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灭绝提供的多种死法
当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时,发生的一切都超乎人类所有的想象。这颗飞弹撞击地球时释放的能量是击中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的10亿倍,产生的连带效应让生命几乎无法存活。
如果你不巧待在能看到撞击的地方,你会在撞击发生的那一瞬间死亡;也许你离案发现场比较远,那么接下来的地震会让你葬身大地,这次撞击引发的地震相当于最近160年里地球发生的所有地震的总和那么大;如果你还活着,一场超过300米高的巨型海啸将会把你吞噬;如果你还没死,一场风速近1000千米/时的风暴会将你甩到天际。
其实许多生物还是躲过了撞击最初的连环灾,但它们却会在灾难后续的煎熬中九死一生。撞击产生的灰烬或碎屑遮天蔽日,太阳不见了踪影,地球进入了完全没有白天的黑暗寒冬。几个月过去后,天稍稍亮了,却下起了酸雨,导致植物枯萎、死亡,动物难以呼吸。当这一切渐渐好转,撞击释放的温室气体又开始蒸烤大地。即便没有被剧变的气候摧毁,生存资源在灾难下也变得稀缺,动物们之间的资源和领地争夺战异常激烈,它们每天都面临着严酷的生死决斗。
死亡中的幸存者
即使在这样狂暴的灾难中,仍然有动物找到了某种方式,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许多生物就是当时幸存者的后代。让我们看看动物们用什么方式打开了自己的生存之路。
缩小身材来避险
今天的蜻蜓翼展大约15厘米宽,但在3亿多年前,最早的蜻蜓翼展可达70厘米。在白垩纪富含氧气的湿地环境中,大个蜻蜓可以帮助身体吸收到足够多的氧气。然而,当大灭绝发生之后,空气和水的含氧量都变低,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蜻蜓变得越来越小。小没关系,活下来的就是胜利者。
保命就靠住得偏
当生存资源异常匮乏时,鸭嘴兽和鳄蜥因为栖息地远离主要大陆而生存下来。
鸭嘴兽是一种卵生的哺乳动物,当灾难来临时,许多动物四处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澳洲与主要大陆以海相隔,生活在此的鸭嘴兽避开了竞争,安逸地生存至今。鸭嘴兽的模样自大灭绝事件以来几乎没有变化,是一种“活化石”。
鳄蜥也与鸭嘴兽一样幸运。鳄蜥是一种绿棕色的爬行动物,最长可达80厘米,寿命可达100多年。它们只生活在新西兰,目前只剩下两个种类,总共大约5万只。而在2亿年前,鳄蜥的祖先遍布全球,最后只有新西兰的鳄蜥生存了下来。
名不虚传的不死之虫
蟑螂是打不死的小强,它们3.6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身形有现在蟑螂的两倍大。它们能在非常严酷的环境中生存,而且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只雌蟑螂在大约180天的生命历程中可以产下约150只幼虫,而且在极端环境下,即使没有雄性,雌性也能产卵。因此,蟑螂经历了数次大灭绝事件而毫无减少,至今仍成群地生活在你我身边。
不挑食很重要
鲎(hòu)是另外一种“活化石”,至少经历了四次灭绝事件。鲎与蝎子和蜘蛛一样属于节肢动物,它的血液是蓝色的。它几乎能够以任何有机物为食,这可能是它没有灭绝的重要原因;同时,它蓝色的血液在遇到细菌时就会凝固,这可以帮它对抗细菌感染。
不急不忙的水中生存高手
海龟和甲鱼是分别生活于海水和淡水中的水生龟,这两种爬行动物顺利度过了这次大灭绝。龟的新陳代谢速度很慢,这使它们即使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当天气寒冷时,它们会去冬眠;当天气炎热时,它们还会在泥里挖个洞夏眠。
水生龟幸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生活在水中。实际上,大灭绝发生时,包括陆地龟在内的近90%的陆地动物都灭绝了,而水中生物,尤其是淡水生物还几乎能照常生活,海洋物种消失了一半,淡水生物只消失了10%~22%。水体像一个防护罩,缓解了灾难带来的各种冲击。
藏在洞中的哺乳动物
白垩纪的哺乳动物们,几乎都是些小型的、老鼠似的动物,生活在地洞中,以昆虫、微小爬行动物和大型捕食者的食物残渣为食。地洞使它们避免了灾难的直接袭击。而在灾难造成的黑暗期中,恐龙等大型动物的灭绝给生态系统留下了很大的空缺,哺乳动物便趁机占据了这些空缺,快速繁衍和进化,很快就遍布了全球,演化成了非洲象、北极熊、蓝鲸等。
有研究显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类的祖先——一种像狐猴的动物,自恐龙灭绝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挺过了这次灾难,最终进化成了现在的猕猴、黑猩猩、大猩猩,以及人类。
大灭绝时,为什么淡水比海洋更安全?
这次灾难使全球温度骤降,水体结冰,水中氧气减少,海洋环境平时没有这么大的变化,海洋生物无法适应这种骤变;但较寒冷地区的河流、湖泊每年都要经历结冰期和氧气减少的时期,使淡水生物进化出了适应这些变化的特性。同时河流和湖泊有恒温的地下水给予补充,也减小了水体的温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