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语文课标》(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智力的开发决定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提高过程。
一、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师的“讲”是认知的必要前提,但是,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读”,老师再高明的“讲”都会事倍功半,甚至是空中楼阁。反之,如果“读”的环节做扎实了,老师的“讲”只需抛砖引玉、指点迷津、疏通牵引、画龙点睛。这样,既将学生置于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充分地“读”,这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又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汉字独特的地方是以“形”定字,凭感觉直观地、整体地感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读”的实践,才能获得感知,才能培养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对文章理解得到位不到位,思想感情体会得好不好,语感能力的高与低,主要取决于读的实践多不多、读的训练到位不到位、读的量足不足。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读,教师少讲,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二、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1、“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得到新知、发现疑点、遇到障碍后,画一画,圈一圈,点一点,注一注,以便进一步探索研究。
2、借助工具书。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字、词方面的障碍,可通过查字典、词典,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从本质上讲,阅读主要是靠思维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维方法的指导可通过讨论来实现。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他的理解、感受、体会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人读同一篇文章,读的遍数不一样,他的理解、感受、体会也是不一样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个人的读书见解,许多问题可在讨论中解决。讨论的过程,既是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又是接受教师指导、提高认识的过程。
4、鼓励发现,引发质疑。爱因斯坦认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量事实证明,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安排学生质疑环节。通过大胆质疑,学生会深刻地理解课文,并有所创新。
三、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读的形式主要有朗读、默读。“朗读”主要是体会感情,“默读”主要是理解内容。除此之外,还应灵活运用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范读、跳读等,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四、读的训练要到位
根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读”的训练,即理解内容的读、体会思想感情的读、抒发感情的美读。
1、理解内容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对课文整体感知,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思想感情的读。“读”本身是理解,理解的过程需要思考、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有重点的细读,领会有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抒发感情的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样。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深读课文,品评文中的好词、好句,欣赏课文的精妙之处,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进行有感情的美读,在读中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高级品赏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读的最高境界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
理解内容的“读”,体会思想感情的“读”,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它解决了“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读中感悟、抒发感情的美读,它解决了“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才算基本完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才能都得到训练和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读”为主,让学生经历一个“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提高过程。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提高,才能落实新《语文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提高过程。
一、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师的“讲”是认知的必要前提,但是,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读”,老师再高明的“讲”都会事倍功半,甚至是空中楼阁。反之,如果“读”的环节做扎实了,老师的“讲”只需抛砖引玉、指点迷津、疏通牵引、画龙点睛。这样,既将学生置于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充分地“读”,这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又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汉字独特的地方是以“形”定字,凭感觉直观地、整体地感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读”的实践,才能获得感知,才能培养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对文章理解得到位不到位,思想感情体会得好不好,语感能力的高与低,主要取决于读的实践多不多、读的训练到位不到位、读的量足不足。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读,教师少讲,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二、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1、“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得到新知、发现疑点、遇到障碍后,画一画,圈一圈,点一点,注一注,以便进一步探索研究。
2、借助工具书。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字、词方面的障碍,可通过查字典、词典,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从本质上讲,阅读主要是靠思维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维方法的指导可通过讨论来实现。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他的理解、感受、体会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人读同一篇文章,读的遍数不一样,他的理解、感受、体会也是不一样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个人的读书见解,许多问题可在讨论中解决。讨论的过程,既是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又是接受教师指导、提高认识的过程。
4、鼓励发现,引发质疑。爱因斯坦认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量事实证明,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安排学生质疑环节。通过大胆质疑,学生会深刻地理解课文,并有所创新。
三、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读的形式主要有朗读、默读。“朗读”主要是体会感情,“默读”主要是理解内容。除此之外,还应灵活运用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范读、跳读等,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四、读的训练要到位
根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读”的训练,即理解内容的读、体会思想感情的读、抒发感情的美读。
1、理解内容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对课文整体感知,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思想感情的读。“读”本身是理解,理解的过程需要思考、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有重点的细读,领会有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抒发感情的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样。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深读课文,品评文中的好词、好句,欣赏课文的精妙之处,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进行有感情的美读,在读中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高级品赏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读的最高境界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
理解内容的“读”,体会思想感情的“读”,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它解决了“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读中感悟、抒发感情的美读,它解决了“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才算基本完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才能都得到训练和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读”为主,让学生经历一个“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提高过程。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提高,才能落实新《语文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