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我国高校贫困生增多,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成长成才已成为重要议题。针对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更多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高校,学生生源成分比例发生变化,贫困生所占的比重加大,高校贫困生的群体变得更加庞大。2008 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了1800 多万人,贫困生的比例占到了20%,特困生的比例占到了8%。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压力,时长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害怕与他人交往。贫困生的学业、成才、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高校贫困生通常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该意见指出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意见还指出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学生向学校所在地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相比有一些优势。首先学生有法定意义上的担保人,可以避免不还贷款的情况;其次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三是可以保密学生的信息,避免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被其他同学知道所带来的自卑心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虽然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资助体系,但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 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资助资金和工作岗位有限
首先,目前我国用于贫困生资助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和学费提成,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总额与贫困生的数量相比,金额比较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较少,无法满足贫困生群体的需求。勤工助学岗位大都属于服务性工作,报酬较低。同时,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2 贫困生身份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贫困生在身份认定上没有明确标准。高校贫困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贫困生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其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反映和递交的由家庭所在地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对于学生递交的证明,不可能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因此,在贫困生的身份认定上难免存在谎报现象,部分不贫困的学生混入了贫困生的队伍,拿到了资助资金,挤占了原本有限的资金。
2.3 无偿资助方式引起的依赖心理
无偿的资助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依赖心理,许多贫困生以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出路
3.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贫困生资助资金总额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对这样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企业可以直接对高校进行资金援助。二是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贫困生基金,资助本企业所需专业的优秀贫困生,这样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起到宣传作用,又可以吸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忠实的员工。三是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形式,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同时贫困生在毕业后到该单位服务一定年限。
3.2 发挥各方力量,增加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数量
积极开拓稳定的勤工助学途径,在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首先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机制,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有技术或知识含量的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使贫困生既获得了经济收入,享受到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力量,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专业课教师一般有科研或校外合作项目,对于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承担,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既可以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加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管理,增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的准确性
首先,各地的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在为贫困(下转第46页)(上接第41页)生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时,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审核,确保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其次,在学校认定贫困生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可从学生平时的基本消费情况,如饭卡等方面进行考察。
3.4 建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加大对优秀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缩小助学金的金额,减少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的情况,发挥奖学金在资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鼓励贫困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取高额奖学金,既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又能实现鼓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3.5 树立正确观念,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在贫困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想贫困生之所想,急贫困生之所急。在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引导,既要解决好贫困生当前的经济困难,又要着眼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1)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积极地心态。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有属于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培训,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注意发掘贫困生身上的优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树立贫困生勇于面对挑战的信心。
(2)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各高校可通过评选“自强之星”之类的活动,对贫困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树立自强、自立的榜样,激励贫困生积极地面对困难,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被动的资助局面。鼓励贫困生充分发掘自身资源,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创造各种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教育贫困生妥善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真正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达到自强、自立的目的,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3)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引导贫困生善于发现校园内部或周边的商业机会,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自主创业。学校应对贫困生的创业计划大力扶持,给予一定的孵化基金。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增强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思考和多分析,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邱建玲,盖玉先.帮扶贫困大学生的七大工作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0):176-177.
[2]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107-109.
[3]陈新,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122-124.
[4]雷在福,杨亚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关问题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103-106.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更多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高校,学生生源成分比例发生变化,贫困生所占的比重加大,高校贫困生的群体变得更加庞大。2008 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了1800 多万人,贫困生的比例占到了20%,特困生的比例占到了8%。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压力,时长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害怕与他人交往。贫困生的学业、成才、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高校贫困生通常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该意见指出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意见还指出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学生向学校所在地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相比有一些优势。首先学生有法定意义上的担保人,可以避免不还贷款的情况;其次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三是可以保密学生的信息,避免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被其他同学知道所带来的自卑心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虽然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资助体系,但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 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资助资金和工作岗位有限
首先,目前我国用于贫困生资助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和学费提成,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总额与贫困生的数量相比,金额比较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较少,无法满足贫困生群体的需求。勤工助学岗位大都属于服务性工作,报酬较低。同时,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2 贫困生身份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贫困生在身份认定上没有明确标准。高校贫困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贫困生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其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反映和递交的由家庭所在地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对于学生递交的证明,不可能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因此,在贫困生的身份认定上难免存在谎报现象,部分不贫困的学生混入了贫困生的队伍,拿到了资助资金,挤占了原本有限的资金。
2.3 无偿资助方式引起的依赖心理
无偿的资助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依赖心理,许多贫困生以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出路
3.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贫困生资助资金总额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对这样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企业可以直接对高校进行资金援助。二是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贫困生基金,资助本企业所需专业的优秀贫困生,这样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起到宣传作用,又可以吸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忠实的员工。三是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形式,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同时贫困生在毕业后到该单位服务一定年限。
3.2 发挥各方力量,增加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数量
积极开拓稳定的勤工助学途径,在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首先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机制,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有技术或知识含量的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使贫困生既获得了经济收入,享受到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力量,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专业课教师一般有科研或校外合作项目,对于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承担,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既可以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加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管理,增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的准确性
首先,各地的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在为贫困(下转第46页)(上接第41页)生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时,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审核,确保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其次,在学校认定贫困生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可从学生平时的基本消费情况,如饭卡等方面进行考察。
3.4 建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加大对优秀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缩小助学金的金额,减少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的情况,发挥奖学金在资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鼓励贫困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取高额奖学金,既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又能实现鼓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3.5 树立正确观念,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在贫困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想贫困生之所想,急贫困生之所急。在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引导,既要解决好贫困生当前的经济困难,又要着眼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1)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积极地心态。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有属于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培训,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注意发掘贫困生身上的优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树立贫困生勇于面对挑战的信心。
(2)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各高校可通过评选“自强之星”之类的活动,对贫困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树立自强、自立的榜样,激励贫困生积极地面对困难,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被动的资助局面。鼓励贫困生充分发掘自身资源,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创造各种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教育贫困生妥善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真正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达到自强、自立的目的,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3)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引导贫困生善于发现校园内部或周边的商业机会,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自主创业。学校应对贫困生的创业计划大力扶持,给予一定的孵化基金。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增强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思考和多分析,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邱建玲,盖玉先.帮扶贫困大学生的七大工作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0):176-177.
[2]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107-109.
[3]陈新,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122-124.
[4]雷在福,杨亚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关问题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