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需要围绕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给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数学课程教学引导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的有效途径.当教师重视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才能创新实践,给学生的未来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带来有力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给学生发展综合能力的机会.教师帮助学生将个人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能够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给学生足够的发展进步空间.当学生获得良好的探索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之后,就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
高中生现阶段所面临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引导开始,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课程学习困难,提升自己的课程学习能动性.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和日常活动阶段的偏好,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认知基础、数学学习基础等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应用研究.当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入手,就能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数学课程学习方法,增强自己的课程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效率.
教师可以从抽象化知识引入实际案例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多讲解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那么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探索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在良好的学习驱动力的引导之下,将自己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师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方法总结,可以让学生从养成良好课程学习习惯开始,通过课下的积极反思以及实验总结,给自己的核心素养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二、多元化教学活动设置,提升学生参与感
对高中生来讲数学课程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引导,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知识内容之中,还需要通过拓展研究,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增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当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活动应用到课堂之中,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逐步增强,同时还能将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目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通常可以在实践探究、竞争活动的组织活动之下进行.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找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当学生在一些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讨论分析阶段,将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就能在社会实践阶段将个人能力充分展现出来.还有就是针对竞争活动的引导,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小型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高考本身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对学生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影响意义.教师利用知识竞赛的途径,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小组活动之中,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在实践阶段获得自信心以及学习动力.所以,这种创新性的课程教学引导形式,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三、高中数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教学讲解
数学知识本身是与社会实践生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且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答与解释,高中生都能在数学基础知识探究阶段找到落脚点.为了给学生积极应用与探索数学基础知识的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开展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探究学习.基于这种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學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阶段,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激发出来,还能将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全面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习综合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规范数学语言,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
规范性的数学语言应用,就是在日常学习阶段养成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基础条件.实践研究证明,不少学生在解题阶段都会因为数学语言应用以及书写规范等方面丢分.这就是在日常的学习探究阶段,学生对数学问题解析的一种意识引导缺失所导致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逻辑缜密性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避免因为自己的书写规范问题而导致一些丢分的情况产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教材基础知识开始,探究一些数学语言以及基础知识的规律,将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当学生在实践研究阶段掌握数学知识推理的过程,就能掌握一种规范书写的途径.当教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树立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规范应用意识,那么就能在解题阶段,给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及时地展开自我调整.
【参考文献】
[1]卢闯.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创新[J].学子:理论版,2017(6):68.
[2]陈玉娟.例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堂教学中数学运算的维度[J].数学通报,2016(8):34-36.
[3]李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6(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