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三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的冲击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一些高校的学风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认认真真读书”的良好现象有所淡化,大学生厌学、逃课、应付学业、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逐渐增多。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任红亮(1974-),男,河南洛阳人,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63-02
一、学风及改进学风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学风水平是衡量其内在潜质和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形式。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对一所学校而言,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一股无形的育人力量,对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学风总体是好的,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扩招后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带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导致一些高校的学风建设出现滑坡现象,表现出一些令人遗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松懈;严谨、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出现“60分万岁,61分浪费”“混文凭”的错误倾向;学习纪律松懈、作风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有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考试通过就行,上不上课无关紧要;考前突击的现象十分普遍,补考、重修成为部分同学的家常便饭。部分学生专业思想淡薄,内心期望值较高,往往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觉得“入错了门”,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近年来,高校不断要求加强教学质量的提议,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风低下的现状,特别是扩招几年来,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教学质量的跟不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导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因此,改进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从宜宾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13322名的文理科、本专科学生中共随机抽取1600名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者过分简单,对读大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肤浅。从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产生逃课、弃学等不良现象,是因为其本身对读大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把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过分功利化。持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在地方性的本科院中更为普遍。从调查情况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认为“读书是为找工作打基础”的分别有70人、121人、130人和241人,分别占到到本年级调查人数的17.5%、30.25%、32.5%和60.25%。从问卷中第16题反馈情况可见一斑。其中,选择“拿更多的证书等硬件,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的统计情况分别为大一学生为70人、大二学生121人、大三学生130人和大四学生241人,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级,学生对读书目的的功利性要求更强;选择“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的分别为大一学生147人、大二学生146人、大三学生126人和大四学生78人;选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选项的分别为大一学生179人、大二学生126人、大三学生110人和大四学生78人,从这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年级越低的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方面在理想度更上要高一些,且具有更长远的打算;而选择“只为获得文凭”的分别为大一学生4人、大二学生7人、大三学生4人和大四学生3人,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只为获得文凭或者根本没想过为什么读书的人非常少,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生的总体认识是正确的,而且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是很高,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就产生了否定读大学的价值的不良想法,认为读大学就是要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读书就没有意义。而且这种思想具有蔓延性,会从高年级同学一届一届往下传递,从而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也会有所体现。特别是大四的同学,经过找工作的艰难和不断碰壁之后,这种想法爆发的几率就更高,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实质性学习动机。近几年,随着很多高校不断扩充规模,导致其教学软实力跟不上教学硬件,也使得其专业发展受限,也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对专业前景不看好,缺乏专业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实质性学习动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在新生录取时,有部分学生是调剂录取的,录取的专业并非是学生自己所选的专业,再加上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慢慢对本专业产生了失望情绪,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积极性;二是有部分同学虽然当初不是自己所选的专业,但由于高校自身专业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如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欠缺,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由当初喜欢本专业慢慢过滤到看淡专业发展。从调查情况看,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存在专业不认可现象,例如“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满意吗?”,回答“满意”的只有42%的学生,而回答“不满意”或“一般,前途迷茫”的有58%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太低。
3.对学校管理和规章制度不满,消极度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有一部分大学生厌学,其实并非都是不喜欢专业和学习本身,而是由于不喜欢学校的管理,如有的大学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强制性地要求学生上晚自习,做早操,或者安排很多学生活动,导致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比较少。这种管理的强制性可能会引起学生负面抵触情绪。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管理之所以不同于高中管理就在于给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而如果这种愿望在大学里得不到实现,大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如,关于对大学生课程是否要点名的问题,我们调查发现,认为没有必要点名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认为很有必要的学生反而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自由、不受管制的大学模式是向往的。造成大学生学风不良的原因有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高校在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原因。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进学风建设,从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风建设的改进措施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深刻认识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和生活化,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时期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时期。对现在大学生而言,要认识到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毕业时是否能找到工作,不能把大学教育的价值太功利化和现实简单化。当代的大学教育,无论其专业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都是大学生继续发展其思维、形成其价值观、人生观、理想和信念的铸造过程,是其学识和品位的再提升过程。大学生活,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体验过程,其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是态度和品德的提升过程,是个人生活理念的变迁过程。所以说,大学生活是个体为将来生活的一种奠基和准备,是提升个人生活品位,打造合理的未来生活质量和水准的一种常态性准备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与提高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读书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和多元性,从而认真地去体验、感受甚至是享受这一种过程。
