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带来的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将引起社会生产观、消费观、道德观及发展观的全方位更新。在此背景下的高教改革,尤其应该立定“教育为本”的理念,将“略偏于高级的合格的社会人”的培养,做为自己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知识经济 教育为本 高教职责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知识经济便作为一种观念,风行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仔细爬梳一下这种观念在现实中的落实,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转化,同时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全面开放了人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调动着个性的潜能,充分并深入地发掘着精神生产的巨大作用。从而使社会以人的进步及精神提升为基础,走向一种绝对良性的繁荣与富足。
知识经济在西方社会领域中的全面落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具体提倡。而这种落实,紧紧依靠思想、文化界的新锐探索,从哲学、文化、艺术及思维方式诸方面,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资源的强力支撑。至于在经济领域中,它已转换了衡量的标准。若依然从过去的产量、产值、货币增长等硬性指标去衡量,恰恰是不懂知识经济的证明。
本文仅就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教改革,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在对知识经济的解说中,有两点应予指出。其一,将其限于经济的范围之内,认为这是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这是一种历史追溯及比较式的解说。其二,从对知识的理解开始解说。于是出现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结论。结论一认为: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这一结论,虽然降低了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淡化了经济中的资源意识,却仍然需要相当的资本及硬件技术的支撑。按照这种结论,知识经济,必然还是一种大型的、大规模的、缺乏个性化的经济模式。它导引生产领域抢占科技的制高点,也驱使生产领域纷纷寻求与科技的结合。结论二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智力经济主要以智力资源为依托。智力资源,自然包括了属于高科技的成果,但智力资源在此,主要指向了从属于个人的智慧与聪敏。
对于上述解说,本文的观点是:首先不应将知识经济限定于经济的领域之内。知识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种种弊端,深入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它要变革的正是资源与技术的垄断,及其激烈竞争给人与社会带来的不安。它要解决的是人之为人的更为自由与广阔的道路,及其社会、世界的全面和谐。所以他是一种包括经济又超越经济的新思考。
其次,本文不同意将知识经济定位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经济。高科技研发与高科技产业,都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一个社会与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不考虑少数人之外的多数人。要让他们做什么?他们的生存空间在哪里?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此外,高科技的强调,在本质上仍旧是资本主义生产竞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源竞争之后的必然。而知识经济恰恰弱化,从而淡化了竞争。知识经济的初衷,不是调动人的竞争之心,而是开拓出一条更为自由,更为人道的有关个体、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之路。这条路不是一条统一的标准之路,却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如此,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二字,其实涵盖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双重领域,也是这两个领域的有机融合。这样一种宏阔的“知识”,如何落实于社会的个体,落实于社会的生产者。高等教育便应严肃地思考了。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就在整体战略上开始了教育、教学体制的全面调整。其中既包括了学科调整、合并与融合,也包括了大胆的取消与大量的新设。与此同时,强调文理渗透、强调主辅修制等。这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调整。
调整使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中硕果累累。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由于对知识经济理解的不统一,造成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不断游移。比如,在文理渗透这个点上,在具体渗透的内容上、比例上、方式上,均缺乏细致的论证、规范的操作,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既未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也未强化学科的内聚力。在我看来,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及艺术类专业,应寻求与理工科专业的融合。它的独立性,应体现于对理工科的适应;而文科类大学中的理学,也应是服务于这个科类的理学。因此所谓渗透,并非生硬地掺和,而是选择、过滤以后,并且是重塑、整合以后,使已具新质且适合于另一学科的东西的自然进入。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关注、研究与实施的力度,显然还不够。
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一件最为常规、最为基础的职责,是对略偏于高级的合格的社会人的培养。所谓“合格的社会人”,是讲被培养者具备了进入社会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他既可以适应社会中的一个既定岗位,也可以开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他有充分的自信,在社会中立足,在社会中创业;也有相对的技能应对复杂社会的挑战。他已具备了在实践中走向成功以至辉煌的基本素养。所谓“略偏于高级”,是讲其与专科、中专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区别。后者也是一位合格的社会人,但其适应能力要差一些。这里不仅指专业技能,而且指心理素质及开创能力。这类人一般只能适应一个已有的岗位,缺乏开创一个岗位的能力。而大学本科教育之后,这种能力方才具备。这便是“略偏于高级”的含义。
这样,高等教育的核心与重心,均在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偏向于高级的合格的社会人。这一培养目标在各专业领域内,体现为相对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的积累,同时更体现为一种人格力的锻造。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合格的执行者、组织者、实现者。这样的人,能够全面理解知识经济的意义,也就可能发挥知识的最大效应。他们本身多有一技专长,无论在实践中发挥,还是专门的研究深入,均可胜任,并且也是这两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三、高教改革的任务
