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分配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在短期内无好转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10174-01
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再创新高,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比2008年增加52万人。与此同时,不期而至的全球经济危机给就业带来的冲击也日益显现。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给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而且对社会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弄清其症结之所在,探讨其解决之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主要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千军万马涌向大城市、好企业这个“独木桥”,必将导致好单位“吃撑了”、一般单位“吃不饱”。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着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一步到位,这没有什么不对,但在现实中,一步到位的岗位确实不多,何况大学生对一次到位的要求又是非常高的。有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把专业对口看得太重,甚至认为学企业管理的人到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是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就不去。有的大学生把收入看得太重,不看单位的发展潜力,不看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死抱住“低于3000元不去”的想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分别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调查来看,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3种类型的学生超过六成。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到30%。
(二)高校过度的扩招
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里,高校垄断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有限的教育资源有相当部分投到了高校。与此同时,适龄青年的高校入学率低。因此,扩大高校学生的入学率,使更多青年能接受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件造福国民、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好事情。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2]
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总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机构改革、企业减员等原因,毕业生需求的主渠道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供需矛盾突出。连续的大扩招,招生数可以很快地翻一番,但就业岗位不可能因为招生数的增加而迅速地翻番,以后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幅度增加,而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供需量上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
(三)企业用人的偏颇
从用人单位看,因为经济原因,有些企业更愿意在社会上招聘知识含量低出资低的工人,而不愿招聘身价比较高的毕业生,致使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门路越来越窄。形成了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却不愿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局面。
用人单位主要是根据求职者的工资要求和边际生产力来确定是否聘用大学毕业生的。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只是它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约束条件,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必须为解聘不需要的员工而支付的成本。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解聘成本是很高的。高解聘成本导致国有企业的工作搜寻行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二是大量聘用农民工。这似乎与人力资本理论和科技革命的要求相矛盾,但却是现实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理性选择。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明确指出“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难,但观念转变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再所难免。如果大学生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自己把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作转换成本肯定会降低。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应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走出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二)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满足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3]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社会办学,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
扩招后高校和毕业生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低年级开展成才教育,高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毕业班着重就业政策和技巧的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三)政府要加大力度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政府要想方设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通过加大政府在直接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方面的支出,增加对社会产品的需求以刺激相关行业
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要给予支持,安排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解决启动资金。这样不仅能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能创造新的岗位,帮助其他社会群体就业。[4]
参考文献:
[1]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6):91.
[2]王辉强、杨倩,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3):125.
[3]赵北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12.
[4]由昭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解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
162.
作者简介:
李胜斌(1978-),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10174-01
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再创新高,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比2008年增加52万人。与此同时,不期而至的全球经济危机给就业带来的冲击也日益显现。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给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而且对社会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弄清其症结之所在,探讨其解决之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主要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千军万马涌向大城市、好企业这个“独木桥”,必将导致好单位“吃撑了”、一般单位“吃不饱”。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着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一步到位,这没有什么不对,但在现实中,一步到位的岗位确实不多,何况大学生对一次到位的要求又是非常高的。有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把专业对口看得太重,甚至认为学企业管理的人到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是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就不去。有的大学生把收入看得太重,不看单位的发展潜力,不看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死抱住“低于3000元不去”的想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分别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调查来看,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3种类型的学生超过六成。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到30%。
(二)高校过度的扩招
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里,高校垄断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有限的教育资源有相当部分投到了高校。与此同时,适龄青年的高校入学率低。因此,扩大高校学生的入学率,使更多青年能接受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件造福国民、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好事情。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2]
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总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机构改革、企业减员等原因,毕业生需求的主渠道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供需矛盾突出。连续的大扩招,招生数可以很快地翻一番,但就业岗位不可能因为招生数的增加而迅速地翻番,以后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幅度增加,而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供需量上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
(三)企业用人的偏颇
从用人单位看,因为经济原因,有些企业更愿意在社会上招聘知识含量低出资低的工人,而不愿招聘身价比较高的毕业生,致使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门路越来越窄。形成了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却不愿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局面。
用人单位主要是根据求职者的工资要求和边际生产力来确定是否聘用大学毕业生的。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只是它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约束条件,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必须为解聘不需要的员工而支付的成本。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解聘成本是很高的。高解聘成本导致国有企业的工作搜寻行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二是大量聘用农民工。这似乎与人力资本理论和科技革命的要求相矛盾,但却是现实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理性选择。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明确指出“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难,但观念转变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再所难免。如果大学生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自己把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作转换成本肯定会降低。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应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走出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二)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满足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3]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社会办学,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
扩招后高校和毕业生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低年级开展成才教育,高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毕业班着重就业政策和技巧的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三)政府要加大力度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政府要想方设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通过加大政府在直接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方面的支出,增加对社会产品的需求以刺激相关行业
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要给予支持,安排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解决启动资金。这样不仅能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能创造新的岗位,帮助其他社会群体就业。[4]
参考文献:
[1]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6):91.
[2]王辉强、杨倩,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3):125.
[3]赵北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12.
[4]由昭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解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
162.
作者简介:
李胜斌(1978-),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