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羽毛球世锦赛还有一场精彩的男双决赛和一场能吊起人们胃口的男单决赛,以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几年以后,人们也许会发现陶菲克将是羽毛球的末代天王。
8月22日,第14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在阿纳海姆落幕。东道主美国队破天荒地获得一项冠军前印尼名将吴俊明和白国豪搭档代表美国出战摘得了男双桂冠。另外四项冠军被老牌劲旅中国、印尼瓜分,韩国、丹麦的成绩则大幅滑坡。
本届世锦赛属于美国,更属于吴俊明
这是羽毛球世锦赛第二次踏上北美的土地(上一次是20年前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却是第一次将世锦赛金牌留在了北美。虽然美国女队曾经在1956年到1963年获得过前三届尤伯杯的冠军,迪夫琳姐妹也是那个时代的顶尖选手,但此后40年,美国与羽毛球运动就像存在于两个星球上,彼此毫不相关。
2001年羽毛球世锦赛之后,印尼的奥运会、世锦赛双打冠军吴俊明因为女友陈小娴赴美读书,也决定前往美国攻读电脑专业学位。四年后,这位印尼的双打天才成了美国羽毛球春天的使者。
2002年初,吴俊明得到印尼羽协许可,开始代表美国羽协参加国际公开赛,以便通过比赛奖金来应付学习和生活的支出。但那时吴俊明的男双搭档实力有限,几年来他只能在荷兰公开赛、美国公开赛这些一流运动员们都看不上的三流赛事中尝尝冠军的滋味。
不过,由于这位奥运冠军的到来,使美国羽毛球队产生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美国队,吴俊明既当教练又是队员,他把自己对羽毛球的理解都教给了队友,也在队中拥有了足够的拥戴。他的男双搭档白国豪在本次世锦赛上就说,“我要向托尼(吴俊明的英文名)证明,我配得上当他的搭档。”
吴俊明和越南移民白国豪、前中国选手韩奇等人组成的美国队,2004年第一次打进了汤姆斯杯决赛圈,这是美国羽毛球史上的一次突破。2005年,更让人没有想到,吴俊明和真正的本土球员白国豪(其三岁就移民美国)在羽毛球场上升起了美国国旗。颁奖仪式上,在演奏美国国歌前,体育馆内特别播放了Born in the USA(生于合众国)这首歌。
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到了美国这个羽毛球“沙漠地区”,吴俊明只能“玩玩票”而已,但是,本次世锦赛夺冠后吴俊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我打羽毛球的时间太长,差不多25年了,以至于它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目标是把这项运动介绍给全美国。”
老将逞威,新一代星光暗淡
在本届世锦赛上,还有一个特点老将当道。在所有参加本届世锦赛决赛的选手中,女单张宁和男双吴俊明、陈甲亮、西吉特都已经30岁,混双冠军诺瓦28岁,女双杨维、高也都26岁了,生于70年代的运动员仍然把持着大部分舞台。令80年代球员尴尬的是,无论球星的数量还是质量他们都远比不上70年代这批球员。
羽毛球运动员老当益壮从去年奥运会开始成为一种趋势。张宁在29岁的年龄夺冠,既创造了历史,也让那些小妹妹们脸上无光。这次,印尼的陈甲亮/西吉特连续两届打进世锦赛决赛,也说明从他们8年前夺冠之后,世界男双的水平止步不前。29岁的丹麦的皮特·盖德拖着两条残腿,竟和小他7岁的林丹鏖战了一个半小时。
其实现在留下来的选手还未必是70年代中最好的。张宁曾经被叶钊颖、龚智超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技术意识明显高出其他队员的杨维、高也未必能和当年葛菲、顾俊相提并论。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本届比赛男双决赛中三位传奇球星的碰面、沉醉于吴俊明统治前半场的能力时,同时发现,这些生于80年代的球手中还没有产生一对真正的顶尖高手,最要命的是连这样的希望都找不出来。
谢杏芳从张宁手中夺过了女单后冠,这是80年代球手在女单的第一次胜利。然而八强中除了台北的郑韶婕其他球员几乎都来自70年代。
当林丹两次在大赛中铩羽时,人们不由得不质疑他“超级丹”的美名是否其实难副。好在,还有个陶菲克可以作为80年代惟一的旗帜。就是这个陶菲克,前些年也曾经沉沦,险些糟蹋自己的天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羽毛球天才辈出的20年,而1981年世界羽联和国际羽联的合并,更是催生了羽毛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无论单打还是双打、男选手和女选手,球迷们从不缺少话题,记者们也决不发愁没有热点。男单的四大天王,女单龚智超、王莲香、叶钊颖的相生相克,韩国、印尼的双打奇才接踵而至,中国的葛菲/顾俊创造着外战不败神话,丹麦马丁则一个人对抗中国女队,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美好记忆。现在,除了那个放荡不羁而又率真的陶菲克,还有谁能点燃球迷心中的激情。
