具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或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特长作为资本投入,以入股的投资方式参与进旅游经济发展中,并享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或“分红”。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者给以适当的补贴或评奖激励,鼓励他们组织和参加相关的活动,教授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这种有效的经济利益激励驱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文化展示与日常文化生活之间的冲突,确保大多数农户的文化权利和经济收益的共享,从而增加农户生计能力。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帮助村寨尽快恢复其地方性的社会组织机制,着力解决好经营机制和农户利益的分配,激励农户自觉主动地参与旅游经济建设中,增强农户的各项生计资本,帮助农户全面恢复旅游村寨经济社会秩序,将最终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07年科研项目“西南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06;国家外专局2008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国外乡村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民族旅游村的启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0308063)
(肖琼,1971年生,四川新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经济)
一 灾后制约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因素
(一)旅游开发所需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不足
“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震后的次生灾害、干旱、植被、树木、土壤的破坏等因素使当地有限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大降低,自然资本严重受损。旅游村寨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房屋、碉楼等建筑不同程度的坍塌或损毁,文化旅游资源和相关旅游设施、村寨水源供应和卫生设施、农户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等基本被破坏,家庭财产损失惨重,旅游资源也因此遭受重创。如汶川县萝卜寨,地震中224座房屋的黄泥建筑群落全部损毁,家庭财产几乎全部被埋,全寨共44人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旅游开发所需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极为不足,农户生计手段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资金的缺乏
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恢复与重建,以及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村寨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时难以全面恢复,景区可入性差,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地震中成片的民族建筑群落遭到严重破坏,除了一些属于国家级文物单位的建筑有相关机构维修外,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老民居却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修复。同时,资金缺乏也使文化传承者组织和参加的相关活动停止或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陷入濒危的边缘,影响了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来源和途径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人力资本相对低下
灾后,旅游村寨农户经济来源几乎中断,收入锐减,由于生存需要,村寨许多青壮年纷纷到城里去打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总体缺乏实用的劳动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意识相对较弱。普遍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下的工作;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寨多留下老弱妇幼。人力资本的相对低下进一步延缓了民族村寨旅游业的重建,使农户生计陷入两难困境。
(四)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的过度“市场化”
旅游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同时也是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但旅游开发较重视市场开发条件和经济利益,因而村寨民族民俗展演与旅游接待能力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往往受聘于外来的旅游公司而离开自己原有生活空间,专门以民俗文化表演为生。在表演中可能添加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夸张表演内容,这可能使整个少数文化展演与传承都发生变异,可能不利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影响了农户生计所依赖的物质文化空间。
二、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路径
(一)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增强农户资产运用能力
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强化农户积极的生计策略选择,减少农户从业风险,降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户收益。实践证明,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对灾区恢复重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改善农户生计环境,需要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帮助村寨尽快恢复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村寨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和制度保障。同时,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免费开展旅游从业技能的教育培训,扩大农户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多形式地帮助农户增强运用生计资产的能力。
(二)重视农户的主体地位
保障当地农户主体地位是旅游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发中应重视当地农户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杜绝外界各种不切地方实际和忽视民众意愿的旅游建设规划,同时避免各级政府的包办和过度干预。另一方面,激发农户参与旅游建设和旅游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援建方也应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熟悉和尊重村寨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地方群众意愿,援建过程中参照当地匠人的经验技艺。
(三)建立利益保障制度和农户激励机制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首先要考虑到农户的利益问题,开发中,农户可将独具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或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特长作为资本投入,以入股的投资方式参与进旅游经济发展中,并享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或“分红”。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者给以适当的补贴或评奖激励,鼓励他们组织和参加相关的活动,教授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这种有效的经济利益激励驱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文化展示与日常文化生活之间的冲突,确保大多数农户的文化权利和经济收益的共享,从而增加农户生计能力。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帮助村寨尽快恢复其地方性的社会组织机制,着力解决好经营机制和农户利益的分配,激励农户自觉主动地参与旅游经济建设中,增强农户的各项生计资本,帮助农户全面恢复旅游村寨经济社会秩序,将最终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07年科研项目“西南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06;国家外专局2008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国外乡村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民族旅游村的启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0308063)
(肖琼,1971年生,四川新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