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身学习”强调身心和环境的融合,师生是认知的主体,它将课程知识还原成一个个情境活动。具身认知对“身体参与认知”的强调,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如今的教学活动,将我们平时忽视的身体参与纳入教学设计的框架中,而数学剧场正是我们改变观念的途径。在数学剧场的课堂中,教师“释放”学生的身体,以发展整体认知为目的,使学习最终指向完整的人的发展。数学剧场不是带着学生将数学绘本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也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演才能,而是身心融合的生成式体验学习。笔者针对数学剧场这个新视域,从内容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亲历中学习,在具身认知中提升素养。
一、厘清:综合素养定数学剧场之位
运用数学剧场的学习方式,可以把抽象的学科知识具象化,回归知识本质,追寻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升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形成探索、善思的学习品格。
1.理解力的提升。情境理解和文本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文本理解是通过文字信息,借助自身知识背景来解读意义。情境理解则是具象的,学生能够进入场景,感受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过程。
2.表达力的提升。数学剧场发生在课堂上,有时没有现成的剧本和排练的过程,而是即兴发挥,这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锻炼。在剧场展演过程中,为了让其他同学能明白自己的想法,就要结合肢体语言或表情动作,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成长机会。
3.思维力的提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也创设情境,根据问题情境讨论解决,但是这些问题很多是教材给予或者教师预设而成。在数学剧场课堂上,学生创生问题场景并自主参与问题的解决,学生表现得更主动,在“境”中思,有效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二、深耕:实践探寻建数学剧场之模
(一)内容选择
1.数学文化。调动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在平时的阅读和上网浏览中,主动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文化相关知识。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背景和背后的人文价值。这方面主要针对导入或者新授结束,教师可以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內容时,学生利用收集到的素材,自主创编《圆周率的诞生》剧本。通过剧场演绎阿基米德研究的正96边形和祖冲之研究的正数千边形,学生不难发现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六边形与圆的关系,从而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2.情境再现。将教材给定的情境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问题情境,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理解和提升主动探究的精神。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建立超市场景,学生自主分配角色,有售货员、收银员、购物者,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计算速度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巧算、合理付钱有更深的体会。比如:橡皮3.6元,怎样付款合理?(1)付4元找回0.4元;(2)付5.6元找回2元(或者付10.6元);(3)付5元找回1.4元……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付钱。
3.核心概念。将一些概念类的知识点串联成串,形成完整知识网络,通过语言情境表演理解,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调动多种感官厘清知识点。
例如,在理解等式和方程概念时,学生自主写出不同的式子,给式子找找“家”。写方程的同学会发现,等式和方程都是他们的家,自然而然明白了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4.再续创编。结合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发挥想象,对指定情境进行故事续编。这要求学生将思维的触角拓展到生活中去,体验创新思维的乐趣,同时也暗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学过《24时计时法》之后,学生将自己一天的作息习惯编成“我的一天”。学生刚认识24时计时法,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化还是有些分不清,如果把自己一天的事情和时间挂钩,认识将会提高很多。
5.单元整合。整个单元内容结束后,针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架构,将知识体系化,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剧场演出来。单元整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再整理,在剧场中学生对一些环节可以做到细嚼慢咽,提升思维高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结束《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后,学生从每个平面图形特点的阐述,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面积推导过程中的异同,进行了全面的表演,同时台下的“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将知识点一一复习。
(二)表现形式
数学剧场除了演绎的方式之外,教师根据内容特点,采用儿歌、游戏、实验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在体验、玩乐、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1.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需求。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数学剧场可以以儿歌的形式与数学知识融合。学生选择刚认识的图形,根据图形特点,创编一首儿歌,加入动作演绎出来,激发参与的兴趣。
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后,编儿歌: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三条边紧相连。不是任意三边都能围成,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
2.游戏。游戏形式活泼,氛围轻松。数学剧场设置有趣的游戏,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玩中学”。教师在选择数学游戏时不能随意,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以保证数学游戏的效果,提高游戏化教学的质量。
以《数字宝宝要回家》的游戏为例。一年级学生认识1—10数字后,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数字,数字妈妈喊到哪个数字,哪个数字就可以回家。在游戏过程中,对数字6和9进行再辨认。
3.实验。数学剧场用操作、思考、探究的方式,既包括有感知的技能,也包含抽象概括的经验,学生的具身认知在实验中形成。可以将生活实践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点,从而深层次探究知识原型,在经验和认知中,提升思维价值。
以《包装的学问》教学为例。作为包装厂的设计人员,设计24块香皂的包装盒,要考虑美观节省等因素,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反思
1.教学形式凸显创意激趣。数学剧场的核心价值在于情境和体验。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形成经验符号和知识规律,又在不同的情境下形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即兴创作,也要有预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数学剧场对于教师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控。
2.教学目标回归全人教育。数学剧场中有着跨学科的统整,学生在参与中,自身的能力,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从肢体、语言、审美、创意等方面同时开发,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全学科的整合探索。
3.教学评价注重多元维度。数学剧场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都是一次跨越性的颠覆,他们同是参与者,在师生一次次的肢体表达中,教育富有了生命活力。面对课堂上的即兴表演,我们不能只是观察或观看,而应该用引导的方式进行评价。作为课程来说,评价的维度和评价的方式要多元,既注重过程的评价,也要遵循课程本身的目的。