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坚持被动应对的姿态,还是坚持以教育为本的全面教学改革,这是一个有关高等教育职责定位的问题。以教育为本,强调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全面养成。它虽以专业分科区别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但在健全人格的全面养成上,不应受到时政、时局、时势的影响。以教育为本,不仅包含着教育规律的研究,也包含着教学体制及教学内容的研究。怎样使受教育者在专业基础的方向上,接受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这不仅有关传统、民族、文化、历史中的人格积淀学说,同时有关世界融合过程中人类品格及其世界性潮流,对健全人格的要求。则古今中外的人文思想的整合,世界先进的科技理论包括知识经济的世界性潮流,便不可能不进入到人格教育的视野之中。所以,教育为本,并非固守传统,因循守旧。教育为本,坚持教育的主导职责,就是广泛吸纳各种新型的学科理论及人文思想,经过过滤、筛选、分理、整合,有机融入整体教学体制之中的过程。
这样,再看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的被动应对姿态,便发现了诸多不足。首先,被动应对可能导致高等教育本身的淹没。社会中的任何一个行业,均无法避免一种社会潮流的冲击。但在冲击中,坚守本位,坚持自己的一份社会职责,可能使冲击成为光大本行业的一种外在动力。若被动地顺应冲击,随潮而动,很容易迷失了自己。据此,本文并不赞同高等教育的被动应对。其次,已有的应对,已逐渐暴露出一些令人心忧的后果,不能不令人深思。眼下的许多大学,在应对全面兴起的知识经济过程中,强调了专业技术理论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人格自主,自我创业的培养。我们的毕业生认准要找的,只是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岗位,却很少想到由自己去开创一个岗位。这恰恰因为四年的高等教育,没有给他这样一种启发。对此,我们的大学,不是去及时地调整教学,调整教育,而且让学生明白,并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理论的教学力度,投入经费引进人才,甚至巨资挖取院士。试图以此提高学校及学生的竞争力。这对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不啻于雪上加霜。这同时也有违于知识经济的原则。因为它强化了竞争,而不是使其弱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应为残酷的竞争推波助澜。
此外,大学生普遍的实用趋利思想,使他们不仅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思想淡漠无意,而且对专业以内的非适用理论提不起兴致。这是一种使社会平庸化的思想,将极大阻滞社会的进步。对此,我们不应归咎于学生。责任尽在高等教育。而被动应对知识经济的姿态,不仅丢弃了高等教育以教育为本的根本职责,而且以对知识经济的片面以至于不正确的理解,曲解了知识经济,也危害了高等教育。
四、结 论
知识经济并不只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件事。它有关社会的全面变革,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社会的整体和谐,有关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在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道德观、发展观诸方面,都将生发出一种新的认识。因此,它必须借助高等教育。一方面进行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研发,一方面将其不断传输于社会。并依靠高等教育的最庞大产品——本科教育的学生,实施与知识经济的初始组合,实现知识经济的基础运作。从此开始,进入社会整体和谐及人的普遍自由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7
2 赵 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7
3 钟茂初.知识经济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世界经济,1999.1
【关键词】知识经济 教育为本 高教职责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知识经济便作为一种观念,风行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仔细爬梳一下这种观念在现实中的落实,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转化,同时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全面开放了人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调动着个性的潜能,充分并深入地发掘着精神生产的巨大作用。从而使社会以人的进步及精神提升为基础,走向一种绝对良性的繁荣与富足。
知识经济在西方社会领域中的全面落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具体提倡。而这种落实,紧紧依靠思想、文化界的新锐探索,从哲学、文化、艺术及思维方式诸方面,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资源的强力支撑。至于在经济领域中,它已转换了衡量的标准。若依然从过去的产量、产值、货币增长等硬性指标去衡量,恰恰是不懂知识经济的证明。
本文仅就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教改革,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在对知识经济的解说中,有两点应予指出。其一,将其限于经济的范围之内,认为这是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这是一种历史追溯及比较式的解说。其二,从对知识的理解开始解说。于是出现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结论。结论一认为: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这一结论,虽然降低了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淡化了经济中的资源意识,却仍然需要相当的资本及硬件技术的支撑。按照这种结论,知识经济,必然还是一种大型的、大规模的、缺乏个性化的经济模式。它导引生产领域抢占科技的制高点,也驱使生产领域纷纷寻求与科技的结合。结论二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智力经济主要以智力资源为依托。智力资源,自然包括了属于高科技的成果,但智力资源在此,主要指向了从属于个人的智慧与聪敏。
对于上述解说,本文的观点是:首先不应将知识经济限定于经济的领域之内。知识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种种弊端,深入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它要变革的正是资源与技术的垄断,及其激烈竞争给人与社会带来的不安。它要解决的是人之为人的更为自由与广阔的道路,及其社会、世界的全面和谐。所以他是一种包括经济又超越经济的新思考。
其次,本文不同意将知识经济定位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经济。高科技研发与高科技产业,都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一个社会与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不考虑少数人之外的多数人。要让他们做什么?他们的生存空间在哪里?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此外,高科技的强调,在本质上仍旧是资本主义生产竞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源竞争之后的必然。而知识经济恰恰弱化,从而淡化了竞争。知识经济的初衷,不是调动人的竞争之心,而是开拓出一条更为自由,更为人道的有关个体、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之路。这条路不是一条统一的标准之路,却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如此,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二字,其实涵盖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双重领域,也是这两个领域的有机融合。这样一种宏阔的“知识”,如何落实于社会的个体,落实于社会的生产者。高等教育便应严肃地思考了。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就在整体战略上开始了教育、教学体制的全面调整。其中既包括了学科调整、合并与融合,也包括了大胆的取消与大量的新设。与此同时,强调文理渗透、强调主辅修制等。这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调整。
