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禁烟的黄爵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江西抚州宜黄(今江西省临川市宜黄县)人,晚清著名政论家、诗人。他因首先上疏道光帝查禁鸦片走私、严惩吸食者而闻名天下,其诗文也有突出成就。从其诗文中,我们可见其始终不渝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与担当,所谓“阴求天下士,与世谁仔肩”(《四十初度次韵酬亨甫见赠之作》)。

清流领袖


  道光三年(1823),黄爵滋会试中式,第七十二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六十名,赐进士出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前后任馆职七年。道光十一年(1831)闰九月,黄爵滋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始为言官。出生农家,“习与老农语,一一闻艰辛”(《辛卯岁除家大人六十生日敬述示儿子模林渠》)的黄爵滋对嘉道时期的朝政腐败与社会问题有清醒地认识,并对之多有论列,成为当时的清流领袖。
  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黄爵滋上《综核名实疏》,言崇学校以绝邪教、严保甲以靖会匪、修水利以除水患、广积贮以备赈施、严校阅以肃兵政、严防禁以靖海洋、造就材棺等七事,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视作黄爵滋对相关方面问题的总体认知。后人辑《道咸同光四朝奏议》,开篇即是此疏,足见其重要性。黄爵滋后来所上其他奏议,大致是《综核名实疏》的具体与深入,如《江西毗连闽广盗匪繁多请严切查办疏》言会党与邪教,《察核衰庸疏》言吏治与人才,《江汉修防事宜疏》言水利,《州县仓储有名无实疏》言积贮,《敬陳六事疏》言外交与军事,等等。由这些奏疏可知,黄爵滋怀着儒家士大夫的普遍济世情怀,他尝试寻找解决当时社会弊病的方法。
  在诗歌中,黄爵滋“下笔原宗杜拾遗”(《与潘四农论诗偶述八首》其二),以杜甫为榜样,学习其“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精神,时刻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如写江南水灾“江南江北民无归,白日但闻新鬼哭,四野几见流民炊”,鼓励去江南为官的好友姚莹(1785-1853)“许身稷契”,以百姓的生命为行政旨归,即“民命官所司”。(《江南行送姚石甫大令》)又如写蝗灾“飞蝗向南行,蝗声所过惟哭声”(《南蝗》),蝗虫过后,食尽五谷,惟有百姓的痛哭声。又如写社会风俗变化的《抚州行寄太守郭松崖前辈》:
  我生之初风尙古,岁时伏腊罗尊俎。昔日崇墉足谷家,今时飘泊无聊侣。临川之南龙骨渡,乃是逋逃渊薮处。为狐爲鼠遑恤他,为虎爲狼当奈何。父兄敎不先,子弟率不谨。不见阿芙蓉,家家鬼结燐。士贫孰义学,民贫孰义仓。贫人挑盐富人食,官吏捉盐盐被攘。安得反浇俗,尽为农桑民。安得挽薄习,尽为弦诵人。(《仙屏书屋初集诗录》卷六)
  黄爵滋在诗中为友人提及家乡风气的变化:诗人初生时,民风淳朴、家给人足,而今却是官府盘剥,盗贼横行,父子兄弟不睦,家家吸食鸦片,民风浇漓。诗人期盼出现循吏,使百姓富足安康、风俗淳厚。
  关心民生的同时,黄爵滋时时关注与外国之关系,《广东行送李石梧学使》:
  要令知学回士风,虎头道险华夷通。
  天威远控扶桑东,佛郞机静波不鸿。
  任尔手掇珊瑚红,我亦快睹爲豪雄。
  广州在当时是与外国通商贸易的唯一地点,外国商船很多,且当时鸦片走私已经相当严重,存在着深重的危机。道光十五年(1835),友人李星沅(1797-1851)出任广东学政,黄爵滋赋诗送行。诗中反映出其对上述问题的关注。

首倡禁烟


  在诸多的社会问题中,鸦片走私泛滥是黄爵滋一直关注的。道光十二年(1832)闰九月,黄爵滋上《江西毗连闽广盗匪繁多请严切查办疏》,言及江西赣州地方兵丁诸弊端,其中便包括“贩食鸦片”。道光十三年(1833)左右,其《答许学使书》中言其家乡江西“年节无爆竹之声,比户染鸦片之毒”。在《综核名实疏》中言及海防时,黄爵滋指出“鸦片烟之毒,遍布海内”的事实。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黄爵滋上《敬陈六事疏》,其中言“严剿御以肃夷禁”,更是忧心地指出:
  粤海关之税,所入者不过百万,而鸦片烟之银,漏出外洋者不下二三千万。以无用有害之物,毒中国之人而又竭中国之财,夷计之狡莫甚于此!