数学剧场将数学问题放在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中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是对数学文化的综合体悟,以一种融合学科的方式,在“具身学习”下,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厘清:综合素养定数学剧场之位
运用数学剧场的学习方式,可以把抽象的学科知识具象化,回归知识本质,追寻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升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形成探索、善思的学习品格。
1.理解力的提升。情境理解和文本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文本理解是通过文字信息,借助自身知识背景来解读意义。情境理解则是具象的,学生能够进入场景,感受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过程。
2.表达力的提升。数学剧场发生在课堂上,有时没有现成的剧本和排练的过程,而是即兴发挥,这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锻炼。在剧场展演过程中,为了让其他同学能明白自己的想法,就要结合肢体语言或表情动作,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成长机会。
3.思维力的提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也创设情境,根据问题情境讨论解决,但是这些问题很多是教材给予或者教师预设而成。在数学剧场课堂上,学生创生问题场景并自主参与问题的解决,学生表现得更主动,在“境”中思,有效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二、深耕:实践探寻建数学剧场之模
(一)内容选择
1.数学文化。调动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在平时的阅读和上网浏览中,主动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文化相关知识。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背景和背后的人文价值。这方面主要针对导入或者新授结束,教师可以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內容时,学生利用收集到的素材,自主创编《圆周率的诞生》剧本。通过剧场演绎阿基米德研究的正96边形和祖冲之研究的正数千边形,学生不难发现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六边形与圆的关系,从而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2.情境再现。将教材给定的情境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问题情境,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理解和提升主动探究的精神。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建立超市场景,学生自主分配角色,有售货员、收银员、购物者,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计算速度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巧算、合理付钱有更深的体会。比如:橡皮3.6元,怎样付款合理?(1)付4元找回0.4元;(2)付5.6元找回2元(或者付10.6元);(3)付5元找回1.4元……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付钱。
3.核心概念。将一些概念类的知识点串联成串,形成完整知识网络,通过语言情境表演理解,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调动多种感官厘清知识点。
例如,在理解等式和方程概念时,学生自主写出不同的式子,给式子找找“家”。写方程的同学会发现,等式和方程都是他们的家,自然而然明白了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4.再续创编。结合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发挥想象,对指定情境进行故事续编。这要求学生将思维的触角拓展到生活中去,体验创新思维的乐趣,同时也暗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学过《24时计时法》之后,学生将自己一天的作息习惯编成“我的一天”。学生刚认识24时计时法,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化还是有些分不清,如果把自己一天的事情和时间挂钩,认识将会提高很多。
5.单元整合。整个单元内容结束后,针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架构,将知识体系化,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剧场演出来。单元整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再整理,在剧场中学生对一些环节可以做到细嚼慢咽,提升思维高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结束《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后,学生从每个平面图形特点的阐述,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面积推导过程中的异同,进行了全面的表演,同时台下的“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将知识点一一复习。
(二)表现形式
数学剧场除了演绎的方式之外,教师根据内容特点,采用儿歌、游戏、实验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在体验、玩乐、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1.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需求。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数学剧场可以以儿歌的形式与数学知识融合。学生选择刚认识的图形,根据图形特点,创编一首儿歌,加入动作演绎出来,激发参与的兴趣。
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后,编儿歌: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三条边紧相连。不是任意三边都能围成,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
2.游戏。游戏形式活泼,氛围轻松。数学剧场设置有趣的游戏,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玩中学”。教师在选择数学游戏时不能随意,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以保证数学游戏的效果,提高游戏化教学的质量。
以《数字宝宝要回家》的游戏为例。一年级学生认识1—10数字后,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数字,数字妈妈喊到哪个数字,哪个数字就可以回家。在游戏过程中,对数字6和9进行再辨认。
3.实验。数学剧场用操作、思考、探究的方式,既包括有感知的技能,也包含抽象概括的经验,学生的具身认知在实验中形成。可以将生活实践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点,从而深层次探究知识原型,在经验和认知中,提升思维价值。
以《包装的学问》教学为例。作为包装厂的设计人员,设计24块香皂的包装盒,要考虑美观节省等因素,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反思
1.教学形式凸显创意激趣。数学剧场的核心价值在于情境和体验。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形成经验符号和知识规律,又在不同的情境下形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即兴创作,也要有预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数学剧场对于教师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控。
2.教学目标回归全人教育。数学剧场中有着跨学科的统整,学生在参与中,自身的能力,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从肢体、语言、审美、创意等方面同时开发,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全学科的整合探索。
3.教学评价注重多元维度。数学剧场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都是一次跨越性的颠覆,他们同是参与者,在师生一次次的肢体表达中,教育富有了生命活力。面对课堂上的即兴表演,我们不能只是观察或观看,而应该用引导的方式进行评价。作为课程来说,评价的维度和评价的方式要多元,既注重过程的评价,也要遵循课程本身的目的。
数学剧场将数学问题放在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中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是对数学文化的综合体悟,以一种融合学科的方式,在“具身学习”下,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