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落实好国家、地方两级课程之后的锦上添花。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和运行体系。新教育有十大行动,研发卓越课程是其行动之一。湖北随县自2011年3月就区域整体启动新教育实验,我们始终认为新教育实验就是我们引入改变和提升区域教育特色的一个变量,而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魂,它最终会为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长出一对显性的翅膀。
随县近几年的实践,让校本课程走向卓越,研发了一批具有随县区域特色的卓越课程。我们实施策略和办法是:
一、组建团队,培训学习经常化
随县教育局非常重视外出培训学习。新教育研究院每年都要举办“新教育试验区工作会议”“新教育实验研讨年会”“ 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我们称之为例行“三会”)。每次活动我们都组团参加,而每次的现场观摩都会有学校卓越课程展示,每次展示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后,我们都会召开全县中小学研发卓越课程分享会、座谈会和专题汇报会。2013年7月,我室全体人员与来自全县的67名校长和老师一起前往杭州市萧山区参加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二次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就是“相约古越萧山,研发卓越课程”。我们还组团参加了2015年11月14—1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举办的“以研发卓越课程为主题”的国际高峰论坛,以及2015年12月14—18日在江蘇省举办的海门市开放周暨海门市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推进会。
二、编写教材,乡土资源课程化
一是重拾乡村少儿传统游戏和蒙学经典儿歌。以游戏和儿歌的形式触发孩子探索生命本真的热望,将处在岁月遗忘边缘的传统少儿游戏“滚铁环”“转陀螺”“跳田”“跳皮筋”等重新编创,形成教材体系,使之焕发生机。强健体魄,增长智慧,寓教于乐。二是汇聚乡村学校天赐的自然资源。不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了《走进昆虫》《树叶贴画》《泥塑》《兰韵万和》《军旅万福》等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土教材。固化成校本课程开设课时,教给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合作分享,特色课程区域化
一是体艺特色课程全面舒展。我们先后借力湖北省教育厅要求的“大家唱、大家跳”和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组建了随县“体艺2 1”项目共同体来集中研究合作分享带有共性的特色课程。目前,随县绝大多数中小学拥有“空竹”和“绳操”两种特色校本课程,由最初的随北殷店小学发起,到殷店的东西坡两地开花,再到随中的厉山王岗、随南的洪山小学等全县三个协作区的星星点点,如今,在整个随县中小学校园里遍地开花:既抖出了风采,又跳出了活力。还有葫芦丝、竹竿舞、剪纸、绘画等特色课程紧跟其后。二是“晨诵、午读、暮省”发展成为随县所有小学特色课程的又一道靓丽风景。晨诵:每天第一节课前20分钟为孩子们注入生命的诗意(与黎明共舞,朝读经典);午读:中午午休后唤醒生命的张力(与童书相伴,开展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 暮省:让反思成为学生生活的方式(与心灵对话,落实“写字课”书写日记、周记)。
四、传承文化,精品课程基地化
结合随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研发了“炎帝农耕文化”“编钟文化”“义阳大鼓”“花鼓戏”“板凳龙”“炎帝部落文化”等校本课程,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基地学校。以“舞台剧”“课本剧”的形式将这些地域文化引进校园。挂牌了厉山三中和安居第三小学为炎帝文化基地学校、均川第二小学为编钟文化基地学校、万和中心学校和万和义阳小学为义阳大鼓基地学校、吴山中心学校为花鼓戏基地学校、安居中心学校为板凳龙基地学校、厉山三中为京剧和脸谱基地学校、尚市二中为农耕文化基地学校、尚市净明小学为种子课程基地学校、淮河中心学校为楹联基地学校、殷店东坡中学和均川中心学校为书法基地学校、万福小学为福文化基地学校、万福中心学校为军旅文化基地学校、炎帝学校为部落文化基地学校等多个传承基地学校,使学校教育肩负起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其中万福中心学校作为军旅文化基地,开发出《军旅万福》校本教材。2018年8月该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5月又被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授予“走进崇高践行基地”。
五、开放交流,课程展示平台化
一是搭建协作区教研活动平台。自建县起,我们依据108所中小学地域的分布,将全县18个镇场中心学校分为“随北、随中、随南”三个教学教研协作区。每次观摩都会有校本课程展示。如今,我们已经将此作法固化起来。二是搭建县级开放周活动平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随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暨新教育实验展示开放周活动。每次我们都会选取几个学校,确立三至四个展示主题,其中,研发卓越课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主题。开放周累计参观人数达20000余人次。三是积极承办全国大型活动。2016年4月25—27日,我们成功举办了2016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 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前,我们在厉山三中举办了全县中小学卓越课程集中展示暨随县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和卓越课程评选,受到与会者的交口称赞。尚市镇净明小学校长王云想带领师生研发的“种子课程”获2016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奖。
六、行政推动,课程评价机制化
自2015年9月起,随县教育局要求各校将阅读课和写字课落实进课表。2016年3月,教育局规定每周三下午,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把所有课停下来开展“快乐周三活动”。具体讲就是开展各类特色项目和社团活动课程。我们对“德育创新项目”“特色项目”和“卓越课程”每两年进行一轮评价,2018年我们组织了随县第二届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和卓越课程评选,从全县70多校本教材中评选出《墨香东坡》《创意儿童画》等20本优秀校本教材;从全县上百门校本课程中评选出“农耕体验课程”“种子课程”“农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成长仪式课程”等40多个卓越课程。