  黄爵滋指出,由于鸦片走私泛滥,中国白银外流每年至少有二三千万两。由于清朝实行银本位货币制度,并非纸币,白银外流会造成银价格昂贵,对国家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道光十八年(1838)闰四月初十日,黄爵滋上了著名的《严塞漏巵以培国本疏》,详细阐明了其严禁鸦片的主张。在奏疏的开篇,黄爵滋提出问题:
  皇上宵衣旰食,所以为天下万世计者,至勤至切,而国用未充,民生罕裕,情势渐积,一岁非一岁之比,其故何哉?
  道光帝是历史上著名的节俭皇帝,黄爵滋问,国家为何江河日下、财政困难?他认为:这是因为白银外流引起的银价昂贵,而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鸦片走私。黄爵滋描述当时吸食鸦片的情形说:
  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也就是说,国家各个阶层的人都在沉溺于吸食鸦片。鸦片泛滥,造成国人体质下降之外,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白银外流。黄爵滋在奏疏里指出,当时广东一省因鸦片走私外流的白银达每年三千万两,而其余沿海省份外流白银亦达每年一千万两。每年如此多的白银外流,必然造成极其严重的财政困难:
  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除,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之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若再三数年间,银价愈贵,奏销如何能办?税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
  当时地丁钱粮、盐税征收之后换成白银,因为银价昂贵变得亏损严重,由此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黄爵滋还说,若是持续如此,“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即出现战事,财政将无法支持,正如后来林则徐所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九《林则徐传》)   黄爵滋在提出解决办法之前,逐一批驳了当时的其他主张:严查海口,因稽查员弁暗中分肥而不肯认真办理;禁止通商,因鸦片泛滥是靠走私,故不能禁止鸦片贸易;查拿兴贩,因州县地方包庇而不能实有效果;开种罂粟之禁,因内地鸦片不能过瘾,故不能抵制外国走私。黄爵滋认为:“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即无吸食之人,则无鸦片贸易。黄爵滋建议,限期一年禁止吸食而断瘾,一年后仍旧吸食者,处以死刑。用严刑峻法清除鸦片贸易的源头,无需求自然无供给,从而断绝鸦片走私,由此而达到阻止白银外流的目的。
  疏上,道光帝降旨,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直省各督抚各抒所见,妥议章程具奏。待各省回奏后,又令:着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该部议奏。实际上,道光帝心中对鸦片贸易十分痛恨,他下旨处罚主张驰禁鸦片、照药材征税的许乃济时说:“朕于此事深加痛恨,必欲净绝根株,毋贻远患。”众多督抚的上奏中,湖广总督林则徐所言极为恳切,道光帝于十九年(1839)十二月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随后即是大家熟知的虎门销烟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

始终主战


  林则徐被派往广东禁烟的同时,黄爵滋与祁寯藻(1793-1866)被派遣至福建,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1766-1846)办理禁烟事宜。福建期间的黄爵滋,内心充满了报国豪情,写下了“驰驱酬夙愿”(《闽中述事四首呈邓嶰筠制军前辈》)的诗句,为国驱驰,正是他一直的心愿。
  福建期间,黄爵滋积极为禁烟以及与英国侵略军作战奔走。道光二十年(1840)三月初一,上疏请令闽浙总督暂住泉州,以便查禁鸦片;初六,查验福厂戰船,上疏论战船修造迟延积压之弊;二十七日,与邓廷桢、祁寯藻联衔上奏沿海砲台的弊端:
  闽洋无内港可守,砲台必须建于海边,海滩沙性浮松,砲台跟脚不固,难以经久。置之坚实之地,则去海较远,砲火之力更不能及。是添建砲台徒糜工费,无济实用。
  他们共同提出了以砲墩易砲台之法:海边用麻袋,实以沙土,层层累积,视地势而沙墩之高低、厚薄、长短不同;沙墩之外,用旧小渔船侧竖,船底向海,船舱向内,紧贴沙袋,牢固拴缚,以为沙囊保护;砲位安于墩内,砲口出于船外,其两船夹缝处所,即是天然砲洞。其法具有修建简单、迅速,费用较少,不易洞穿等特点。这一方法在福建实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贼果不能近”(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六月二十七日,与邓廷桢等上奏“筹议海防大局”。
  鸦片战争期间,黄爵滋始终主战。于返回京城路过浙江,上《闻见定海情形疏》,提醒道光帝不要轻信英人停战通商之言,并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进《海防图》,详述海防情况,为道光帝所嘉奖。是年末,还有《与扬威将军书》,向被道光帝派遣至杭州抗击英军的奕经进言方略。
