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规范标准——兼析我国刑法第13条

来源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规范标准,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形式特征。在我国刑法推崇罪刑法定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不妥的,而应以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并从“事实犯罪”、“法定犯罪”两种角度考察、界定犯罪的概念。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人格发展受到网络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推进器,文章从政府、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若干对策与
《大学语文》做为一门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江西各高校中,本课程的授课情况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也不太理想。文章从
租赁住房不仅可以满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还可以满足一些就业未稳定的新就业人口、工作岗位变动频繁的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住房需求,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
1901年清政府开启了十年新政,其中以废除科举和兴办新式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清末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安徽在新式教育兴办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学务冲突,成为教育近代化
郎擎霄生于1903年,安徽怀宁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在思想上服膺老庄、托尔斯泰等,持无政府主义立场,因"学"求变,以《学汇》等刊物为平台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1921年南下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