2.改进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近年来,部分高校规模的扩大与其教学质量的总体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抱怨也在所难免。高等教育并不像义务教育那样纯粹是公益性教育,家庭在投入了大量教育投资之后,希望自己孩子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作为高校,特别是高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尽量缩短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滞后期,重建专业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采用科学而精简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专业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真正兴趣,让学生能借助专业学习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把专业学习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①。如此,则学生旷课、考试舞弊、厌学等诸多不良现象自然会慢慢消失,学习风气则越来越好。
3.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对部分大学生而言,与其说是厌学不如说是厌校。特别是学校的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方面,有时可能会因为细节上的不周到而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其学校声誉、办学历史、社会认可度、师资力量都无法和老牌重点大学相比,这类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本来可能就存在对学校的低认可度和接纳度,如果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再不够人性化和人文化,而是有更多的束缚和欠缺,那么,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是没有归属感的,即便是把学校当做其人生的一个小小的驿站,他也不会感到温暖,而是急于走出去②。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来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度,让学生愿意呆在学校,对学校满意。如提高食堂、澡堂、宿舍等学生生活和学习场所的条件及服务水平,从而留住学生的心。
4.加强教师师德和师能教育。“信自师,则信自道”,这是教育规律之一,其不仅会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同样,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③。如果大学生教师不能做到“学高身正”,则不仅其本人不具有师德和师能,同时可能还会把负面影响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淡化其专业信念。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赚钱、学术造假、官本位思想至上、兼职工作大于本职工作等诸多现象,都极大损害大学教育的正统性,如肖传国案其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素质,真正在学生面前能够为师为范,真正在学风建设工作中起到模范作用。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也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工程之一。唯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质量。
[注释]
①张东祥.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研究及对策[J].大众科学,2010(3):126.
②李绍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248.
③刘军磊.协同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J].新西部,2010(6):67.
[参考文献]
[1]李克.高校学风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0(4).
[2]郭红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王君刚.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解决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4]严丽纯.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之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任红亮(1974-),男,河南洛阳人,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63-02
一、学风及改进学风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学风水平是衡量其内在潜质和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形式。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对一所学校而言,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一股无形的育人力量,对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学风总体是好的,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扩招后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带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导致一些高校的学风建设出现滑坡现象,表现出一些令人遗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松懈;严谨、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出现“60分万岁,61分浪费”“混文凭”的错误倾向;学习纪律松懈、作风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有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考试通过就行,上不上课无关紧要;考前突击的现象十分普遍,补考、重修成为部分同学的家常便饭。部分学生专业思想淡薄,内心期望值较高,往往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觉得“入错了门”,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近年来,高校不断要求加强教学质量的提议,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风低下的现状,特别是扩招几年来,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教学质量的跟不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导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因此,改进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从宜宾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13322名的文理科、本专科学生中共随机抽取1600名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者过分简单,对读大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肤浅。从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产生逃课、弃学等不良现象,是因为其本身对读大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把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过分功利化。持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在地方性的本科院中更为普遍。从调查情况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认为“读书是为找工作打基础”的分别有70人、121人、130人和241人,分别占到到本年级调查人数的17.5%、30.25%、32.5%和60.25%。从问卷中第16题反馈情况可见一斑。其中,选择“拿更多的证书等硬件,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的统计情况分别为大一学生为70人、大二学生121人、大三学生130人和大四学生241人,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级,学生对读书目的的功利性要求更强;选择“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的分别为大一学生147人、大二学生146人、大三学生126人和大四学生78人;选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选项的分别为大一学生179人、大二学生126人、大三学生110人和大四学生78人,从这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年级越低的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方面在理想度更上要高一些,且具有更长远的打算;而选择“只为获得文凭”的分别为大一学生4人、大二学生7人、大三学生4人和大四学生3人,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只为获得文凭或者根本没想过为什么读书的人非常少,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生的总体认识是正确的,而且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是很高,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就产生了否定读大学的价值的不良想法,认为读大学就是要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读书就没有意义。