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资料:2010年新春伊始,各地频现农民工“用工荒”,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这类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地区:广州目前用工总量为683万人,缺工15万人以上,深圳市缺工20万人以上。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研显示,目前广东企业缺工总量约90万人,焦急的用工方们已经将工资提高了30%以上,却仍然无法吸引足够的求职者。这一现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98-02
一、中国,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低级状态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靠大量出口,拉动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珠三角、长三角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后,典型的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际贸易中中国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口众多双向原因,大多企业都属于国际分工中制造业产业链条的末端部分,例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國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的加工费只有5美元。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大多依靠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盈利也主要依赖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中国贸易中制造业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在农民工的工资上得以反映。广东省有2300万农民工,从1994年—2006年的13年中,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涨了3.69倍,而从1992年—2004年的12年,珠三角农民工月工资只涨了68元。农民工的工资也没有呈现出随经济增长而上升的同步性特征。从2003年—2006年,我国GDP从135823亿元增加到21087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4%。相比之下,2003年—2006年农民工工资增速缓慢,其平均年增长率为6.93%。这只是名义工资的增长的速度,考虑到物价上涨的情况,实际工资增长率则更低。而现在,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的工资需要得到提高(农民工工资上涨的原因可参照刘易斯的劳动力剩余模型),中国劳动力的优势随之下降。
综合来说,需求方面,由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低级,中国,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经营盈利,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供给方面,由于农民工要求比过去高的工资,不愿接受现有工资水平,因而供给不足。商家难于以原有的价格水平雇佣到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民工,巨大的农民工供需缺口导致了“农民工用工荒”现象。
二、解决“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对策
“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用工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企业为了吸引工人,需要提高薪酬,改善工作环境,给农民工以更好的居宿条件等,它无形中促使企业在提高农民工待遇方面有所作为;被分散的劳动力对于中国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又一次直接或间接地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也只有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够根治“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
(一)何为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有机统一。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提高等,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三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结构升级如何解决“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我们从产业结构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别分析。首先,说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缓解“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之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规模将适量缩小,依靠于廉价劳动力盈利的加工制造企业将不再大量的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商家的竞争压力会相应缓解,经营状况好转,不会继续将压低工人工资作为竞争的惟一手段,工人工资提高,用工荒问题自然得以缓解。第二,说说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于缓解“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企业摘掉“劳动密集型”的帽子,加快自主创新,依靠其它方面来盈利,摆脱对于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自然也就不会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竞争盈利,甚至会给予工人相比较于过去较高的工资,“用工荒”自然也就不存在。
(三)如何促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借鉴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借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本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又需要国民收入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
分析模型如下:
(四)提高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升级。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高投资期之后,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二重结构问题:表现为城乡二重结构和大小企业之间差距巨大。1960年农民收入仅为城市的44%,大小企业收入差距达到一倍以上。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个人消费增速明显落后于投资与工业增长速度。池田勇人内阁于1960年制订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1961至1970年这10年之间,将国民收入提高2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提出了五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
通过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工业化、城市化的指标来比较,中国当下的经济状况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中前期基本相当。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在GDP增长中的占比只有30%至40%,甚至低于日本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1960年。借鉴日本的经济发展道路,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启动内需,使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经济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启动内需的关键则是需要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即提高国民收入。
(五)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在中国,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增加国民收入是一方面,而另一重要的方面是中国实际的收入分配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
收入分配问题不解决,财富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消费的拉动终究是有限的。中国只有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收入分配问题后,内需才可能真正地被拉动,消费结构才能升级,进而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解决“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升级之后,如同上面所分析的,企业不会继续将压低工人工资作为竞争的惟一手段,加快自主创新,依靠其它方面来盈利,工人工资提高,用工荒问题自然得以缓解。当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家或企业也要及时地对工人进行更多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技术知识较为密集的工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珺.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悖论[EB/OL].新浪新闻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98-02
一、中国,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低级状态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靠大量出口,拉动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珠三角、长三角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后,典型的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际贸易中中国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口众多双向原因,大多企业都属于国际分工中制造业产业链条的末端部分,例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國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的加工费只有5美元。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大多依靠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盈利也主要依赖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中国贸易中制造业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在农民工的工资上得以反映。广东省有2300万农民工,从1994年—2006年的13年中,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涨了3.69倍,而从1992年—2004年的12年,珠三角农民工月工资只涨了68元。农民工的工资也没有呈现出随经济增长而上升的同步性特征。从2003年—2006年,我国GDP从135823亿元增加到21087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4%。相比之下,2003年—2006年农民工工资增速缓慢,其平均年增长率为6.93%。这只是名义工资的增长的速度,考虑到物价上涨的情况,实际工资增长率则更低。而现在,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的工资需要得到提高(农民工工资上涨的原因可参照刘易斯的劳动力剩余模型),中国劳动力的优势随之下降。
综合来说,需求方面,由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低级,中国,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经营盈利,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供给方面,由于农民工要求比过去高的工资,不愿接受现有工资水平,因而供给不足。商家难于以原有的价格水平雇佣到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民工,巨大的农民工供需缺口导致了“农民工用工荒”现象。
二、解决“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对策
“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用工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企业为了吸引工人,需要提高薪酬,改善工作环境,给农民工以更好的居宿条件等,它无形中促使企业在提高农民工待遇方面有所作为;被分散的劳动力对于中国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又一次直接或间接地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也只有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够根治“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
(一)何为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有机统一。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提高等,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三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结构升级如何解决“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我们从产业结构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别分析。首先,说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缓解“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之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规模将适量缩小,依靠于廉价劳动力盈利的加工制造企业将不再大量的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商家的竞争压力会相应缓解,经营状况好转,不会继续将压低工人工资作为竞争的惟一手段,工人工资提高,用工荒问题自然得以缓解。第二,说说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于缓解“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企业摘掉“劳动密集型”的帽子,加快自主创新,依靠其它方面来盈利,摆脱对于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自然也就不会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竞争盈利,甚至会给予工人相比较于过去较高的工资,“用工荒”自然也就不存在。
(三)如何促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借鉴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借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本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又需要国民收入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
分析模型如下:
(四)提高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升级。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高投资期之后,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二重结构问题:表现为城乡二重结构和大小企业之间差距巨大。1960年农民收入仅为城市的44%,大小企业收入差距达到一倍以上。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个人消费增速明显落后于投资与工业增长速度。池田勇人内阁于1960年制订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1961至1970年这10年之间,将国民收入提高2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提出了五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
通过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工业化、城市化的指标来比较,中国当下的经济状况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中前期基本相当。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在GDP增长中的占比只有30%至40%,甚至低于日本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1960年。借鉴日本的经济发展道路,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启动内需,使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经济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启动内需的关键则是需要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即提高国民收入。
(五)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在中国,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增加国民收入是一方面,而另一重要的方面是中国实际的收入分配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
收入分配问题不解决,财富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消费的拉动终究是有限的。中国只有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收入分配问题后,内需才可能真正地被拉动,消费结构才能升级,进而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解决“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用工荒”问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升级之后,如同上面所分析的,企业不会继续将压低工人工资作为竞争的惟一手段,加快自主创新,依靠其它方面来盈利,工人工资提高,用工荒问题自然得以缓解。当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家或企业也要及时地对工人进行更多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技术知识较为密集的工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珺.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悖论[EB/OL].新浪新闻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