调整使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中硕果累累。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由于对知识经济理解的不统一,造成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不断游移。比如,在文理渗透这个点上,在具体渗透的内容上、比例上、方式上,均缺乏细致的论证、规范的操作,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既未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也未强化学科的内聚力。在我看来,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及艺术类专业,应寻求与理工科专业的融合。它的独立性,应体现于对理工科的适应;而文科类大学中的理学,也应是服务于这个科类的理学。因此所谓渗透,并非生硬地掺和,而是选择、过滤以后,并且是重塑、整合以后,使已具新质且适合于另一学科的东西的自然进入。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关注、研究与实施的力度,显然还不够。
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一件最为常规、最为基础的职责,是对略偏于高级的合格的社会人的培养。所谓“合格的社会人”,是讲被培养者具备了进入社会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他既可以适应社会中的一个既定岗位,也可以开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他有充分的自信,在社会中立足,在社会中创业;也有相对的技能应对复杂社会的挑战。他已具备了在实践中走向成功以至辉煌的基本素养。所谓“略偏于高级”,是讲其与专科、中专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区别。后者也是一位合格的社会人,但其适应能力要差一些。这里不仅指专业技能,而且指心理素质及开创能力。这类人一般只能适应一个已有的岗位,缺乏开创一个岗位的能力。而大学本科教育之后,这种能力方才具备。这便是“略偏于高级”的含义。
这样,高等教育的核心与重心,均在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偏向于高级的合格的社会人。这一培养目标在各专业领域内,体现为相对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的积累,同时更体现为一种人格力的锻造。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合格的执行者、组织者、实现者。这样的人,能够全面理解知识经济的意义,也就可能发挥知识的最大效应。他们本身多有一技专长,无论在实践中发挥,还是专门的研究深入,均可胜任,并且也是这两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三、高教改革的任务
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坚持被动应对的姿态,还是坚持以教育为本的全面教学改革,这是一个有关高等教育职责定位的问题。以教育为本,强调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全面养成。它虽以专业分科区别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但在健全人格的全面养成上,不应受到时政、时局、时势的影响。以教育为本,不仅包含着教育规律的研究,也包含着教学体制及教学内容的研究。怎样使受教育者在专业基础的方向上,接受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这不仅有关传统、民族、文化、历史中的人格积淀学说,同时有关世界融合过程中人类品格及其世界性潮流,对健全人格的要求。则古今中外的人文思想的整合,世界先进的科技理论包括知识经济的世界性潮流,便不可能不进入到人格教育的视野之中。所以,教育为本,并非固守传统,因循守旧。教育为本,坚持教育的主导职责,就是广泛吸纳各种新型的学科理论及人文思想,经过过滤、筛选、分理、整合,有机融入整体教学体制之中的过程。
这样,再看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的被动应对姿态,便发现了诸多不足。首先,被动应对可能导致高等教育本身的淹没。社会中的任何一个行业,均无法避免一种社会潮流的冲击。但在冲击中,坚守本位,坚持自己的一份社会职责,可能使冲击成为光大本行业的一种外在动力。若被动地顺应冲击,随潮而动,很容易迷失了自己。据此,本文并不赞同高等教育的被动应对。其次,已有的应对,已逐渐暴露出一些令人心忧的后果,不能不令人深思。眼下的许多大学,在应对全面兴起的知识经济过程中,强调了专业技术理论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人格自主,自我创业的培养。我们的毕业生认准要找的,只是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岗位,却很少想到由自己去开创一个岗位。这恰恰因为四年的高等教育,没有给他这样一种启发。对此,我们的大学,不是去及时地调整教学,调整教育,而且让学生明白,并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理论的教学力度,投入经费引进人才,甚至巨资挖取院士。试图以此提高学校及学生的竞争力。这对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不啻于雪上加霜。这同时也有违于知识经济的原则。因为它强化了竞争,而不是使其弱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应为残酷的竞争推波助澜。
此外,大学生普遍的实用趋利思想,使他们不仅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思想淡漠无意,而且对专业以内的非适用理论提不起兴致。这是一种使社会平庸化的思想,将极大阻滞社会的进步。对此,我们不应归咎于学生。责任尽在高等教育。而被动应对知识经济的姿态,不仅丢弃了高等教育以教育为本的根本职责,而且以对知识经济的片面以至于不正确的理解,曲解了知识经济,也危害了高等教育。
四、结 论
知识经济并不只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件事。它有关社会的全面变革,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社会的整体和谐,有关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在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道德观、发展观诸方面,都将生发出一种新的认识。因此,它必须借助高等教育。一方面进行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研发,一方面将其不断传输于社会。并依靠高等教育的最庞大产品——本科教育的学生,实施与知识经济的初始组合,实现知识经济的基础运作。从此开始,进入社会整体和谐及人的普遍自由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7
2 赵 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7
3 钟茂初.知识经济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世界经济,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