而且这种思想具有蔓延性,会从高年级同学一届一届往下传递,从而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也会有所体现。特别是大四的同学,经过找工作的艰难和不断碰壁之后,这种想法爆发的几率就更高,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实质性学习动机。近几年,随着很多高校不断扩充规模,导致其教学软实力跟不上教学硬件,也使得其专业发展受限,也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对专业前景不看好,缺乏专业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实质性学习动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在新生录取时,有部分学生是调剂录取的,录取的专业并非是学生自己所选的专业,再加上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慢慢对本专业产生了失望情绪,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积极性;二是有部分同学虽然当初不是自己所选的专业,但由于高校自身专业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如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欠缺,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由当初喜欢本专业慢慢过滤到看淡专业发展。从调查情况看,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存在专业不认可现象,例如“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满意吗?”,回答“满意”的只有42%的学生,而回答“不满意”或“一般,前途迷茫”的有58%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太低。
3.对学校管理和规章制度不满,消极度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有一部分大学生厌学,其实并非都是不喜欢专业和学习本身,而是由于不喜欢学校的管理,如有的大学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强制性地要求学生上晚自习,做早操,或者安排很多学生活动,导致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比较少。这种管理的强制性可能会引起学生负面抵触情绪。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管理之所以不同于高中管理就在于给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而如果这种愿望在大学里得不到实现,大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如,关于对大学生课程是否要点名的问题,我们调查发现,认为没有必要点名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认为很有必要的学生反而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自由、不受管制的大学模式是向往的。造成大学生学风不良的原因有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高校在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原因。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进学风建设,从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风建设的改进措施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深刻认识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和生活化,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时期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时期。对现在大学生而言,要认识到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毕业时是否能找到工作,不能把大学教育的价值太功利化和现实简单化。当代的大学教育,无论其专业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都是大学生继续发展其思维、形成其价值观、人生观、理想和信念的铸造过程,是其学识和品位的再提升过程。大学生活,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体验过程,其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是态度和品德的提升过程,是个人生活理念的变迁过程。所以说,大学生活是个体为将来生活的一种奠基和准备,是提升个人生活品位,打造合理的未来生活质量和水准的一种常态性准备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与提高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读书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和多元性,从而认真地去体验、感受甚至是享受这一种过程。
2.改进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近年来,部分高校规模的扩大与其教学质量的总体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抱怨也在所难免。高等教育并不像义务教育那样纯粹是公益性教育,家庭在投入了大量教育投资之后,希望自己孩子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作为高校,特别是高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尽量缩短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滞后期,重建专业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采用科学而精简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专业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真正兴趣,让学生能借助专业学习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把专业学习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①。如此,则学生旷课、考试舞弊、厌学等诸多不良现象自然会慢慢消失,学习风气则越来越好。
3.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对部分大学生而言,与其说是厌学不如说是厌校。特别是学校的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方面,有时可能会因为细节上的不周到而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其学校声誉、办学历史、社会认可度、师资力量都无法和老牌重点大学相比,这类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本来可能就存在对学校的低认可度和接纳度,如果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再不够人性化和人文化,而是有更多的束缚和欠缺,那么,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是没有归属感的,即便是把学校当做其人生的一个小小的驿站,他也不会感到温暖,而是急于走出去②。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来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度,让学生愿意呆在学校,对学校满意。如提高食堂、澡堂、宿舍等学生生活和学习场所的条件及服务水平,从而留住学生的心。
4.加强教师师德和师能教育。“信自师,则信自道”,这是教育规律之一,其不仅会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同样,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③。如果大学生教师不能做到“学高身正”,则不仅其本人不具有师德和师能,同时可能还会把负面影响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淡化其专业信念。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赚钱、学术造假、官本位思想至上、兼职工作大于本职工作等诸多现象,都极大损害大学教育的正统性,如肖传国案其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素质,真正在学生面前能够为师为范,真正在学风建设工作中起到模范作用。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也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工程之一。唯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质量。
[注释]
①张东祥.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研究及对策[J].大众科学,2010(3):126.
②李绍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248.
③刘军磊.协同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J].新西部,2010(6):67.
[参考文献]
[1]李克.高校学风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0(4).
[2]郭红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王君刚.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解决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4]严丽纯.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之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