在我们总结工作回望课程建设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我们当下的任务:一是结合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统一编制随县中小学课程建设的课纲;二是结合月德育主题,推进新教育的“每月一事”课程,让习惯养成教育落地生根;三是重视教育生活的仪式感,让《成长仪式课程》成长为随县中小学共同分享的特色课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县教育局教研室)
随县近几年的实践,让校本课程走向卓越,研发了一批具有随县区域特色的卓越课程。我们实施策略和办法是:
一、组建团队,培训学习经常化
随县教育局非常重视外出培训学习。新教育研究院每年都要举办“新教育试验区工作会议”“新教育实验研讨年会”“ 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我们称之为例行“三会”)。每次活动我们都组团参加,而每次的现场观摩都会有学校卓越课程展示,每次展示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后,我们都会召开全县中小学研发卓越课程分享会、座谈会和专题汇报会。2013年7月,我室全体人员与来自全县的67名校长和老师一起前往杭州市萧山区参加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二次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就是“相约古越萧山,研发卓越课程”。我们还组团参加了2015年11月14—1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举办的“以研发卓越课程为主题”的国际高峰论坛,以及2015年12月14—18日在江蘇省举办的海门市开放周暨海门市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推进会。
二、编写教材,乡土资源课程化
一是重拾乡村少儿传统游戏和蒙学经典儿歌。以游戏和儿歌的形式触发孩子探索生命本真的热望,将处在岁月遗忘边缘的传统少儿游戏“滚铁环”“转陀螺”“跳田”“跳皮筋”等重新编创,形成教材体系,使之焕发生机。强健体魄,增长智慧,寓教于乐。二是汇聚乡村学校天赐的自然资源。不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了《走进昆虫》《树叶贴画》《泥塑》《兰韵万和》《军旅万福》等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土教材。固化成校本课程开设课时,教给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合作分享,特色课程区域化
一是体艺特色课程全面舒展。我们先后借力湖北省教育厅要求的“大家唱、大家跳”和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组建了随县“体艺2 1”项目共同体来集中研究合作分享带有共性的特色课程。目前,随县绝大多数中小学拥有“空竹”和“绳操”两种特色校本课程,由最初的随北殷店小学发起,到殷店的东西坡两地开花,再到随中的厉山王岗、随南的洪山小学等全县三个协作区的星星点点,如今,在整个随县中小学校园里遍地开花:既抖出了风采,又跳出了活力。还有葫芦丝、竹竿舞、剪纸、绘画等特色课程紧跟其后。二是“晨诵、午读、暮省”发展成为随县所有小学特色课程的又一道靓丽风景。晨诵:每天第一节课前20分钟为孩子们注入生命的诗意(与黎明共舞,朝读经典);午读:中午午休后唤醒生命的张力(与童书相伴,开展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 暮省:让反思成为学生生活的方式(与心灵对话,落实“写字课”书写日记、周记)。
四、传承文化,精品课程基地化
结合随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研发了“炎帝农耕文化”“编钟文化”“义阳大鼓”“花鼓戏”“板凳龙”“炎帝部落文化”等校本课程,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基地学校。以“舞台剧”“课本剧”的形式将这些地域文化引进校园。挂牌了厉山三中和安居第三小学为炎帝文化基地学校、均川第二小学为编钟文化基地学校、万和中心学校和万和义阳小学为义阳大鼓基地学校、吴山中心学校为花鼓戏基地学校、安居中心学校为板凳龙基地学校、厉山三中为京剧和脸谱基地学校、尚市二中为农耕文化基地学校、尚市净明小学为种子课程基地学校、淮河中心学校为楹联基地学校、殷店东坡中学和均川中心学校为书法基地学校、万福小学为福文化基地学校、万福中心学校为军旅文化基地学校、炎帝学校为部落文化基地学校等多个传承基地学校,使学校教育肩负起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其中万福中心学校作为军旅文化基地,开发出《军旅万福》校本教材。2018年8月该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5月又被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授予“走进崇高践行基地”。
五、开放交流,课程展示平台化
一是搭建协作区教研活动平台。自建县起,我们依据108所中小学地域的分布,将全县18个镇场中心学校分为“随北、随中、随南”三个教学教研协作区。每次观摩都会有校本课程展示。如今,我们已经将此作法固化起来。二是搭建县级开放周活动平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随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暨新教育实验展示开放周活动。每次我们都会选取几个学校,确立三至四个展示主题,其中,研发卓越课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主题。开放周累计参观人数达20000余人次。三是积极承办全国大型活动。2016年4月25—27日,我们成功举办了2016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 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前,我们在厉山三中举办了全县中小学卓越课程集中展示暨随县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和卓越课程评选,受到与会者的交口称赞。尚市镇净明小学校长王云想带领师生研发的“种子课程”获2016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奖。
六、行政推动,课程评价机制化
自2015年9月起,随县教育局要求各校将阅读课和写字课落实进课表。2016年3月,教育局规定每周三下午,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把所有课停下来开展“快乐周三活动”。具体讲就是开展各类特色项目和社团活动课程。我们对“德育创新项目”“特色项目”和“卓越课程”每两年进行一轮评价,2018年我们组织了随县第二届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和卓越课程评选,从全县70多校本教材中评选出《墨香东坡》《创意儿童画》等20本优秀校本教材;从全县上百门校本课程中评选出“农耕体验课程”“种子课程”“农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成长仪式课程”等40多个卓越课程。
在我们总结工作回望课程建设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我们当下的任务:一是结合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统一编制随县中小学课程建设的课纲;二是结合月德育主题,推进新教育的“每月一事”课程,让习惯养成教育落地生根;三是重视教育生活的仪式感,让《成长仪式课程》成长为随县中小学共同分享的特色课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县教育局教研室)