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语言的创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妙的概括。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
  
  一、在生活积累中出新
  
  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从文字到文章,无一不是生活内驱力推动的结果。
  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搜肠刮肚、无话可说,或语言贫乏、难著一字的现象,往往是缺乏生活阅历造成的。反之,凡是作文语言不落俗套,甚而至于语言摇曳多姿的学生,大多数生活比较厚实体验比较深刻,洞察比较细致,阅历比较丰富。
  如,2007年11期《作文周刊》中的《父辈如茶》。“干黑的茶叶,丰满鲜红的大枣、晶莹的枸杞,静静地躺在杯底,等倒上烧开的水,杯内的茶叶便随水上下翻滚,不一会儿干瘪的茶叶舒展开来,叶片上的脉络也清晰可见,杯内慢慢笼起了绿色的薄雾,茶叶或浮或沉令人捉摸不定。原本比较干瘪的茶叶已被泡得全涨起来了,缝隙皱纹没有了,通体胖胖的。揭开杯盖,夹杂着缕缕甘醇的热气扑面而来。浓浓的香气蕴涵在淡淡的苦涩中,抿上一口,略有淡淡的甜味。像父亲,多像父辈:人生由年轻走向衰老,生活由苦涩走向甘甜……父辈如茶,茶如父辈。”
  小作者之所以把泡茶写得如此细腻,如此逼真,是因为在描写中倾注了对生活的特有的感悟:父辈如茶,茶如父辈。而作者的议论是建立在描写铺陈的基础之上,描写的过程,其实就是细致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理性思考的过程。作者由茶叶的浮沉联想到父辈人生的沉浮,由品茶的甘甜中的苦涩,联想到父辈生活中的甘与苦。从这点意义上说,语言出新既是深入观察的结果,也是用心体会的结果,更是理性思考的心理轨迹。
  
  二、在知识运用中创新
  
  构筑风格迥异的语言大厦,不仅要靠知识的积累,还要凭借知识的灵活运用。只有灵活运用,才能显示出语言的活力。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就把早春江南春意盎然、春草萌发的景观写活了。着一“绿”字,胜于“到”,胜于“过”,使静态的景观动态化了。可见,知识的运用是语言创新的捷径。
  如,《作文周刊》中习作《倾心于书》。开头写道:“我喜欢书,犹如陶渊明喜欢田园悠然的菊花;就像张志和喜欢桃花流水中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如周敦颐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我寄情于芬芳的书香之中,受其浸染、熏陶,用书将自己渐渐垫高。”这里,作者为了诠释喜欢的具体内容,活用了张志和和周敦颐的有关诗文,既凸现了“喜欢”的外延,又突出了“喜欢”的内涵。这段话不仅富有诗意色彩,而且具有深邃的意境。在同一篇文章中,结尾写道:“书让我徜徉于想象的空间,穿越时空与我向往的人邂逅。在书中,我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在书中,我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在藕花丛中争渡;在书中,我和徐志摩一起漫步康河岸边,欣赏水底招摇的荇草;在书中,我和海明威一起出海打鱼,体验和鲨鱼搏斗的惊险;在书中,我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莎士比亚、雨果成为知心朋友……”作者把古今中外颇有影响的文学大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他们的富有特色的诗文融会贯通,从而突出了题旨“倾心”。倘若小作者没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没有对名家名篇的透彻感悟,那么,要写出如此文质兼美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活用。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诗意的语言。
  