有一次,记者问当年中国头号男单吴文凯,为什么现在的选手给人感觉都差不多,没有谁特别突出时,他说,现在的球员大多缺乏过去那样对技术精雕细刻的精神。印尼名将吴俊明说,羽毛球是他的生命。也许,现在的球员已经很难再有前辈球手那样把一项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想法了。
70年代球员距离退役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几年以后,人们也许会发现陶菲克将是羽毛球的末代天王。一个没有偶像的运动,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今年,世锦赛至少还有一场精彩的男双决赛,一场能吊起人们胃口的男单决赛,以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国际羽联的“全球化策略”
今年7月在新加坡的奥林匹克年会上,棒垒球已经被奥运会封杀。羽毛球虽然躲过此劫,但是唇亡齿寒,国际羽联不敢不有所警惕。
羽毛球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球只有在东亚和东南亚它才得到较好的支持和发展,而在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欧洲,却面临着不断萎缩的困境。比如瑞典,过去双打单项比较强,世锦赛多次摘金夺银,但近年来水平越来越业余,已经先后被挤出尤伯杯、汤姆斯杯决赛圈,今年5月又从苏迪曼杯第一级别降级。
不过,欧美对于羽毛球来说并非不毛之地。在这项运动的故乡英国,虽然全英公开赛现在只是四星级比赛,但每年都保持着满座的上座率,而且电视转播水平一流。去年比赛结束后,英国威廉王子就表示,一定要让全英重新成为最高水平的赛事。
2003年,荷兰羽毛球公开赛和乒乓球公开赛被别出心裁地安排在同一个体育馆同时进行,羽毛球这半边满座,受欢迎程度远非乒乓球可比。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运动员都说,欧洲的比赛环境很好,观众素质颇高。
这次在美国举办世锦赛,国内媒体曾担心比赛的上座率,进入1/4决赛后,这些担心变得多余。决赛这一天,因为美国选手打入男双决赛,现场几乎爆满。这天的普通票价是25~75美元,VIP票价200美元,和一周前的WBC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票价基本相当。
虽然亚洲羽毛球的水平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国际羽联多年来都坚持把单项世锦赛和苏迪曼杯放在欧洲举行,14届比赛中只有3次分别在雅加达和北京。除了英国、丹麦这些有羽毛球传统的国家,世锦赛和苏迪曼杯还向瑞士、西班牙和荷兰进军。显然国际羽联清楚,这个项目要发展下去,必须留住欧洲、开发北美。国际羽联副主席古纳兰在世锦赛上也表明了羽联的战略:只要在纽约、迈阿密和洛杉矶等城市把羽毛球推开,扩大到全美就不难。
而关于羽毛球的市场开发,国内虽曾经有过动作,比如前些年的天王挑战赛和俱乐部联赛,但都没有坚持下来。2002年联赛改打主客场,各省队都非常欢迎,既可以解决队伍比赛少的问题,又能进行招商。运动员也可以通过比赛得到实惠。国内的各家羽毛球器材、服装制造商也愿意通过这一平台,扩大自己产品的宣传。但不知什么原因,2002年之后羽毛球联赛却无疾而终。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和体育总局认为各项目联赛影响了国家队成绩的评价有关。
事实上,乒超联赛已经开始摆脱国家队的羁绊,向真正的职业化看齐,且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各大国际比赛获得金牌。羽毛球在国内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上虽然比不了国球,但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应该多考虑在金牌之外如何谋求市场业绩了。
如今,中国公开赛在历尽波折之后,终于落户羊城并且逐年发展。今年又将在北京举办中国大师赛,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二个六星级国际羽联赛事。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评论员)