  黄爵滋创作于鸦片战争期间的诗歌,对战争情势有着充分地反映,表现出其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澳远天连粤,台高浪涌台。
  巡洋兵力重,讨海利源开。
  何意吞舟者,偏乘漏网来。
  斩蛟犹有士,徙鳄岂无才。
  (《闽中述事四首呈邓嶰筠制军前辈》其二)
  这是写查禁鸦片走私。
  闻道铜山击,鲸鲵胆已寒。
  重楼虽变幻,狡窟易摧残。
  (《闽中述事四首呈邓嶰筠制军前辈》其四)
  这是写抓获烟贩,捣毁走私巢穴。
  榕隂郁楼阁,茘火隐江岸。
  披图足写心,闻事翻扼腕。
  甫惊厦门烽,忽报舟山变。
  逡巡燕幕危,仓猝鱼釜烂。
  东南几天险,瓯闽通一线。
  心悬素月飞,目极孤云断。
  …… ……
  箕斗张前檐,宵深记三叹。
  (《阅罗六湖平山晩眺画卷感而赋之》)
  这是写战争初期,听闻英军袭扰厦门,攻陷舟山,对局势忧心不已。
  古浪屿边月,高崎汛外山。
  重门蛟蜃逼,诸岛鹭鸥闲。
  险带金门峙,雄看石壁环。
  便期东海若,勺水洗尘寰。
  (《舟至阳湖复偕祁春浦前辈命入闽途中得杂诗二十一首》其二十一)
  这是写厦门一带地势险要,防守严密,必能战胜来犯的侵略者。
  这样充满豪情壮志的文字,在黄爵滋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十分常见,《海防篇赠臧牧庵从军一百韵》表意最全,其中写道:
  何物阿芙蓉,乘机肆为蛊。
  滔甚洪水波,毒逾猛兽齿。
  黠者利若邱,愚者命如缕。
  已谓家可焚,讵计国之侮。
  …… ……
  我闻狼山贼,颠覆遭飓母。
  又闻落伽寇,披猖激神怒。
  帝女作精卫,涛神尚白马。奈何今罔闻,顺蹶逆反助。
  我欲叫天后,奋袂使其起。北投黄城鞭,东然黑水炬。
  …… ……
  众志始为城,不然岂安堵。会当挽天河,洗净六合宇。
  收彼佛郞机,铸作汉家柱。
  诗人说,鸦片(阿芙蓉)泛滥,对国家、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严禁鸦片走私利国利民;英军以此为借口进犯,实如“贼”“寇”;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来犯之敌,扫灭胡尘,将缴获的侵略者之大炮(佛郎机)熔铸成纪功的铁柱。
  黄爵滋虽有报国之愿、建功之志,但鸦片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他也在随后不久落职回乡,以讲学为事。然无论何时,其爱国之情、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从未改变。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黄爵滋学习杜甫《秋兴八首》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百年身合渔樵老,四海名惭妇孺闻。
  马帐传经犹济济,鸡林求集亦纷纷。
  著书寂寞怜扬子,誓墓徐徊惜右军。
  只有平生恩未报,淋漓看剑夜初分。
  (《乙巳首春漫兴八首》其三)
  诗人当年首倡禁烟,声名妇孺皆知,如今落职闲居,只能以讲学为业;诗人在夜间挑灯看剑,其报国壮志始终不改。黄爵滋与他的好友林则徐、魏源、张际亮、姚莹、邓廷桢等,正是当时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鸦片战争失败了,满清政府割地、赔款、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我们最终赶走了侵略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赢得了民族对独立,靠的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靠的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念,靠的正是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精神依然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近人治学,慕效西方,多举西方哲人的理论为圭臬,为真知灼见,为解决人生与社会顽疾的秘药良方。初入清华大学求学时,我亦立志将主要精力用于攻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探究西方政治伦理之源头。通过四年的研习及其后的思考,我也终于完成了《城邦的美德》一书,奉呈诸君。  然而,在撰写《城邦的美德》过程中,我才逐渐意识到,以中西之别,论学问大小,这种境界未免太幼稚了些,且有可能使人心胸逼仄。我们绝不应看低中国传统
2018年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他与亲密战友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发表170周年。这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次重要启迪和一份宝贵遗产。  ··Ⅰ··1848,一个革命的年代  《宣言》诞生于1848年,这是世界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英国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把它作为自己《革命的年代》与《资本的年代》两部作品的分界之年。法国政治
