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搞活企业,逐步增强企业活力。然而,经济生活的实践一再告诉人们,在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与各种约束尚未得到比较合理的调整与确立之前,以为单纯通过某些外在条件的改善,就能增强企业活力,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缺乏利益制约的情况下,投资权的下放,其结果也只会增强企业的投资冲动,加剧投资规模的膨胀。因此,尽快完善企业行为,可以说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为下一步深入改革准备必需的条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搞活企业,逐步增强企业活力。然而,经济生活的实践一再告诉人们,在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与各种约束尚未得到比较合理的调整与确立之前,以为单纯通过某些外在条件的改善,就能增强企业活力,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缺乏利益制约的情况下,投资权的下放,其结果也只会增强企业的投资冲动,加剧投资规模的膨胀。因此,尽快完善企业行为,可以说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为下一步深入改革准备必需的条件。
其他文献
<正> 租赁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在亏损和微利的小型国有企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增加了国家、企业、职工和承租者的收入,也为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探索了新的途径。当然,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租赁制在试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承租者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承租者的作用、人们对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增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已成为工业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工业企业需要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承受能力的现状随着物价体系改革的逐步实施,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产品、交通运输费等的价格都有所提高,从而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其中,成本普遍升高就是突出的现象之一。1985年,全国工业系统可比产品成本上升了3.9%,吉林省升高了5.1%,吉林市工业可
<正> 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的消化、吸收,都离不开企业家的活动。显然,没有一支宏大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在经济活动的舞台充当主角,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就缺少强有力
<正> 在企业管理情况调查中,我们接触了不少处室和厂矿的企业管理人员。他们谈到了许多使人苦恼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公司领导对本部门或本单位不重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②公司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程序。基层厂矿的同志对多头领导,多头指挥反映尤为强烈。③公司专业管理分工越来越细,机构也越来越大,但许多工作又没人做,基层办一件事情很难。④基层单位负担过重。现在厂矿有三大头痛的事情,一是生活福利压力大,二是集体企业包袱重,三是社会负担过多吃不消。怎
<正> “两保一挂”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北京出现后,受到各方关注,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都议论纷纷。在此,笔者就“两保一挂”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看法,供讨论研究。(一)从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控制来看,我们认为有三种模式: 一是国家对企业实行硬性控制,企业外部没有市场体系,企业内部缺乏主动的经营机制。二是国家对企业实行中性控制,企业外部
<正> 深化企业改革和不断加强、完善宏观经济管理,关键是要按照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体制,使国民经济逐步转入新的运行轨道。
<正>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态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相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鉴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中央采取既坚决而又慎重的态度,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从发展趋势看,其起步阶段,无疑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当前存在弊端是:重行业主管机构,轻综合管理机构;重权力机构,轻智力机构;重决策机构,轻咨询研究机构;重执行机构,轻信息反馈机构。以及权力过分集中,结构不合理,效率低,官僚主
<正> 到1985年底,全国农村集镇已达6600多个,比1984年增加4000多个。这些新增的集镇大多是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集中的产物。这说明,乡镇工业相对集中,是客观的发展趋势。越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苏南、胶东、辽东和闽粤沿海地带,这一趋势表现得越明显。一、乡镇工业为什么会相对集中?相对集中有哪些好处?(一)相对集中有利于乡镇工业自身的发展。第一,有利于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分工,推动技术进步。生产的社会化分工,是把生
<正> 山西介休县煤炭资源丰富。全县煤炭储量达62亿吨,可开采量32亿吨,是晋中地区商品煤基地县之一。近几年来,介休县面对原煤大量积压、全国煤炭市场趋干平稳等新情况,及早动手,从1984年起把煤炭生产的工作重心放在加工转化上。短短二三年时间,煤炭加工转
<正> 我国建设领域的体制改革(即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或投资体制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起步较早,进展较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基本建设投资方式上,率先试行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尔后,对投资经营、项目决策,建设实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改革赋予了中国建设事业新的生命力,使我国的建设领域初步摆脱了传统体制模式的束缚,一种适应国情国力和投资建设活动特点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已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