几年以后,人们也许会发现陶菲克将是羽毛球的末代天王。
8月22日,第14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在阿纳海姆落幕。东道主美国队破天荒地获得一项冠军前印尼名将吴俊明和白国豪搭档代表美国出战摘得了男双桂冠。另外四项冠军被老牌劲旅中国、印尼瓜分,韩国、丹麦的成绩则大幅滑坡。
本届世锦赛属于美国,更属于吴俊明
这是羽毛球世锦赛第二次踏上北美的土地(上一次是20年前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却是第一次将世锦赛金牌留在了北美。虽然美国女队曾经在1956年到1963年获得过前三届尤伯杯的冠军,迪夫琳姐妹也是那个时代的顶尖选手,但此后40年,美国与羽毛球运动就像存在于两个星球上,彼此毫不相关。
2001年羽毛球世锦赛之后,印尼的奥运会、世锦赛双打冠军吴俊明因为女友陈小娴赴美读书,也决定前往美国攻读电脑专业学位。四年后,这位印尼的双打天才成了美国羽毛球春天的使者。
2002年初,吴俊明得到印尼羽协许可,开始代表美国羽协参加国际公开赛,以便通过比赛奖金来应付学习和生活的支出。但那时吴俊明的男双搭档实力有限,几年来他只能在荷兰公开赛、美国公开赛这些一流运动员们都看不上的三流赛事中尝尝冠军的滋味。
不过,由于这位奥运冠军的到来,使美国羽毛球队产生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美国队,吴俊明既当教练又是队员,他把自己对羽毛球的理解都教给了队友,也在队中拥有了足够的拥戴。他的男双搭档白国豪在本次世锦赛上就说,“我要向托尼(吴俊明的英文名)证明,我配得上当他的搭档。”
吴俊明和越南移民白国豪、前中国选手韩奇等人组成的美国队,2004年第一次打进了汤姆斯杯决赛圈,这是美国羽毛球史上的一次突破。2005年,更让人没有想到,吴俊明和真正的本土球员白国豪(其三岁就移民美国)在羽毛球场上升起了美国国旗。颁奖仪式上,在演奏美国国歌前,体育馆内特别播放了Born in the USA(生于合众国)这首歌。
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到了美国这个羽毛球“沙漠地区”,吴俊明只能“玩玩票”而已,但是,本次世锦赛夺冠后吴俊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我打羽毛球的时间太长,差不多25年了,以至于它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目标是把这项运动介绍给全美国。”
老将逞威,新一代星光暗淡
在本届世锦赛上,还有一个特点老将当道。在所有参加本届世锦赛决赛的选手中,女单张宁和男双吴俊明、陈甲亮、西吉特都已经30岁,混双冠军诺瓦28岁,女双杨维、高也都26岁了,生于70年代的运动员仍然把持着大部分舞台。令80年代球员尴尬的是,无论球星的数量还是质量他们都远比不上70年代这批球员。
羽毛球运动员老当益壮从去年奥运会开始成为一种趋势。张宁在29岁的年龄夺冠,既创造了历史,也让那些小妹妹们脸上无光。这次,印尼的陈甲亮/西吉特连续两届打进世锦赛决赛,也说明从他们8年前夺冠之后,世界男双的水平止步不前。29岁的丹麦的皮特·盖德拖着两条残腿,竟和小他7岁的林丹鏖战了一个半小时。
其实现在留下来的选手还未必是70年代中最好的。张宁曾经被叶钊颖、龚智超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技术意识明显高出其他队员的杨维、高也未必能和当年葛菲、顾俊相提并论。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本届比赛男双决赛中三位传奇球星的碰面、沉醉于吴俊明统治前半场的能力时,同时发现,这些生于80年代的球手中还没有产生一对真正的顶尖高手,最要命的是连这样的希望都找不出来。
谢杏芳从张宁手中夺过了女单后冠,这是80年代球手在女单的第一次胜利。然而八强中除了台北的郑韶婕其他球员几乎都来自70年代。
当林丹两次在大赛中铩羽时,人们不由得不质疑他“超级丹”的美名是否其实难副。好在,还有个陶菲克可以作为80年代惟一的旗帜。就是这个陶菲克,前些年也曾经沉沦,险些糟蹋自己的天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羽毛球天才辈出的20年,而1981年世界羽联和国际羽联的合并,更是催生了羽毛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无论单打还是双打、男选手和女选手,球迷们从不缺少话题,记者们也决不发愁没有热点。男单的四大天王,女单龚智超、王莲香、叶钊颖的相生相克,韩国、印尼的双打奇才接踵而至,中国的葛菲/顾俊创造着外战不败神话,丹麦马丁则一个人对抗中国女队,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美好记忆。现在,除了那个放荡不羁而又率真的陶菲克,还有谁能点燃球迷心中的激情。