以复古的方式完成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周易》“复卦”向为易学家所重,王弼则以“反本”释“复”;《老子》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反”即“返”,老子以为即“道之动”,可见对“反”有多么重视。现代新儒家提出的“返本开新”之说,正是对这一传统更简洁明了的概括。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西学、反传统思潮及相关运动,对学术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956年7月,上海京剧院在院长周信芳的率领下,冒着酷暑赴杭一周,一对一地向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剧组主要演员学习每一个人物的表演,回到上海后,8月3日,就举行了第一次彩排,而7月29日就抵达上海,开始彩色影片摄制准备工作的浙江昆苏剧团, 也观看了这场演出。此时,由草厂编著,董天野配图的小说《十五贯》已在《新民报·晚刊》连载到了近30期。当年12月,这部画图本中篇说部,就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光明日报》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充分肯定了本科人才培养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他强调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筑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索尼博乐汇2006”北京盛大开幕    [本刊訊]10月30日,为期一周的“索尼博乐汇2006”大型展示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盛大开幕。索尼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霍华德·斯金格爵士来到中国,为此次盛会造势。  斯金格先生表示,“索尼博乐汇”如同一个小型索尼世界,在以生动的方式展示出索尼集团综合业务的同时,更显示出索尼各业务部门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跨行业的资源优势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数字娱乐潮流
在近现代中国,曾国藩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唐明浩的《曾国藩》是很多普通历史迷的必读之物。想想也是,不但晚清士大夫们把他推为奠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连蒋介石都终身服膺。这都使他身上弥漫着一种“克里斯马”(charisma)的神性。相应地,他的遗著,连同他的手泽,都备受当世和后世的垂青。他的诗、文、日记、家书、编著都流传甚广,差不多跻身“经典”的席位,以至于他好像变成了一个无所不通的全才。但,真的是这
《尚书》云:“诗言志。”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这两个观点说出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本质属性,即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的。王阳明在《罗履素诗集序》中说,诗文是一个人的“精神心术之所寓,有足以发闻于后者”。诗歌不仅可以表达情感,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浸染,诗人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因为灵感的瞬间照耀,也澄明了中国文化精神一直所追求的“道”。所以我们拈出“诗明道”三个字来描述这一现象。下面我们用两首唐诗所蕴含
《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撤稿观察网(Retraction Watch)曝出,《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开放期刊的19位编委辞职,这些编委多数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抗议《科学·报告》未能将该刊物2016年的一篇涉嫌剽窃的论文撤稿。前不久,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决定对《肿瘤生物学》学报的来自中国作者的107篇造假论文撤稿。据了解,这107篇被撤稿的医学论文,已查明的
1959年上映的《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与陈怀皑合作导演,是反映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电影,故事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30年代觉醒的知识分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青春之歌》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被列入拍摄,由于周扬、陈荒煤等领导坚持由杨沫自己来改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