  三、在情感奔突中创新
  
  生活的积累,知识的活用,是语言产生内涵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外化成语言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的奔突是语言内孕成熟趋于外化的“催生剂”。人们常说,悲愤出诗人,不平则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情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的情感……情感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一种“情”的涌动和“感”的奔突。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说话或写作的情景,使学生情动于衷,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或慷慨,或舒缓,或豪放,或婉约,或热烈,或冷峻,或愉悦,或抑郁,或憧憬,或缠绵……从而,让学生的语言在情感世界中复活。
  如,习作《当羽毛丰满时》。“雄鹰之所以能振翅高飞,是因为它的羽毛丰满了,翅膀硬了;是因为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积累了足够的信心。可是成功的秘诀在于积累。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我们就会享受到翱翔于天空的乐趣;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我们就能领略到山之巍峨、海之博大;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成功就在前面。”这里,习作者由物及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以物喻人,用类比的方法,突出“积累”与“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既是情感的涌动,又是哲理的升华。由此可见,只有倾注作者情感的语言,人们才会感到新鲜活泼,才会感到情丝绵绵,余音绕梁。
  
  四、在思想砥砺中升华
  
  思想是语言的灵魂。思想既是对语言加工的过程,又是深化感知的结果。反映缜密的深邃的语言,是情的语言,是理的语言,是久而弥笃的活的语言,是醇厚绵长的语言。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或由此及彼,或由因到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现实到想象,或由正面到反面,或由物及人……启迪学生有序思维,灵活思维,使中学生作文语言既富有情感,又富有哲理,深邃而不肤浅,深沉而不浮躁,简洁而不芜杂,鲜美而不陈腐,活泼而不呆滞,极具个性而不人云亦云……
  如,江苏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语文在哪里?在人间的真情中。那是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是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暖人话语,是余光中先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望眼欲穿,是连战先生“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祝愿,是宋楚瑜先生引用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激动哽咽……财富不是朋友,而语文却是财富,它会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短短一席话,作者心游万仞,思接千载,通过引用诗词写到了恩师的情、慈母的爱、爱子的思乡情愫,读来令人怦然心动。与其说是语言的锤炼,不如说这是思想的砥砺。可见,鲜活的语言源于敏锐的思想,源于丰富的联想,源于理性的思考。
  
  杨兵,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对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以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所谓对话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因素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语言为媒体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活动。对话教学是教学的本质形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的主体。对话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基于言语的心灵互动
多余的雨声  交给谁呢  我伸出手  接不住雨声  多情的人多情的世界  她们葬身情海  听不见雨声  穿过雨的风  同样穿过了我  我站在塔顶  远处的海  开出蓝色的花朵  塔顶的寂寞  开出蓝色的花朵  我们是寂寞的孩子  寂寞的人世生出的孩子  寂寞的海生出的孩子  我们的寂寞是蓝色的  仿佛雪的归来  薄薄的阳光  给不了破败的城堡温暖  書屋后面的城堡  被谁丢弃了  坐在书屋里读书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2、朗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这类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活动重点  1、加强积累,提高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分组。把全班学生根据活动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四个活动主
全国卷作文题摆脱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 “嫁接”,推出了话题式材料作文这一新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同时又能从多个角度灵活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兼具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两者的优点。因此,这一命题形式颇受命题者青睐,但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审题的难度。从写作实际来看,不少考生倍感头疼,偏题、跑题的现象增多。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在景、情关系
人教版语文八上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教材中也有许多涉及关于审美的知识和原理。在上完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我总在寻觅一种合适的途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并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一日轻倚教室外的栏杆,一幅秋日风景画跃入我的眼帘:遒劲的柿子树枝干,惹人情思的柿子,还有那苍翠的竹林,升起袅袅炊烟的土屋,遍地含金的野菊,更有那远处五彩斑斓的群山。我的创意便在此刻涌入脑海。  生活是这样的美,可是我们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欲望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粉墨登场,那些曾经感动读者心灵的爱情故事已越来越乏人问津。中国作家似乎患上了集体性的燥狂症,他们只知道以亢奋难耐的莫名激情张扬欲望,用顾影自怜的病态心理耽溺肉体。舍此之外,便再也无力寻觅人性的真实。而这种文学潮流尽管被某些学者贴上了自由主义的启蒙标签,但一味沉浸在感官世界的经验表达,终究会丧失起码的价值追求。值得庆幸的是,《相爱的日子》并不属于这一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