有一次,记者问当年中国头号男单吴文凯,为什么现在的选手给人感觉都差不多,没有谁特别突出时,他说,现在的球员大多缺乏过去那样对技术精雕细刻的精神。印尼名将吴俊明说,羽毛球是他的生命。也许,现在的球员已经很难再有前辈球手那样把一项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想法了。
70年代球员距离退役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几年以后,人们也许会发现陶菲克将是羽毛球的末代天王。一个没有偶像的运动,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今年,世锦赛至少还有一场精彩的男双决赛,一场能吊起人们胃口的男单决赛,以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国际羽联的“全球化策略”
今年7月在新加坡的奥林匹克年会上,棒垒球已经被奥运会封杀。羽毛球虽然躲过此劫,但是唇亡齿寒,国际羽联不敢不有所警惕。
羽毛球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球只有在东亚和东南亚它才得到较好的支持和发展,而在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欧洲,却面临着不断萎缩的困境。比如瑞典,过去双打单项比较强,世锦赛多次摘金夺银,但近年来水平越来越业余,已经先后被挤出尤伯杯、汤姆斯杯决赛圈,今年5月又从苏迪曼杯第一级别降级。
不过,欧美对于羽毛球来说并非不毛之地。在这项运动的故乡英国,虽然全英公开赛现在只是四星级比赛,但每年都保持着满座的上座率,而且电视转播水平一流。去年比赛结束后,英国威廉王子就表示,一定要让全英重新成为最高水平的赛事。
2003年,荷兰羽毛球公开赛和乒乓球公开赛被别出心裁地安排在同一个体育馆同时进行,羽毛球这半边满座,受欢迎程度远非乒乓球可比。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运动员都说,欧洲的比赛环境很好,观众素质颇高。
这次在美国举办世锦赛,国内媒体曾担心比赛的上座率,进入1/4决赛后,这些担心变得多余。决赛这一天,因为美国选手打入男双决赛,现场几乎爆满。这天的普通票价是25~75美元,VIP票价200美元,和一周前的WBC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票价基本相当。
虽然亚洲羽毛球的水平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国际羽联多年来都坚持把单项世锦赛和苏迪曼杯放在欧洲举行,14届比赛中只有3次分别在雅加达和北京。除了英国、丹麦这些有羽毛球传统的国家,世锦赛和苏迪曼杯还向瑞士、西班牙和荷兰进军。显然国际羽联清楚,这个项目要发展下去,必须留住欧洲、开发北美。国际羽联副主席古纳兰在世锦赛上也表明了羽联的战略:只要在纽约、迈阿密和洛杉矶等城市把羽毛球推开,扩大到全美就不难。
而关于羽毛球的市场开发,国内虽曾经有过动作,比如前些年的天王挑战赛和俱乐部联赛,但都没有坚持下来。2002年联赛改打主客场,各省队都非常欢迎,既可以解决队伍比赛少的问题,又能进行招商。运动员也可以通过比赛得到实惠。国内的各家羽毛球器材、服装制造商也愿意通过这一平台,扩大自己产品的宣传。但不知什么原因,2002年之后羽毛球联赛却无疾而终。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和体育总局认为各项目联赛影响了国家队成绩的评价有关。
事实上,乒超联赛已经开始摆脱国家队的羁绊,向真正的职业化看齐,且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各大国际比赛获得金牌。羽毛球在国内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上虽然比不了国球,但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应该多考虑在金牌之外如何谋求市场业绩了。
如今,中国公开赛在历尽波折之后,终于落户羊城并且逐年发展。今年又将在北京举办中国大师赛,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二个六星级国际羽联赛事。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